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中医家族史》

我是中医赵原,赵氏中医第十代正宗衣钵传承人,赵氏中医针灸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六代正宗嫡系传承人。

很早以前就想亲手写一部赵氏中医家族的家族史了,因为从小总是听曾祖父和祖父跟我说起一些,有关于赵氏中医家族从前的前尘往事和历史上的典故。当时的我年龄尚小,也不是太懂事,只是觉得听长辈讲的事情很有意思,所以也就权当是长辈给我讲故事就认真地听着并记住了。当年听曾祖父和祖父讲,赵氏中医家族的医术来源自后汉神医华佗首徒吴普一脉真传,为道家药王门正宗道医传承体系,是从明朝正德年间由后汉神医华佗首徒吴普的后人传入赵氏中医家族的。赵氏中医家族的武功则是传自于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嫡系真传,赵氏中医家族将医道与武功相互结合,自成体系,在赵氏中医家族内部世代流传,成为了赵氏中医家族密不外传的传家秘术。

下图为后汉神医华佗首徒吴普后人留传给赵氏中医家族的《青囊秘书》手抄本六卷(原书封藏于赵氏祖宅夹壁墙内,现收藏于赵氏中医家族)

《赵氏中医家族史》

赵氏中医家族历代皆以医道武功传承于家中子孙后人,赵氏中医家族医道武功人才辈出,医道精湛绝妙,独步天下,武功更是惊世骇俗,举世无双。根据赵氏祖传的《赵氏家谱》(清赵宏恩撰修,清乾隆二年刻本,现收藏于北京市国家图书馆)记载,赵氏中医家族祖籍为江西饶州府余干县,明朝正德年间因先祖赵镇的缘故,始由江西迁徙至关外盛京(今辽宁省辽阳市地区)。由于明末朱氏江山风雨交加,倾摇欲坠,导致了天下大乱,匪患不断,流寇四起。明清战事频繁发生,致使人心恐慌,民不聊生,赵氏中医已经无法再继续正常悬壶济世治病救人,遂被迫弃医从武,携武从军,逐渐在战争中崭露头角,并开始以武功闻名于世,冲锋陷阵,屡建奇功,最终成为了征战沙场举世闻名的清初数代名将之门,为清代有史以来极为少数之名门望族。曾经受到过清代历代皇帝的敕封,尊享门前建立上马牌坊和下马牌坊之殊荣,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因赵氏中医家族为清初的开国功臣,战功卓著,清廷特授予赵氏中医家族世袭一等男爵之世袭爵位。赵氏中医家族,名动一方,门庭显赫,荣极一时。

明朝末年先祖赵一鹤为明朝游击将军李永芳的中军,由于明末崇祯皇帝听信宦官谗言,陷害忠臣良将(凌迟3543刀处死明末忠臣名将蓟辽督师袁崇焕,还命令近万人将袁崇焕凌迟之肉疯抢分而食之),此举彻底寒了明朝将领之心,先祖赵一鹤跟随游击将军李永芳归顺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天聪年间,赵一鹤被授予三等甲喇章京(官爵名)。太宗文皇帝天聪八年,追叙各官投诚之功,授予赵一鹤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寻卒;赵一鹤长子赵国正承袭世职。

赵国祚(1608~1688),男,清汉军镶红旗人,据《清史稿列传四十四·赵国祚传》记载,赵国祚乃赵一鹤之次子。明末清初跟随其父赵一鹤投诚清太祖努尔哈赤,崇德四年,赵国祚管佐领事,率汉军屯田义州。崇德八年三月,同护军统领阿尔津等征黑龙江;班师回还,赐貂皮、白金。崇德八年九月,随郑亲王济尔哈朗征明,取前屯卫、中后所二城。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叙功,授予赵国祚云骑尉世职。寻管参领事,随豫亲王多铎南征,攻克扬州府及嘉兴府、江阴县。叙功,晋升世职骑都慰。顺治八年,授予赵国祚户部理事官;由参领擢镶红旗汉军副都统。赵国祚寻升迁镶红旗汉军都统。赵国祚屡遇恩诏,晋升世职至二等轻车都尉。顺治十二年九月,赵国祚调任镶白旗汉军都统。

