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栽黑木耳出現爛棒的原因以及解決辦法

黑木耳是著名的山珍食物,在我們的餐桌上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吃法,最常見的莫過於黑木耳炒肉。由於很多人發現了黑木耳的價值所在,就開始人工種植黑木耳,黑木耳在袋栽種植時經常會出現爛棒現象,那麼,袋栽黑木耳出現爛棒怎麼回事?黑木耳出現爛棒原因及防治方法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袋栽黑木耳出現爛棒的原因以及解決辦法

袋栽黑木耳菌筒製作

選用規格為15×60釐米的聚乙烯塑料袋。裝袋、滅菌、接種、消毒按常規方法。秋栽黑木耳接種時間大概在9月中下旬,此時氣溫仍然較高,接種時易受雜菌汙染。因此,防止汙染是黑木耳栽培的重要環節。首先要選擇全瓶(袋)菌絲潔白、均勻,有木屑清香味,沒有或少有原基,生長健壯的栽培種;其次接種時一定要做好菌種瓶(袋)表面以及接種室的消毒。接種量要相對多一些。

接種後7天內室溫控制在27~28℃,菌絲迅速成活定植,然後,室溫控制在24~25℃。為減少二次感染,前期儘量不要翻袋。大概40~45天菌絲髮滿袋。由於黑木耳菌絲體見光刺激後易形成原基,因此菌絲培養期間要求培養室黑暗。

袋栽黑木耳出現爛棒的原因以及解決辦法

袋栽黑木耳出現爛棒的原因

1、菌種選擇不當:錯誤地將在段木上栽培表現良好的菌株,不經過適應性和抗黴性試驗,盲目地應用於袋料黑木耳上。

2、季節安排不當:一是春栽黑木耳接種期安排過遲或秋栽黑木耳接種期安排過早,養菌期間超溫,高溫高溼條件下各種雜菌趁機感染。二是秋栽黑木耳栽培季節安排過遲或春栽黑木耳接種期安排過早,發菌期間氣溫低於20℃,發菌緩慢,引起雜菌感染,導致菌棒腐爛。

3、養菌期間管理不當:發菌前期室溫較低;發菌後期氣溫升高,沒有及時通風降溫;發菌期間通風不良,使菌絲活力下降,引起雜菌感染。

4、耳棚未清理乾淨或靠近汙染源:生產中使用舊耳棚,耳棚未清理乾淨或未經過消毒;有的耳棚直接靠近汙染源或使用了被汙染的水,引起菌棒腐爛。

5、出耳期間水分管理不當。

6、採耳過晚。

袋栽黑木耳出現爛棒的原因以及解決辦法

袋栽黑木耳出現爛棒的防治方法

1、選好菌種:選擇菌齡在35天~45天,發菌良好、菌絲潔白,生長粗壯,抗雜性強、產量高、耳片大、肥厚、顏色深的黑木耳菌種。

2、科學安排栽培季節:黑木耳栽培分春栽和秋栽,秋栽接種期一般安排在8月~9月,當氣溫低於30℃時接種,春栽接種期一般安排在旬平均氣溫上升到20℃往前推60天~65天接種,不同地區應根據海拔高度不同適當提前或推後。

袋栽黑木耳出現爛棒的原因以及解決辦法

3、適溫養菌:黑木耳菌絲在發菌階段需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進行,發菌溫度在5℃~36℃之間,最適溫度為24℃~28℃,秋栽黑木耳在發菌的前期和春栽黑木耳在發菌的後期,當氣溫超過25℃時,每天至少應給培養室通風2次~3次,且晴天通風須在早晚進行。另外春栽黑木耳在發菌前期,當氣溫低於20℃時,應給培養室加溫,使培養室溫度達到22℃~24℃。

袋栽黑木耳出現爛棒的原因以及解決辦法

4、管理科學:黑木耳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溫、溼度和通風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木耳原基形成期,保持相對溼度在80%%左右,並適度通風;在原基分化形成期,珊瑚狀耳芽相當幼嫩,保持相對溼度80%%~90%%,此時如果溼度過大,應立即停止噴水3―5天,耳基稍幹後再澆水,在子實體生長階段,為促進耳片快速生長,要堅持三幹七溼的原則,加大通風,乾溼分明,相對溼度保持在90%%~95%%之間。

5、適時採收:當子實體耳片充分展開,邊緣變薄,耳根收縮、八分成熟時採收。採收時一手握住菌棒,一手捏住耳根,輕輕旋轉,不能在菌棒上留有耳蒂,以免引起雜菌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