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游戲、陪伴攻略,看起來很美好,操作起來怎麼那麼難

最近網上很多陪孩子宅家玩遊戲的乾貨鏈接:

“陪娃宅家攻略”;

“和孩子在家宅出新高度”;

“親子科學實驗課在家學”;

“解鎖這些室內親子小遊戲”。

可謂琳琅滿目。家長們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像我這種有“收藏癖”的人,來一個收藏一個,那種滿足感不亞於網購掃貨。

但偏偏有父母為此增添了煩惱。

一位媽媽就向我吐苦水:假期前段時間,女兒老纏著我陪玩,我不是刷新聞就是忙家務活,哪有時間搭理她。最近看到網上很多轉發的親子游戲,我好不容易痛下決心,全身心地陪她一個一個變著花樣玩,可總覺得她不配合,最終還是不愉快收場。平時纏著我要我陪,到我主動陪玩時,又鬧彆扭。哎,做父母,好難啊!

對啊,這個被迫宅家的長假,多少父母和孩子每天想盡辦法互虐。 一些親子游戲、陪伴攻略,也只是想象得很美好,操作起來卻是那麼難!

究竟難在哪裡呢?

就像那位媽媽說的:

“比如,跟孩子一起玩要用到水彩的藝術類遊戲,孩子總是搞得到處是顏料,我每次都忍不住發火,搞衛生的時間比玩的時間還長。做出來的作品也和網上展示的大相徑庭。

親子游戲、陪伴攻略,看起來很美好,操作起來怎麼那麼難

又比如,玩棋牌類遊戲,孩子理解不了規則玩法,總是不遵守,說她兩句就哭鬧、放棄,真沒意思!

再比如,專家說讀繪本編故事,有助於提升創造性和想象力,可孩子聽不下去,叫她編故事,也說不出什麼。

我知道應該多陪伴,但真正陪起來,卻力不從心。你說這到底是哪裡出問題了呢?”

2

這位媽媽在抱怨的同時,似乎也覺察到自己的一些問題。有幾點值得剖析一下。

①彌補愧疚

這位媽媽對孩子有比較強的愧疚感,陪伴的最大目的,似乎是彌補這份愧疚。以前,忙工作、應酬、聚會等等,不陪都有不陪的理由。但現在,時間就擺在眼前,空間也只有家裡,再沒有理由拒絕陪伴。找不到理由時,問題就無所遁形。

②完成任務

陪伴孩子,對於這位媽媽,是一項一直掛在備忘錄但又長期被忽視的任務。而在這個“迫不得已”的長假,揹負任務的她,只好硬著頭皮去陪伴。

③證實自己

陪伴了,我就是好爸爸、好媽媽。這恐怕是這位媽媽,乃至很多父母的內心獨白。“我犧牲了那麼多時間來陪你,已經為你做得夠多了,如果你還是過得不好,那不是我的錯。”

親子游戲、陪伴攻略,看起來很美好,操作起來怎麼那麼難

④學點什麼

這位媽媽,她的女兒3歲。她挑選了相對孩子年齡難度較大的遊戲。出發點是好的,或希望孩子得到藝術薰陶,或希望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或希望提升孩子的創造品質,反正都是希望孩子能學點什麼。但這種拔苗助長式的陪伴,不僅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也消磨了家長的耐性,搞得心力交瘁。

⑤完美主義

明明按照網上安利的步驟去做,但結果就是走了樣,就像淘回來的衣服怎麼都穿不出模特的味道。不僅結果是“貨不對版”,陪伴的過程中還一地雞毛,與想象中的美好完全不是一回事。