清顺治十三年,赵国祚被清廷加封为平南将军,率领军队驻守浙江温州。顺治十五年,赵国祚被授予浙江总督。台湾名将郑成功进犯温州,赵国祚率领军队击退郑成功,缴获郑成功战船九十多艘。后来郑成功又来进犯宁波,赵国祚、副都统夏景梅、总兵常进功等率领军队击退郑成功,赵国祚向清廷报捷,顺治皇帝认为是郑成功自行退兵,而赵国祚给顺治皇帝的奏疏语言有夸大其实之嫌,劝赵国祚不要重蹈明末军队旧辙,上级冒领军功之过。郑成功不久又大举进犯江宁,赵国祚率领军队防御,事情平定之后,清廷相关部门认定赵国祚等人消极抗敌,应当削去官职,顺治皇帝下诏改为罚俸。赵国祚担任浙江总督四年,在民事上颇为费心。浙江年成不好,大米价格狂涨,赵国祚打开府库,平价卖米,并且发文晓示邻省不要阻遏卖米,百姓因为这件事万分感激赵国祚。顺治十八年,赵国祚调任山东总督,后又调任山西总督。康熙元年,清廷考核鉴定各直省督抚,赵国祚因为功劳过失不能相互抵消,被解除职务。

清康熙十三年,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反叛,赵国祚上书康熙皇帝请战,清廷起用赵国祚为江西提督,驻守江西。吴三桂的军队进入江西境内,清廷命令赵国祚移师驻守南昌。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反叛,也派遣军队进犯江西,攻克广信、建昌。赵国祚与将军希尔根、哈尔哈齐率领军队前去支援,耿精忠手下大将易明从建昌率领一万多人马迎战。大清军队兵分几路猛烈,击败敌兵,追剿败兵七十多里,攻克抚州。易明又率领一万多人来进攻,赵国祚与前锋统领沙纳哈、署护军统领瓦岱等奋勇出击,击败贼军,斩首敌军四千多级。康熙十四年,康熙皇帝的亲兄弟大将军安亲王岳乐请求朝廷让赵国祚随他出征,康熙皇帝回复可以让赵国祚随征。康熙皇帝为拉拢赵国祚和缓和满汉民族矛盾,下圣旨强令镶红旗所有人,不分满汉皆改姓赵,以示对赵国祚家族之恩宠褒奖。康熙十五年,赵国祚大军进攻长沙,吴三桂军队来犯,赵国祚攻打吴三桂的军队使其败逃。不久清廷又命令赵国祚移师驻守茶陵。康熙十八年,赵国祚攻克长沙,又跟从安亲王岳乐攻克宝庆。吴世璠(吴三桂之孙)手下大将吴国贵占据武冈,赵国祚与建义将军林兴珠率军奋力作战,开炮轰死吴国贵,攻克武冈。

赵国祚因为身上创伤发作,向康熙皇帝请求退休,告病还乡。康熙二十七年(1688),赵国祚去世,享年八十岁。康熙皇帝闻讯,下圣旨在京西晋元庄给赵国祚赐葬建坟,并亲笔御制碑文。碑文上说:国家平定叛乱,巩固边防,选用勇武之臣,以表明讨伐之意,由来已久。然而,必须选用称职的人,才能够取得胜利。而始终对此做出不懈努力的人,则实施优厚的抚恤政策,不外乎加封。你赵国祚,效劳军队,效力兵营,早已熟悉纪律,因而取得战斗的胜利,拔取敌旗。你久经沙场,开拓疆土,为的是天下的安定,因成绩卓著而对你格外施恩。经人举荐,你成为一名高级官员,屡次讨伐重要地位的城镇。自从你掌管一方军务以来,成 为国家重臣,守卫国土。自从辞去官职,虽解甲归田,但仍时刻不忘朝廷。正因如此,当朝廷命你讨伐叛逆之时,你立即执行命令,统帅军队作战,直至年老辞官,才回到家里,不料却与世长辞,的确令人悲伤。考证旧典,酬答有功之臣,赐予你“敏壮”的谥号,以示褒奖和荣耀。

