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誉第一鸿文”入手,浅析《陈政事疏》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民族,汉族的起源名为华夏族,自汉朝后,华夏族一名慢慢演变为汉族,因此自汉之后的历代史学家在研究时多会将目光放于前后延续四百余年的汉朝。事实上,作为继秦朝后的另一个实现大一统的王朝,其国力之强盛,文化之丰富均为史上罕见,本文所讲讲述的便是西汉立国之初的强盛阶段即被后世誉为“文景之治”中的汉文帝在位期间的一段史实。

汉初经济快速发展,人才辈出

汉朝立朝之初,因常年征战,社会急剧动荡,经济受损严重。面对这一状况,汉高祖决定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关于这一政策《原道》一书有文如下:

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

从“被誉第一鸿文”入手,浅析《陈政事疏》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汉高祖刘邦

在部分人看来“无为而治”的政策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政策,但是我们需要看到“无为而治”所体现出的是一种顺应发展态势的治理措施。正是由于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统治阶层含有苛政情况的出现,普通百姓得以安于耕田种麻,社会经济得以快速恢复与发展。及汉文帝继位后,文帝决定继续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措施,国力得以继续增强。对立,《汉书·食货志》书中有文:

文帝即位,躬修位节,以安百姓。

《汉书》主文也有言曰: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

从“被誉第一鸿文”入手,浅析《陈政事疏》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汉书》史料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汉文帝可称英明之主。事实上,在汉文帝的正确治理下,汉朝的经济得以在原有基础上快速发展。随之而来则是大批人才的出现与被政府所用,在这其中最为被后世津津乐道的当属年少便已名动京城的贾谊。除了被后人将其与屈原并列外,唐朝的著名诗人李商隐曾为其作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从该诗我们不难看出李商隐对于贾谊怀才虽遇并未能被大用的报不平之意,而纵观汉文帝的整个执政阶段与其为人,我们不禁会困惑:为何惜才且重用有才之人的汉文帝并未将贾谊提拔至自己身边且大用呢?下文就将这一疑问进行探索与讲述。依据现有书籍记载,贾谊流传于世关于时政的作品有《论积贮疏》、《过秦论》与《陈政事疏》等,而贾谊在时政领域的正确见识与其理论的极高实用性也被《史记》一书记载: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从“被誉第一鸿文”入手,浅析《陈政事疏》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贾谊人物画像

从这一记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贾谊的见识不仅影响到当时汉朝内部的法律更新,各列侯将视其为真知灼见。事实上,正是由于贾谊过人才华与起初阶段被汉文帝的大力提拔,致使其受到同朝官僚排挤,汉文帝不得已将其外调,使得其一身才华难以尽施,除了这个原因外,当时贾谊所著的《陈政事疏》也是其不能就仕于汉文帝身边的主要原因。为何一章《陈政事疏》会影响到贾谊的仕途呢,这需要我们分析当时的客观环境与政事疏所针对的领域。

汉初国内外不稳定因素

谈及汉朝的基础政治体制,很多史书形容其“汉承秦制”,《汉书》有文:“汉承秦制,略有损益”,刘邦建国之初,借鉴周秦两国的灭亡原因决定实行“郡县制”,主要地方制度依旧沿用秦朝制度,但是问题出在并不是主要制度的制度即“分封制”。刘邦寄望于这些受封的侯王能够协助中央处理好地方的各项政务,同时在刘姓政权受到安全威胁时能够起兵勤王,但是在权力面前亲情联系是十分脆弱的,因此汉初定下的“分封制”已成为中央的威胁。

从“被誉第一鸿文”入手,浅析《陈政事疏》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塞外匈奴

除了王朝内部威胁外,塞外的匈奴一直让汉朝寝食难安。对于匈奴群体的描述,《史记》有记载如下: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近代王国维于《鬼方昆夷猃狁考》书中写道:

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

由此我们已可大概构思出匈奴群体所占土地之广与人数之多,由于常年生活于西北塞外,匈奴人养成凶悍好战的野性,再加上其善于骑战,不时对边关进行骚扰,这给当时的西汉政权带来极大威胁。

