佛教中的迴向是很重要的


佛教中的迴向是很重要的

節選自夏壩仁波切講授《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

無論是白天黑夜,一切時中所造的一切功德和善根悉皆迴向,並且常常觀照自己的內心。關於迴向“晝夜永時迴向諸善”,有六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以何迴向?以所修的善來回向;第二,為何迴向?為令善根永不竭盡;第三,迴向何所?無上菩提;第四,迴向何事?為利益一切有情;第五,以何方法迴向?以所迴向物、迴向者我、迴向處三輪體性皆空的方便迴向;第六,迴向的體性是什麼?是希求善根永不竭盡,並且把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善根轉化為證得圓滿菩提果位的心所。

帕繃喀大師說過發願的力量是很大的。例如:我們現在能夠聽到正法,那是因為大師佛陀的願力所致;舍利弗能成為“智慧第一”,也是因為他以前發願的力量。善業如馬,發願如轡。正如金、銀等材料是用來製成佛像,還是用來製成器皿,全依賴於工匠的做法一般。善業的結果是優、是劣,也依賴於迴向發願。例如:過去有個人,具有大力善根,本來能受生為“六事”婆羅門,但因為臨終前看見一頭漂亮的大象而生起貪愛,從而受生為帝釋天的座騎大象。帕繃喀大師還說,他也是因為年輕時,只顧發“最上大寶聖教未普及”等等這樣的願,致使現在沒完沒了地講經說法,那時候沒有發願在寂靜的山林中一心專修,真是太可惜了!

這個願是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最後的發願文的偈頌:

最上大寶勝教未普及,

或雖普及轉衰諸方所,

願由大悲搖動我心意,

光顯如是利益安樂藏。

記得我十六歲那年,準備去西藏學習。那天的天氣比較好。根據我們藏地的規矩,我換上出門穿的行裝,背上包,從我們家樓上佛堂的第一步開始,邊走邊唸誦龍樹菩薩發願文,行走到我們鄰居那邊很遠的地方,再回來,手裡拿著柺杖,當我踏進佛堂的那一句話是“願滿一切眾生願”。我覺得我現在能講些經,為佛教做點事情,滿足了部分信眾的心願,也算是有這樣發願的緣故吧。

我們千萬不要為了現世快樂的目的而發願迴向。如果我們不作迴向的話,善根就會被嗔恚所摧毀。《入行論》中說:千劫所修集,佈施供佛等,一切諸善行,一嗔恚能壞。

嗔恚能摧毀千劫所修的沒有迴向的一切善根。但只要把一切功德迴向於為利一切有情父母眾生而證得無上佛陀果位的話,其功德將不會被內心煩惱所摧毀。所以,避免善根被嗔恚摧毀的最好方法是迴向。《慧海請問經》說:猶如滴水落海中,海水未竭彼無盡,如是迴向菩提善,未獲菩提亦無窮。

釋迦牟尼佛說,一滴水落到大海當中,只要大海沒有幹,這滴水是不會幹的。同樣,我們把所有功德迴向於菩提善根當中,只要我們沒有成佛,我們的功德是不會竭盡的。《大乘莊嚴經論》中說:諸堅固迴向,具足希求思。

迴向善根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迴向自他相續當中教證二法的一切功德增長。第二種,迴向生生世世中都有具德善知識攝受,不缺乏具德善知識的攝受。第三種,迴向速疾獲得圓滿菩提。以此三種方式來回向善根,都是非常殊勝的。

在迴向上,如果把七支供——頂禮、供養、懺悔、隨喜、求轉法輪、請求住世、迴向加起來,更有利於對治內心相續的一切罪障,從而消除一切罪障,積集一切福德資糧並使其增長廣大。七支作為三毒的對治情況如下:“禮敬”對治我慢,“供養”對治慳吝,“懺悔”對治三毒,“隨喜”對治嫉妒,“請轉法輪”對治謗法,“請不入涅槃”對治輕毀上師,“迴向”對治嗔恚。七支也可以包括在積、淨、增三事中:頂禮、供養、求轉法輪、請求住世為積福,懺悔為淨罪,隨喜的一部分和迴向為增長善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