下图为清康熙皇帝亲笔御题碑文拓片:(现收藏于北京市国家图书馆)

《赵氏中医家族史》

晋元庄位于石景山区东部,西与北方工业大学为邻,北有四平台村,村落呈方形分布,聚落面积3300平方米。晋元庄以东,与海淀区的龚村为邻。因晋元庄地处石景山、海淀两区的交界处,不少人分不清晋元庄究竟是属于石景山区还是海淀区。

据传说晋元庄的住户均为山西移民,初称“老西儿的庄子”,后以山西简称命名村名。晋元庄以东的龚村,明代是皇室的私人庄田,称为“宫庄”,宫庄与皇庄的称谓不同,但其性质是一致的。而晋元庄旧有宫庄田,名曰“禁园”,“禁园”与“晋元”谐音,很有可能讹写成晋元,“晋元庄”之名大概由此而来。

进入清代以后,晋元庄就被清代康熙皇帝御赐祭葬纳入了赵国祚的墓地范围,成为了赵氏中医家族的祖坟墓地,受历代赵氏中医家族子孙的香火祭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赵国祚墓被毁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整个墓地和康熙皇帝御题石碑等尽皆被毁,赵氏中医家族的祖坟墓地被疯狂挖撅一空,彻底地夷为了平地,被改建成了现如今的北方工业大学。时过境迁,今位于北方工业大学的赵国祚墓早已然是荡然无存,仅余存剩下古松柏树30余株(北方工业大学校园内之古松园),物是人非,惜已别无他物,沧桑变换,令人感慨叹息不已。

下图为清赵国祚墓地遗址:(今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晋元庄)

《赵氏中医家族史》

赵国祚,卒,其子赵玥,世袭父职。康熙三十四年,赵玥由广东驻防协领,清廷授予赵玥镶红旗汉军副都统。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命令赵玥率领本旗火器营跟随康熙皇帝出征。康熙三十八年,赵玥任京口右翼副都统。康熙四十四年,赵玥擢正红旗汉军都统。康熙四十七年二月,卒;康熙皇帝赐祭葬如例。赵玥所袭父职,部议减去恩诏晋加者,改为骑都尉;以赵玥之子赵世昂世袭。康熙皇帝感念赵国祚当年征剿平西王吴三桂叛逆时着有功劳战绩,乃下圣旨任命赵世昂仍世袭三等轻车都尉。

赵世显(1652~1726),男,清汉军镶红旗人。清康熙年间,赵世显出任山东巡抚,官至河道总督。清人刘廷玑《在园杂志》中有一段文字称赞赵世显的“座右书”:

衙斋署一联曰:“所到处随弯就弯,君其恕我。者些时倚老卖老,臣不如人。”细按之,不脱人我相,且有火气。不若督河右司马赵公世显座右书:“只如此已为过分,待怎么才是称心。”“如此”二字,有许多现在之富贵安乐在内,“怎么”二字,有许多无益之侈心妄想在内。二语殊觉谦退知足,无穷受享。刘廷玑,晚年调任河道河工,河道总督赵世显是他的顶头上司。对于上文中这位“谦退知足”的康熙朝大臣,清人袁枚《续新齐谐》载有:“康熙间,河道总督赵世显,与里河同知张灏斗富。”的故事如下:

一次,张灏请河台赵世显饮酒。在酒宴的四周,“树林上,张灯六千盏,高高下下,银河错落”。而且,动用兵役三百人,专门点燃灯烛,剪除烛煤。“呼叫嘈杂,人以为豪”,场面蔚为壮观。