从“被誉第一鸿文”入手,浅析《陈政事疏》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匈奴人饮食

分析《陈政事疏》针对领域及存在的不足

而贾谊所著的《陈政事疏》一疏中将上述情况均覆盖其中且提出相应的应付对策,此处我们选取《陈政事疏》的部分内容并列图如下: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仔细研读《陈政事疏》,我们可以大概列出该疏的主要内容为抑藩与靖边。当时距汉朝开国已有些年头,中央对地方同姓王的管辖已不再如同汉初时一样全面且有效,因此各地王侯在封地上不断扩充个人势力,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贾谊认为中央需削弱地方藩镇势力,并将当时形势概括为:

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从“被誉第一鸿文”入手,浅析《陈政事疏》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陈政事疏》部分内容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贾谊认为对于诸侯势力的打压应该尽早实行,否则一旦诸侯势力彻底生成,中央政府再进行弱藩必然反受其害。然而贾谊并未过多考虑的是当时的汉朝还需要地方的藩镇势力协助其稳定地方经济,刚从战火脱离出的百姓与官员并不想再因弱藩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再加上当时各地藩镇经过数十年发展已有一定势力,若中央贸然出台措施实行弱藩必然引起各方猜忌,最终可能引发军事冲突。如《汉书·地理志》中所记载的: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众多周知,秦朝已势不可挡之态灭掉六国实现大一统,当时的秦国依靠得胜之威下令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反对的声音自然微乎其微。但是历经数十年发展的西汉分封制,已有大批贵族从中获利,一旦中央进行弱藩,他们的利益会受到严重损害,因此贾谊自然成为他们排挤的对象。

从“被誉第一鸿文”入手,浅析《陈政事疏》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古代贵族生活

其次是《陈政事疏》中涉及的靖边政策,自古以来,中原皇帝一直称呼自己为天子,在他们的认知里“普天之下均是王土”。《国语·周语上》一书中也有类似记载: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但是,基于当时国内久经战火的背景,汉朝政府在前几任皇帝的任期内不得已采取何琴政策以获取短暂的安宁,尽管双方互有和亲,匈奴依旧不时有小股军队骚扰汉朝边关。对此《资治通鉴》一书有如下记载:

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务,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

从“被誉第一鸿文”入手,浅析《陈政事疏》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资治通鉴》史料

面对这一情况,贾谊于《陈政事疏》中提出“三表五饵”看法,具体内容如下:

所谓三表,即通言然诺以表信、喜其壮貌以表爱、好其技能以表好。而所谓五饵,即给其衣以坏其目、哺其食以坏其口、善其杰以坏其耳、厚其降以坏其腹、用其降以坏其心。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贾谊对待匈奴的主要办法为“恩威并施”,最终实现同化。这一观点在当时是十分前卫的,因为诸多汉朝官员认为匈奴乃“勿教化种族”,若想彻底杜绝来自匈奴的隐患,必须对其进行军事打击,而这一观点一直持续至汉武帝时期,事实上,这一观点在当时也确实是可行的。但是正如《汉书》所记述的西汉统治阶层所曾采用的措施: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军事消灭匈奴,一绝隐患与双方和平发展等两类观点均有不少人支持,只是受限于最终执政皇帝的取舍,因此贾谊此观点有其可行性,只是当时的汉文帝将重点放于国内发展,因此这一建议便被搁置下来。

从“被誉第一鸿文”入手,浅析《陈政事疏》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汉武帝雕像

总结

贾谊的才华名副其实,而《陈政事疏》足以称得上千古第一鸿文,但是需要我们看到的是无论做人或者为事均不能锋芒过于毕露,贾谊凭借过人才华于年仅20多岁便被皇帝召至宫中并赋其高官,而贾谊却不懂得隐忍待发,这如何不引起同僚的不满。

而后汉文帝将其调至长沙,这对其无疑是一种保护,但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希望,希望贾谊能够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几年后汉文帝再次将其召入宫中后发现其并未有过多改变,随后将其调至梁地,而《陈政事疏》便是贾谊于梁地所作,由此可见其在为官上仍有不足,而这也是直至贾谊病死汉文帝再无升用贾谊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原道》、《汉书》、《汉书·地理志》、《汉书·食货志》、《史记》、《鬼方昆夷猃狁考》、《国语·周语上》、《陈政事疏》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