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蘇地區黑木耳刺孔、恢復養菌、催芽管理注意事項

今年地區春季黑木耳由供棒企業承擔菌棒運輸及地頭刺孔、恢復養菌。各縣(市)要與供棒企業對接明確刺孔地點、方式,並積極協助配合企業實施,切實做好春季黑木耳菌棒排場催芽管理。

阿克蘇地區黑木耳刺孔、恢復養菌、催芽管理注意事項

一、生產場地準備注意事項

1、生產場地清潔消毒。對生產場地包括耳棚(拱棚)、林下耳場,以及蓄水池、蓄水箱和周圍環境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潔衛生工作,清除殘留的菌渣、垃圾雜物,對耳棚、耳場,尤其是老耳棚、耳場必須進行殺蟲(可使用敵百蟲、菊酯類等高效低毒殺蟲劑)和消毒(可使用石灰粉或漂白粉溶液)處理,注意許多殺蟲劑不能與鹼性石灰混用,以免影響藥效。

2、耳場、耳棚(拱棚)設施裝備及時準備到位。拱棚、棚膜、遮陽網、耳床及噴水設施設備等按要求及時檢修準備到位。

二、菌棒搬運進場注意事項

1、菌棒進場後卸車排放。菌棒運進生產場地後應立即卸車排放在準備好的耳棚、耳場內。卸車、排放時注意輕搬輕放,避免碰損、壓傷菌棒;菌棒應直立排放整齊穩實,不宜多層密集碼放,尤其是晚春氣溫升高後,須注意不能排放過密,嚴防菌棒發熱燒菌。

2、菌棒菌絲恢復。菌棒運到生產基地後不能立即刺孔,一是由於菌棒經過搬運後,菌棒菌絲受損,馬上刺孔易感染雜菌,需待菌絲恢復健壯後進行刺孔;二是菌棒需要適應新環境,提高菌棒抗逆能力。因此,菌棒運進場後,需在耳棚、耳場內擺放4-5天,使受損的菌絲得以恢復、菌棒適應新環境,提高菌棒抗逆能力。


阿克蘇地區黑木耳刺孔、恢復養菌、催芽管理注意事項

三、菌棒刺孔注意事項

刺孔宜在晴天進行。刺孔前做好黑木耳菌棒專用刺孔機、刺孔針頭的清潔工作,清洗去刺孔針頭上的殘留雜物,並用酒精或專用消毒液對刺孔針頭進行噴霧消毒,待刺孔頭上的消毒液揮發幹後,備用。

1、菌棒刺孔數量:常規菌棒(16.5cm×35.0cm)裝袋高20cm~22cm,刺孔數應在180個~240個。

2、刺孔標準:孔徑0.3cm~0.5cm,在此範圍內孔徑宜小、且均勻一致;刺孔深度0.5cm~0.7cm,深度和孔間距均勻一致。刺孔時注意不能斜刺、漏刺,發現問題及時對刺孔機進行檢修、調整。

3、刺孔前注意檢查菌棒,把好質量關:發現有雜菌汙染、菌絲未長滿袋、老化吐黃水等情況的菌棒要及時挑出;若發現刺孔機刺過汙染菌棒,應及時停止刺孔,用清水清洗刺孔針頭,並用酒精或專用消毒液對刺孔頭進行噴霧消毒,待刺孔頭上的消毒液揮發幹後重新使用。

四、養菌復壯注意事項

1、耳棚、耳場噴透水。經事先殺蟲和消毒處理的耳棚、耳場,在刺孔後的菌棒排放前,噴一次透水,以提高耳棚、耳場內空氣溼度。

2、刺孔後的菌棒排放。為減少操作程序,刺孔後的菌棒直接按10cm×10cm間距,菌棒口朝下直立排放在耳床上,菌棒上蓋一層6針以上遮陽網,整體蓋住菌棒,進行養菌復壯。

3、養菌復壯期間管理。養菌復壯期間的菌棒溫度宜控制在10-25℃,白天當菌棒溫度高於 23-24℃時,大棚山牆棚膜打開通風降溫,若菌棒溫度仍高於23-24℃,大棚兩側棚膜掀起30cm通風降溫,晚間氣溫降至10℃時,放下大棚四周棚膜;除做好上述溫度管理外,刺孔後的菌棒需氧量增大,需做好通風換氣工作,早春氣溫低時,大棚每天在日間氣溫高時通風換氣1-2次,每次通風30分鐘;晚春氣溫高時,大棚每天早、晚各通風換氣1-2次,每次通風30分鐘,通風時掀起山牆棚膜,避免大通風、儘量保持大棚空氣溼度;養菌復壯期間棚內溼度保持在80%左右,此期間不能直接向菌棒上噴水,以免刺孔口積水造成感染。當刺孔口菌絲恢復生長至刺孔處菌料被菌絲覆蓋(呈現“白眼圈”)時,完成菌棒養菌復壯,即可進入催芽管理階段,養菌復壯期一般需4-6天。

阿克蘇地區黑木耳刺孔、恢復養菌、催芽管理注意事項

五、催芽管理注意事項

今年1000萬棒春季黑木耳以拱棚設施栽培為主,具備一定的增溫和保溼條件,有利於春季黑木耳催芽管理。

遮陽網覆蓋下的菌棒完成養菌復壯、刺孔口呈現“白眼圈”時,可開始噴水催芽管理。打開噴淋系統,視棚內溼度大小,向遮陽網上進行間隙性噴水,每次1~2分鐘、少噴勤噴,保持遮陽網內的空氣相對溼度85%~90%。棚內溫度宜控制在15~25℃,若菌棒溫度高於25℃時停止噴水。大棚每天通風2~3次,每次20~30分鐘,早春氣溫低時宜在日間氣溫高時進行通風換氣,晚春氣溫升高時宜在早晚進行通風換氣;5月1日以後,由於外界氣溫升高,拱棚內溫度高於25℃,需去除棚膜,覆蓋遮陽網降溫。增加光線有利於刺激誘導耳芽形成,可在每天中午掀開遮陽網15~20分鐘,但需注意與大棚通風時間錯開,以免乾燥影響耳芽形成。一般催芽時間為5~7天,待耳芽從孔口長出、生長到玉米籽粒大小時,完成催芽管理,進入育耳階段。

來源:阿克蘇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特作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