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樹》:時至今日依舊先鋒的女性觀


《致橡樹》:時至今日依舊先鋒的女性觀

《致橡樹》是著名女詩人舒婷的代表作。該詩寫於1977年3月,於1979年4月在《詩刊》上發表。作為經典的愛情詩,朦朧詩,詩歌一經發表就獲得了無數讀者的喜愛。

舒婷曾說:“1992年我在德國海德堡參加詩歌朗誦會,一個做IT行業的朋友看了《致橡樹》後激動無比,認為裡面的思想很先進,問我什麼時候創作的,我笑著告訴他,你已經落後15年了。”

其實,時至今日,40多年過去了,在這個呼籲男女平等的今天,當我們重讀《致橡樹》,依然會發現詩中表現的先進的女性獨立意識。讓我們在《致橡樹》的解讀中來挖掘其深刻性。

《致橡樹》:時至今日依舊先鋒的女性觀

一、傳統的女性觀

據舒婷自己回憶《致橡樹》是1977年3月在廈門鼓浪嶼陪老詩人蔡其矯先生散步時,蔡其矯對舒婷說,他認識的女性那麼多,卻沒有一個能使他全心膜拜。他一生中邂逅的美女多數頭腦簡單,而智商高事業心強的女性往往長得不盡如人意,眾然有成績斐然又外貌出眾的,必定是精明潑辣,令人敬而遠之。舒婷當時就和老詩人進行了激烈的辯論,並激發了她創作《致橡樹》的慾望。

蔡先生的這番話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社會對於傳統女性觀的解讀。對女性評判首先是相貌,相貌美智商低,相貌與思想的不匹配。當有內涵,有事業心的女性也出現時,則又有新的評判標準。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女性的一種物化。

對於傳統的女性觀,不只是中國,傳統的女性觀覆蓋的是整個人類社會。我們可以在哲學家波伏娃的經典之作《第二性》中獲得答案。這更有利於我們深刻解讀應該擁有怎樣的女性觀。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女性的“他者”身份。

什麼是“他者”?女性的他者身份是和男性的主體身份相對照的。男性是主體,因為男性直接和外界世界發生聯繫,並創造價值。尤其是傳統時代的女性只能依附男性生存。所以在傳統時代,依附性是女性作為他者的主要特點。

如果說結婚前,女子的依賴是父母,具有依附性,那麼婚姻關係使女性徹底淪為他者。家務勞動佔據女性大量時間,使其無法接觸外界,實現價值創造。婚後,女性的生育,包括教育孩子,這使得女性進一步依附家庭。

因此,在傳統的女性觀中,女性對於男性有巨大的依附性。

《致橡樹》:時至今日依舊先鋒的女性觀

二、《致橡樹》體現的是平等、獨立的女性觀

該詩是從愛情的角度切入來探討女性觀這一主題的。

《致橡樹》中代表女性和男性選取了木棉和橡樹,這兩種樹有共同的特點:二者都是常綠喬木,皆生長於亞熱帶,熱帶地區,高大挺拔。而作為女性代表的木棉樹,則不僅高大,而且盛放紅碩的花朵。這兩種意象的選擇本身就是對於傳統的愛情觀的批判性的反思。

詩歌的一開始更像是在駁論,在反對傳統觀念下的愛情,同時也讓我們看到這種愛情觀背後女性的樣子。

1.“依附式”愛情,詩人是完全否定的。“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依附性是兩性關係中最嚴重的問題。因為依附的雙方一旦發生分歧,依附的那一方則失去根基,下場悲慘。因此由依附獲得的幸福不值得炫耀!因為那樣的幸福本不牢靠。因此,依附式愛情下的女性的內心其實是極度不安全的。要小心翼翼維持這種依附型。

2.“奉獻式”愛情,“也不止象泉源,長年送來清涼的慰籍”。“也不止”也只是部分肯定。不可否認,愛情需要奉獻。但如果只是單方一味奉獻,以男性為中心的奉獻,那麼犧牲了自己卻未必能得到幸福。奉獻式愛情下的女性單方付出,如果沒有得到相應的愛的回饋,累積的痛苦總會在一天爆發,向外爆發,關係破裂;向內爆發,則傷害自己!