半个月后,赵世显回请张灏。宴席四周,加灯一万盏之多,“而点烛剪煤者,不过十余人”。当时,内外人等都担心人手应付不来。但等到吩咐亮灯时,“则飒然有声,万盏齐明,并不剪煤,而通宵光焰”。目睹恁般场景,张灏不觉大惭,但又弄不明白其中魔术般的谜团。

张灏用重金买通赵府的使役,总算摸清当晚酒宴上万灯齐明的“谜底”。原来,赵世显使人用火药线,穿连灯烛心的首端;每条线穿一百盏,点燃一条线则霎时间百盏齐明。所用灯烛,皆为金属特制。并用轻罗为烛心,每烛半寸,暗藏微弱的爆炸,爆声“毕卜”,烛煤尽落,根本不用剪煤。

盐商安麓村请赵世显饮酒,十里之外,灯彩如云”。安家里珍奇古玩,罗列无数,赵世显却“顾之如无有”,压根看不上眼。直到酒酣席撤,安麓村延请赵入内室小坐。“美女二人捧双锦盒呈上,号‘小顽意’”。当面无表情的赵世显打开锦盒,盒内两只关东貂鼠,活脱脱地跃然而出,齐齐向赵拱手揖拜。这时候,赵世显才哑然一笑,轻道:“今日费你心了。”

赵世显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一月,从山东巡抚任上调河道总督。至康熙六十年(1721)十二月,被免去河道总督一职,在任十三年。

赵宏恩(1688—1759),男,清汉军镶红旗人,字芸书,一作芸堂。初由岁贡捐纳道员。康熙末任湖广襄阳道。雍正中进湖南按察使、四川布政使、湖南巡抚、江南总督。曾参加镇压湖南苗族起义,任兵部尚书。乾隆二年(1737)授工部尚书,旋以纳贿革职。乾隆七年,召回授总管内务府大臣,谳正红旗汉军都统,兼管工部钱法堂事。十四年调任京口将军。官至左都御史、正黄旗汉军都统。十五年追授太子少傅,谥号“明武”著有《玉华堂诗集》。

赵宏恩历仕康雍乾三朝,深得清雍正皇帝赏识器重,雍正年间因勤廉干练连获升迁,雍正十二年(1734)出任两江总督,成一时名宦。但在乾隆朝却突然失宠,三遭革贬。虽任总督仅有三年,赵宏恩对当地的时政治理却颇有政绩。

赵宏恩实心任政,在康熙朝晚期,许多官员敷衍塞责、推诿瞻徇,使积案久拖不决,诸弊渐渐从生。而赵宏恩以其公忠务实的为官作风,得到了雍正皇帝的赏识。其具体做法是:

实心施政,摒除陋习。赵宏恩曾向下属官员提出十项访查要求,文官要查民间衣食、荒弃土地、民情淳悍、属员才守、可兴革利弊等,武官要访兵丁勤惰及技艺、营中装备、所辖驻防、粮饷看管支用等,还要求“务须亲加访查,各得实迹”。为强调“实心”,他反对各种就升迁、节令、生辰进行祝贺的官场浮文,要求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循名责实,信赏必罚。赵宏恩初莅两江,就针对兵营中缺额侵冒、虚糜饷米和疏于训练等情况檄行通告,要求查造确册、严格训练,以便抽调考验。他一方面申明“言出法随,慎勿以身轻试”,另一方面又奖勤廉,选拔贤能。

选官用人,公忠勤能。赵宏恩要求所用之人首先要有公忠之念,能行实心实政;其次,要有律己之心,廉洁操守;再次,要能勤勉任事、才名副其职。平庸之员虽无过失,但难堪任用;怀才之士如徒令当苦差,也“殊属不平”。此外,爱恤百姓、善解民困,被排在文职官员十项访查之首。

