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术基础(一)微反应的机制原理

上期答案:图一是微反应

因为图一有微反应的基本原则:因果关系

图二中康辉老师只是在自我表达,所以不能称为微反应。

-----------------------分割线-----------------------

欢迎大家相约本期内容。上一期,我们说到,微反应是个体的本能反应,可以被思维和意志掩饰和干扰,但无法被完全控制。为什么微反应是本能反应?它的机制原理是什么?本期内容将为大家解答。

一、大脑的结构

读心术基础(一)微反应的机制原理

人脑结构图

如上图,人的脑部结构从外到内大致可分为三部分:新皮质(皮层)、边缘系统、生理中枢。

新皮质也叫大脑皮层,是人的理性中枢,负责人脑较高级的认知和情绪功能,是人思维和感知产生的地方。比如说,我们语言功能的管理、躯体运动的控制、视觉信息的处理、空间推理等等。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新皮质的作用是:“所思、所说、所做”因此,皮层控制的行为和语言最容易做假,在观察时候最不能信。它产生的行为叫社交行为。

边缘系统由若干脑结构构成的一个集合统称,它负责控制人的情绪;控制与生存相关的行为,比如说战斗、逃跑、性等;参与控制部分自主功能,比如说饥饿感、汗液分泌、心跳等;还与人的行为动机、学习和记忆等功能相关。边缘系统有个最大的特征是:不能或几乎不能用主观意志来控制,主观认知最多能够进行干预,无法起到决定性因素。它是情绪行为产生的主管中枢。

生理中枢是维持人类基础生理活动的脑结构,比如说我们的呼吸、心跳、血压、汗液分泌、瞳孔缩放等。但是我们的意志和思维会影响基础生理活动的状态。它是生理行为产生的主管中枢。

二、什么是社会行为、情绪行为、生理行为?

在介绍人脑结构和功能时,我们又引申出了三个新的概念:社会行为、情绪行为、生理行为。

社交行为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言行举止,比如见到领导时的问好、谈恋爱时的约会、工作时的汇报、购物时的排队,还有和别人的交流等等,这些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完全由自己控制。因此社交行为是可以被我们的主观认知所控制的,换句话说,你看到行为、文字和听到的话,理论上都是别人100%刻意为之,所以,社交行为是最不可信的。

情绪行为

是指由情绪产生后而引发的行为,比如看到蛇会突然停下来观察、进入黑暗的不熟悉的环境中前进会更加小心翼翼、看到呕吐物,头不由的向后仰等等。由于我生活在社会规则中,在一些时候,我们不得不控制我们的情绪行为,比如说虽然讨厌某个领导,但见面时不得不以笑脸相迎;虽然非常愤怒,但想到打架会被拘留,就不得不压抑着愤怒;摔伤固然很疼,但却强颜欢笑。虽然情绪行为可以被掩饰,但是我们无法完全控制,总会露出“破绽”,比如说笑脸相迎讨厌的人时,我们的笑是不自然的;没有大打出手,但仍然可以感觉到对方还在气头上;摔伤后虽然强颜欢笑,但仍然可以看到对方笑容中流露出的疼痛。从这些细小的痕迹中就可以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感受。

生理行为非常好理解,就是为了保证最基本的生存而产生的必要行为,比如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渴了就喝、身体不需要的废料残渣就排泄出去。除了在极端情况下之外,没有人可以对这些行为做出完全控制。恰恰相反,这些生理需求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强大驱动力,甚至使人失去理智和尊严。

从人脑的结构功能以及产生的行为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情绪行为和生理行为能够反映真实感受。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知道当事人产生的是哪种行为?有一个方法非常有效——那就是有效刺激

三、微反应的机制原理

有效刺激可以把当事人逼回像动物一样的原始自我保护状态和本能反应状态。它就像一个筛子,可以过滤掉社交行为,剩下的就是抑制的或未被抑制的情绪行为或生理行为。

读心术基础(一)微反应的机制原理

上图是微反应的过程图,当当事人接受到刺激后,感受器会将信息传给大脑,如果刺激无效,当事人的大脑皮层会对刺激进行评估和决策,产生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不可信,不能反映当事人的真情实感;如果刺激有效,当事人会用边缘系统和生理中枢进行评估决策,产生情绪行为和生理行为,情绪行为和生理行为就是本能反应,是我们“读心”的线索。(注:大脑对刺激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生理中枢共同工作,都参与了处理的过程。这里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所以将大脑对刺激源的处理分开进行了讨论。)

这一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微反应是不是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一期,我将与大家分享微反应的重要的环节——刺激源的相关内容。

本期作业:视频中的男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为什么?(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答案,或是私信我!)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我将不定时更新,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大家揭开神秘“读心术”的真实面纱。原创不易,你们的关注将是我最大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