3.“陪襯式”愛情——“也不止象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相愛雙方一方是主角,一方是配角。主角是男性,配角是女性。反之,亦然。陪襯式愛情下的女性一輩子都是配角,她們喪失了自我的表現欲。

4.“絕對權威式”愛情——“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日光和春雨是植物缺少不了必要條件,缺少了會導致死亡。如果雙方是這樣的關係,一方必定為另一方馬首是瞻,否則無法生存。只能聽從,不能反抗。這種愛情的背後是窒息般的控制。事實上,女強男弱的家庭同樣存在問題。

傳統女性觀中,“依附性”是其本質屬性。由依附性所引申出卑微式、憐惜式的愛情。

《致橡樹》:時至今日依舊先鋒的女性觀

即使才華如張愛玲,對於愛情,張愛玲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從塵埃裡開出花來”。即使是開出花,然而,也是很低很低。

席慕容在《一棵開花的樹》中表現的女性的愛情觀是乞求憐惜式的愛情觀——我求佛求了五百年,變成開花的樹,開滿了花,乞求獲得愛情。我等待愛的人,沒有言語。這更像是大多數女性的表達。即使有愛,有期待,我不表達,只是等待。這也許是我國民族性格的體現。

然而舒婷在詩歌中卻大膽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愛的宣言。“絕不”、“也不”,“必須”。毫不隱藏自己的情感。反觀席慕容的詩“求佛”“慎重地開滿了花”“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是凋零的心”。

舒婷對於愛情的理解恰恰表現出她的女性觀——平等、獨立、拒絕依附。這種表達無疑是一個跨時代的進步,是女性發在內心的覺醒。

朱光潛說:“一切活動都可以看做生命力的表現,這種表現的成功或失敗就決定伴隨這些活動產生情調的性質,當生命力成功地找到正當發洩途徑時,便產生快感。同樣,任何一種情緒,甚至快樂的情緒,只要得不到自由的表現,就都可能最終成為痛苦。”

好的愛情是極具生命力的,是愛情主體男女雙方均具有生命力的表現。它是沒有壓抑的,它不是“卑微式”“乞求式”也不是“陪襯式”“一味奉獻式”,那樣的愛情背後是壓抑。

生命力的表現不僅是外在的蓬勃,也有內在的精神上的激烈活動。

《致橡樹》:時至今日依舊先鋒的女性觀

詩歌最後我們“相互相互致意”,卻“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愛是排他的,相愛的人心有靈犀。精神上的契合緣於共鳴,這一點才是愛情的最高境界。

讓我們來看詩歌中極具生命力的表達——“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畫面感極強的背後亦是極強烈的情感表達。因為相愛,所以二人有足夠的生命力去對抗出現的各種困境,同時,也幸福享受生活的甜美時刻。

這是同甘共苦的愛情觀。古語有云: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理想的愛情不自私,而是,我願意與你在一起共同承擔。西方教堂式婚禮,牧師會問新郎新娘——無論貧窮富貴,生老病死,你們願意結尾夫妻嗎。就是這個道理。

這種不喪失自我,同時也不壓制別人的平等的愛情是舒婷詩作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對平等人格的嚮往,對獨立人格的追求,對“從來如此便對嗎?”的反思與批判。舒婷帶來的是女性思想上的覺醒!很多時候,人在無意識中被同化,陷入集體迷思!

《致橡樹》:時至今日依舊先鋒的女性觀

三、當今時代的依附性是什麼?

在當今社會,不少女性已經有獨立的經濟地位。女性在社會中同樣擁有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在物質生活上已經脫離了對男性的依附。然而,在思想上卻沒有完全脫離對男性的依附。

尼采說:“男性為自己塑造了女性形象,女性又按照這個形象塑造了自己。”

波伏娃說:“女性自己亦是同謀。女性自己將自己變成他者。”

約翰斯圖爾特穆勒說:“男人對婦女的統治與其他形式不同,在於它不是暴力的統治,它是自願地接受的,婦女不抱怨並同意參與。”

在詩中,有一句“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沉重的嘆息”就是幾千年來,女性所遭受到的,以至於今日可能還正在承受的各種思想上的壓迫。

女性解放之難,不難在經濟上的獨立,難在思想的獨立。難在此時的思想解放是打破男性為中心的審美傾向和道德評價標準。

《致橡樹》:時至今日依舊先鋒的女性觀

寫在最後

舒婷的詩不是一般意義上抒發情感的詩歌,而是具備啟蒙意義,引發人深思並有可能帶來覺醒的詩歌!這種覺醒始於對愛情的理解——獨立平等、理解扶持、同甘共苦,精神契合。進一步則是破除傳統的女性觀。這還需要一段路去走,因為只有整個社會將“女人”等同看作“人”,而不是“女人”的時候,女性才真正解放。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