整肃吏治是雍正朝要政,“吏治贤否,关乎民生休戚”,而赵宏恩则很好地实践了这一要点。

首先,他先礼后兵,将江西、安徽多县官员或滥用胥役搜刮肥私、或政令废弛、或贪婪渎职等情弊通报各司道,痛斥这些县令“如此忍心害民,不法已极”,命令有关司道严饬属下改悔。他还告诫地方官员,自己“言出法随,慎勿以身轻试”。

之后,赵宏恩在雍正十二年春夏连续参奏多名文武官员。他列举了江西瑞州(今高安市)知府杨廷翼冒销粮谷、克扣工价、封官诱贿、“索借”下属银两等恶行;南昌总兵陈王章向属下强卖瘦马勒财、借荐拔将官索贿、对不送财礼的下属寻隙刁难甚至殴打、纵容心腹虐占粮饷等劣迹。此次奏劾得到雍正皇帝的肯定,要求将涉案人员交各部议处,还批了“参奏甚当”“杨廷翼屡负朕恩,是属可恶”等语。

同时,赵宏恩重点清理了两江的胥役。他了解到不法胥役利用其特殊地位为非作歹、刻剥百姓,而有些官员却加以纵容或串通渔利,遂严示彻底革除。赵宏恩先后查办了江苏丹徒、上元两县侵蚀银米的贪役,惩处了山阳、武进、嘉定等县逼死人命、诬拷良善的恶捕,又恢复了按里甲挨次明令催征之法征收赋税,以杜绝胥役侵民之源。雍正皇帝对此举作了“好,竭力整理,务使弊绝风清”“胥役不可丝毫稍有宽假”等多次朱批,以示对赵宏恩建议和做法的肯定。

雍正十二年秋,徐州铜山县发生李、郭两族械斗案,事涉直隶总督李卫的堂弟李缙、堂兄李绾(wǎn)。为此,赵宏恩特别奏报两次,表示将“秉公执法穷究,既不使奸豪逞志欺凌良懦,亦不得因系宦弟故为屈抑”。雍正皇帝在朱批中答复:“汝其揆情酌理,秉公执法审理具奏。”李卫堪称大义灭亲,就此事在雍正皇帝前屡次详奏,直指堂兄李绾为“授计主使”,必须并究。“北李南赵”两位总督不避权贵,不徇私情,成为古代廉政史上的一段传颂佳话。

赵宏恩兴利除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治当地风俗。其一,禁游惰,劝乐业。地方上有些不法之徒,游惰喜赌,不事生业,赵宏恩增设保正、族长,对不事生业者教以耕织,免其游惰,并宣讲法规、以戒其性。其二,移恶习,易陋俗。赵宏恩大力禁赌,严禁地方生产赌具,并令各地限期销毁;还努力禁娼,严厉打击贩卖良家妇女的恶行;并着力劝禁将去世亲人露棺不葬旧俗。其三,倡俭朴,清世风。赵宏恩从丧事铺排、彩礼过重等习俗引起的穷家停棺不举以及家庭失和等后果考虑,饬令有关各司“各勤加训导,不得以习俗所尚听其自然”。

在整治盐务方面,赵宏恩从加强缉私、改善盐运和改进盐课方法入手。在治理盐运壅(堵塞)滞问题上,他实行考成法,对囤盐者重罚,对运盐迅速者明奖;在课盐税时,他支持盐运司将明朝用于征粮的公开滚单(催征田赋所用的一种通知单,防止官吏私行科派)征粮法引入征盐课,以提高效率。

在兴修水利方面,赵宏恩实地考察了苏、松、常、镇一带港渠河湖,松江一带的海塘和黄河、运河的河道,进行了多处整治工程。在筹划普修江南港渠的同时,他建议以当年各地清革之陋费为修港渠费用,称之为“以无益之陋费,为水利之正用”。

在保护和规范民间经济方面,赵宏恩严令查禁奸徒冒充官役、官衙“滥差滋扰”的行为,还下令公开榜示,革除有司勒借当铺、商家的各项陋规,要求对侵害当铺的兵捕、胥役严加查拿。他还规定,当铺计息“总宜照当出本银实数计算”,不得作舍入计算,务必做到公平计息。

