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術基礎(一)微反應的機制原理

上期答案:圖一是微反應

因為圖一有微反應的基本原則:因果關係

圖二中康輝老師只是在自我表達,所以不能稱為微反應。

-----------------------分割線-----------------------

歡迎大家相約本期內容。上一期,我們說到,微反應是個體的本能反應,可以被思維和意志掩飾和干擾,但無法被完全控制。為什麼微反應是本能反應?它的機制原理是什麼?本期內容將為大家解答。

一、大腦的結構

讀心術基礎(一)微反應的機制原理

人腦結構圖

如上圖,人的腦部結構從外到內大致可分為三部分:新皮質(皮層)、邊緣系統、生理中樞。

新皮質也叫大腦皮層,是人的理性中樞,負責人腦較高級的認知和情緒功能,是人思維和感知產生的地方。比如說,我們語言功能的管理、軀體運動的控制、視覺信息的處理、空間推理等等。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新皮質的作用是:“所思、所說、所做”因此,皮層控制的行為和語言最容易做假,在觀察時候最不能信。它產生的行為叫社交行為。

邊緣系統由若干腦結構構成的一個集合統稱,它負責控制人的情緒;控制與生存相關的行為,比如說戰鬥、逃跑、性等;參與控制部分自主功能,比如說飢餓感、汗液分泌、心跳等;還與人的行為動機、學習和記憶等功能相關。邊緣系統有個最大的特徵是:不能或幾乎不能用主觀意志來控制,主觀認知最多能夠進行干預,無法起到決定性因素。它是情緒行為產生的主管中樞。

生理中樞是維持人類基礎生理活動的腦結構,比如說我們的呼吸、心跳、血壓、汗液分泌、瞳孔縮放等。但是我們的意志和思維會影響基礎生理活動的狀態。它是生理行為產生的主管中樞。

二、什麼是社會行為、情緒行為、生理行為?

在介紹人腦結構和功能時,我們又引申出了三個新的概念:社會行為、情緒行為、生理行為。

社交行為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的各種言行舉止,比如見到領導時的問好、談戀愛時的約會、工作時的彙報、購物時的排隊,還有和別人的交流等等,這些行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既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完全由自己控制。因此社交行為是可以被我們的主觀認知所控制的,換句話說,你看到行為、文字和聽到的話,理論上都是別人100%刻意為之,所以,社交行為是最不可信的。

情緒行為

是指由情緒產生後而引發的行為,比如看到蛇會突然停下來觀察、進入黑暗的不熟悉的環境中前進會更加小心翼翼、看到嘔吐物,頭不由的向後仰等等。由於我生活在社會規則中,在一些時候,我們不得不控制我們的情緒行為,比如說雖然討厭某個領導,但見面時不得不以笑臉相迎;雖然非常憤怒,但想到打架會被拘留,就不得不壓抑著憤怒;摔傷固然很疼,但卻強顏歡笑。雖然情緒行為可以被掩飾,但是我們無法完全控制,總會露出“破綻”,比如說笑臉相迎討厭的人時,我們的笑是不自然的;沒有大打出手,但仍然可以感覺到對方還在氣頭上;摔傷後雖然強顏歡笑,但仍然可以看到對方笑容中流露出的疼痛。從這些細小的痕跡中就可以瞭解當事人的真實感受。

生理行為非常好理解,就是為了保證最基本的生存而產生的必要行為,比如餓了就吃、困了就睡、渴了就喝、身體不需要的廢料殘渣就排洩出去。除了在極端情況下之外,沒有人可以對這些行為做出完全控制。恰恰相反,這些生理需求對人的行為產生的強大驅動力,甚至使人失去理智和尊嚴。

從人腦的結構功能以及產生的行為模式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情緒行為和生理行為能夠反映真實感受。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如何知道當事人產生的是哪種行為?有一個方法非常有效——那就是有效刺激

三、微反應的機制原理

有效刺激可以把當事人逼回像動物一樣的原始自我保護狀態和本能反應狀態。它就像一個篩子,可以過濾掉社交行為,剩下的就是抑制的或未被抑制的情緒行為或生理行為。

讀心術基礎(一)微反應的機制原理

上圖是微反應的過程圖,噹噹事人接受到刺激後,感受器會將信息傳給大腦,如果刺激無效,當事人的大腦皮層會對刺激進行評估和決策,產生社會行為,社會行為不可信,不能反映當事人的真情實感;如果刺激有效,當事人會用邊緣系統和生理中樞進行評估決策,產生情緒行為和生理行為,情緒行為和生理行為就是本能反應,是我們“讀心”的線索。(注:大腦對刺激的處理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大腦皮層、邊緣系統、生理中樞共同工作,都參與了處理的過程。這裡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所以將大腦對刺激源的處理分開進行了討論。)

這一期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對微反應是不是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一期,我將與大家分享微反應的重要的環節——刺激源的相關內容。

本期作業:視頻中的男生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為什麼?(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答案,或是私信我!)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將不定時更新,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的方式為大家揭開神秘“讀心術”的真實面紗。原創不易,你們的關注將是我最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