赵宏恩为官两江,善为善政,还实行了一些具体的惠民政策。

其一,在省城江宁等地设立育婴、普济堂。雍正十二年二月,赵宏恩从所征收的江西盐规项中拨出3500两银子作为育婴、普济堂建堂费用;又从总督衙门养廉银中岁捐100两作为长久之需。

其二,设立义冢,收葬荒骨。当赵宏恩了解到苏州、松江等处因灾荒或陋俗而遭弃置的荒骨惨况后,立即通饬各地多设义冢,还要求苏州官员倡捐办理,使城内外及虎丘一带月内“扫数通完”。他自己特捐银40两,以激励善举形成风气。

其三,整治刑狱,减少滥刑。赵宏恩多次严饬各属在审案时“务须细心反复,详审确实,方许关拘质讯”,捉拿盐犯要当场人赃并获,不得任意妄拿,波及无辜。他开列了多种监狱非刑的名目,严令尽行革除,并严禁再犯,还下令改善监狱设施条件,使“高燥洁净,沟洫清通”,让罪囚不致因染病而暴死。

赵宏恩在两江任职期间,肃贪除蠹果决、考成赏罚严明、民本色彩浓厚、勤政而富热情,颇得雍正皇帝赏识,倚重一时。雍正十三年一月,雍正皇帝在朱批中直接称赞并勉励赵宏恩:“自汝到此任以来,恪勤庶务,有何可谕。但勉始终一辙,莫移此志。”这类勉励还可以找到很多。不料在两年后的乾隆二年,赵宏恩却连受参劾,叠遭斥革,罪名竟然是之前他所痛斥的“纳贿”和“渎职”。此案详情失载,尚是未解之谜。不过在乾隆二十二年春,赵宏恩又得出任左都御史(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总检察长)一职,从此来看当时他的罪名应该已经解除。

赵宏恩两江任内的经历,与史上多位廉吏、名宦,如明代的海瑞、清代康熙时期于成龙等的江南经历相似,都曾受到某些地方官员与士民非难、攻讦。张居正曾对海瑞感叹“三尺法不行于吴久矣”,不能奈其何。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外地人,他们没有注意和当地胸怀天下之志、富有实学素养的望族士绅联手,以移风易俗、形成风尚,而是仅靠着行政号令施政,必然会造成一些困难。同时,赵宏恩的一些措施很明显地带有雍正皇帝的个人色彩、行事风格比较激切,当雍正皇帝逝世后,出身低微、缺乏人脉的赵宏恩也就难以为继了。

赵璧(?~?),男,清汉军镶红旗人,清代清宫太医院御药房吏目、御医,清初名医叶桂叶天士正宗衣钵传承人,赵氏中医有史料依据可查证的第一代正宗嫡系传承人,曾为清代嘉庆早期至道光早期清宫太医院御药房吏目,御医。册受皇封,荣极一时,医术高超,名满天下。赵璧留世传家有《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手抄本四卷。

下图为清代清宫太医院御药房吏目、御医赵璧亲笔手抄本《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四卷(原书曾经不慎流失,后被赵氏中医赵原侥幸求购追回,现收藏于赵氏中医家族)

《赵氏中医家族史》

赵璧少承家学,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中医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

赵璧本来就“神悟绝人”、聪明绝世,加之求知如渴、广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因此自然在医术上突飞猛进,年轻时就已经医名远播。除精于家传各科,在温病一门颇具慧眼、独得叶天士真传,赵璧可谓无所不通,并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赵璧在妇科方面,继承了叶天士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症候和治疗方法;赵璧对中风一症有着独到的理论和治法;遵从叶天士久病入络活血通络的医治方法。由于经常精研古籍,赵璧还十分善于运用历代古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赵璧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根据叶天士温病病变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除精通医术外,赵璧在其他学问的研究中也极具严谨精细的治学精神,博览群书、学究天人,使医术和学术相得益彰。他觉得“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虽身享盛名,而手不释卷,体现了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

赵璧遵循叶桂临终前警戒遗言:“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赵璧告诫家人学医当以仁心济世为本,精研医术,切不可视人命如儿戏。所以赵氏中医历代传承人皆谨记先祖赵璧遗训,苦学家传中医,精益求精,凭良心治病救人,皆致死莫不敢忘怀。

赵璧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

赵永年(?~?),男,清汉军镶红旗人,清代清宫太医院御医,唐代著名道医八仙吕岩吕洞宾正宗衣钵传承人,赵氏中医有史料依据可查的第二代正宗嫡系传承人,曾为清代太医院供职御医,医术通玄,出神入化,举世无双。历经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据史料记载赵永年在清宫经常为清历代帝后诊脉治病。留世传家有手抄本《纯阳吕祖秘传脉症清白集》一卷。

下图为清代清宫太医院御医赵永年亲笔手抄本《纯阳吕祖秘传脉症清白集》一卷(现收藏于赵氏中医家族)

《赵氏中医家族史》

依据清宫档案资料记载,清道光三年四月,孝慎成皇后患“停滞受凉之症”,经“用药调治,诸症渐好,惟余热不净,胃气欠和”,御医赵永年等,“议用清热和胃代茶饮调理”,处方是:竹茹三钱,麦冬三钱,去心,小生地三钱,花粉三钱,赤苓三钱,神曲三钱,焦楂三钱、研,谷芽三钱、炒,灯心五十寸,水煎代茶。

此方养阴清热和中,既清余热,又和胃气,药性平和,频频饮服,用于疾病向愈之善后调理颇为适宜。

赵永年医术精湛,声望素著,毕其一生勤学不辍,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医术高超。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名满天下。赵永年临证重视脉诊,强调诊脉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领。赵永年将家传脉学整理归纳,提出诊脉八纲(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和诊脉四部(轻、中、寻、按)之法。赵永年将轻、中、寻、按四部,在温病中对应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在杂病中反映表象和本质的关系。如轻、中部所得反映疾病的表象,寻、按部所得反映疾病的实质。赵永年所提出的诊脉八纲(浮、沉、迟、数、滑、涩、虚、实)是指八类脉象。浮、沉言病机之趋势,迟、数言病性之寒热,滑、涩言病位之浅深,虚、实言邪正之盛衰。

赵宽富(1866~?),男,清汉军镶红旗人,清末民国时期名老中医,赵氏中医第七代正宗衣钵传承人,赵氏中医针灸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正宗嫡系传承人。赵宽富十三岁行医,到民国十三年时,时年五十七岁,已行医四十五载。其一生行医,精益求精,医术精湛,济世救人,声名远播。留世传家有手抄本《赵氏家传针灸》六卷。

下图为赵氏中医赵宽富亲笔手抄本癸未年重订的《赵氏家传针灸》六卷(现收藏于赵氏中医家族)

《赵氏中医家族史》

赵明庚(1899~1999)男,汉族。东北名老中医,赵氏中医第八代正宗衣钵传承人,赵氏中医针灸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正宗嫡系传承人。赵明庚自少年时代就开始行医,八十余年治病救人不辍,其性情温良,乐善好施,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病人的信任和喜爱。赵明庚一生救人无数,学验俱丰,对赵氏中医家族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赵明庚精通医道,擅长道家养生之术,身体健硕长寿,年逾百岁无疾而终。

赵德焕(1923~2012)男,汉族。赵氏中医第九代正宗衣钵传承人,赵氏中医针灸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正宗嫡系传承人。赵德焕因其身为行政部门高官,所以很少给人看病治病,总结其一生的医学成就,主要是在于他研究和发展了赵氏中医家族的医学理论和针灸技法,对赵氏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承载作用。

赵原(1969~)男,汉族。国家执业医师,主任医师,中国名中医,中华武术名家,为后汉神医华佗正宗衣钵传承人。现任山东省潍坊市寒亭赵原中医诊所所长,道家药王门掌门人,道家崆峒派掌门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国家级国际中医形象大使,国家疑难病研究课题组成员,赵氏中医第十代正宗衣钵传承人,赵氏中医针灸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六代正宗嫡系传承人。

下图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辑的史册《国医泰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赵氏中医家族史》

赵原出身于清代御医世家,毕业于辽宁省中医学院(辽宁省中医药大学)。进修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学位),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先祖赵璧和赵永年曾为清代清宫太医院御药房吏目、御医。赵原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

下图为赵原在天津执传统磕头拜师之礼正式拜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门下,成为石学敏院士亲传入室弟子和学术传承人。

《赵氏中医家族史》

赵原自幼聪敏好学,八岁开始就跟随曾祖父赵明庚和祖父赵德焕学习祖传中医,对医道有着与生俱来的悟性。少逢慈母重病,群医束手。乃发奋学医,刻苦研习家学,治愈母病,并从此走上了治病救人的行医之路。赵原从少年起就开始遍访世外高人,虚心求教道医之学,青年时代曾经闯过关东,孤身寻师访道,游历江湖多年,并先后有缘师从清宫御医传人李秀岩,王儒泉,赵信圣等名医门下学医习武,朝夕研习参悟,尽得业师真传,博采古今众长,百川汇海,融集家学中医武功及数派医道之长于一身,彻悟医道神髓之理,终成一代药王道医。

《赵氏中医家族史》

赵宣铭(2012~)男,汉族。赵氏中医第十一代正宗衣钵传承人,赵氏中医针灸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七代正宗嫡系传承人。赵宣铭从六岁开始就跟随其父亲中国名中医赵原学习赵氏中医祖传中医秘术,自幼耳濡目染,认药识脉,秉承家学,得以继承赵氏中医家族之正宗嫡系真传。

(补遗):赵氏中医家族历代文治武功,为有清一朝之重臣族第。三世祖赵一鹤授世袭三等轻车都尉,追赠光禄大夫,五世祖赵琨追赠定国将军。传至赵琏之子赵世臣、赵世锡、赵世显始以文治业,尤以赵世显(1652-1726)最著。赵世显字纯公,号文亭,恩荫授刑部笔帖式,官至河道总督、山东巡抚。赵氏家谱修撰者赵宏恩,生于1688年,赵镇七世孙,字姜廷,号云书。雍正12年(1734)授江南总督加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衔,存有《玉华集》、《疏槁檄示》等著述。赵氏家谱中所载御制碑文两篇,一为《原任江西提督年老原品致仕谥敏壮赵国祚碑文》(康熙28年(1689)10月2日),一为《原任镶红旗汉军都统议政大臣世袭一等男谥襄勤赵琏碑文》,在北京市国家图书馆存有拓片。此外在北京市国家图书馆还存有两件与赵氏家谱有关的拓片。一为《赵国桢及妻卞氏诰封碑》,赵国桢即谱中之赵国正,字介祉,赵国祚长兄,赵琏之父。(赵国祯及妻卞氏(赵琏之父母)诰封碑,建于清康熙14年(1675)12月14日,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另一件为《赵琏谕祭碑》。四件拓片均出自北京市西郊石景山区晋元庄、西黄村,与谱中所记赵氏赐葬处相合,只是赵琏墓拓文字为《首题都统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佐领加一级谥襄勤赵琏碑文》与谱中文字有别。所有碑文均满汉勒石,恩宠可见一斑。家谱、拓片,同在北京市国家图书馆的不同文献,把赵氏中医家族的显赫保留至今。

以上就是赵氏中医家族历代演绎的历史过程,也是赵氏中医家族传承历经数百年风雨,薪火相传,延绵不绝的传承脉络体系和真实历史传奇演绎的史实记载。

中医赵原

2020年3月9日

完稿于药王门道医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