看得出,這位媽媽高度重視陪伴,只是看來有點用力過猛,事倍功半。我給這種陪伴模式取名為“緊繃式陪伴”。

3

陪伴,可謂育兒界一大真理,沒有一位育兒專家會否定陪伴的重要性。很多父母也懂,但就是做起來感覺變了味。

我們都知道邊玩手機邊陪伴,那不叫陪伴,叫陪著。但當我們放下手機,準備“全身心”投入陪伴時,卻又不知所措。

我們都知道陪伴有一個高大上的形容詞,叫“高質量陪伴”,但具體怎樣陪才算“高質量”,卻沒有公式可供計算。

親子游戲、陪伴攻略,看起來很美好,操作起來怎麼那麼難

我們都知道“爸爸媽媽,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作為父母,那種懊惱、後悔、迫不及待,也都是愛的流露,但許多時候就是無法突破那層隔膜,兜兜轉轉,又打回原形,回到往常糟糕的模式中。

曾經在圖書館看到一位媽媽跟孩子讀繪本故事的情景。媽媽在這頭認真逐字指讀,神態語氣中隱隱散發出恨鐵不成鋼的怨憤;而孩子在那頭時不時扭動身軀,翻眼珠子,看得出精神上竭力配合執行,可身體上卻不聽使喚。母子倆貌合神離,身體距離很近,心的距離卻很遠。

無可否認,陪伴已經成為很多父母沉重而又糾結的負擔。陪吧,浪費時間,犧牲自我,還惹來一肚子火;不陪吧,千夫所指,良心上過不去,覺得對不起孩子。

4

我的一位工作狂朋友,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很有限,他經常說他採用的是高質量陪伴,周圍人都很佩服他。但其實他偷偷跟我訴過苦,說雖然經常“標榜”高質量陪伴,但其實他在陪孩子時經常發脾氣,有時還忍不住打孩子,感覺自己是一個“渣爸”。

怎樣才算高質量陪伴?有一些量化的標準,比如連續的專屬時間,避免隨意式互動,用心傾聽,等等。但是,高質量陪伴不是高要求陪伴,也不是100分的陪伴。

如果我們很難把“高質量”和“高要求”、“100分”區分開來,我們最好稍微降低一下對陪伴的預期,先做到“合格的陪伴”。

怎樣才算“合格的陪伴”呢?

①削弱任務主義

陪伴孩子是不是一個任務?我想,很多父母都很難不把它看作一個任務來對待,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對小屁孩的那點事持之以恆地保有興趣。

但是,如果我們把陪伴孩子的任務高度上升到類似當下普遍存在的孩子完成功課任務的程度,那就大可不必。把父母滿足孩子陪伴的心理需求,演變為孩子配合父母完成陪伴的艱鉅任務,無疑雙方都將為此徒添負擔。

因此,儘量削弱陪伴中的任務主義,別把陪伴想得太過鄭重其事,否則容易走過場,形式化。

②狀態>內容

科胡特說: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比做什麼更重要。

父母在陪伴時呈現出來的狀態,比他們陪伴時具體做了什麼更重要。孩子吸收到的,不僅是父母所做的事,更是父母做這件事時的情緒、態度以及營造的氛圍。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體驗,陪不陪孩子,怎麼個陪法,都會和孩子產生類似的矛盾。這是因為,關係模式就在那,玩什麼都是那個味道。

所以,你是懷著內疚、逼迫、沉重的心情,還是帶著隨性、走心、輕鬆的狀態去陪伴,比你陪孩子是玩高智商遊戲還是低智商遊戲,來得更重要。

③別太嚴格

陪伴,不是讓孩子按照父母的意願做事,也不是父母實現自己預設的完美想象,而是一場平等的交流和愉悅的互動。

就像開頭提到的那位媽媽,看見孩子做出來的作品和別人家展示的大相徑庭,就產生落差心理,從而否定孩子,否定自己。

有一次,我和5歲的兒子玩遊戲。他選擇了跳房子游戲,當時我心裡一陣不屑,都有些嫌棄這個遊戲太過幼稚,沒什麼難度。但真正玩起來,孩子還是有些費勁。有那麼一瞬間我在心裡怨恨他怎麼這麼笨。

後來我明白,孩子的感統協調能力尚在發展中,我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把自認為的簡單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實質上是誤會了孩子。

④別指望教會孩子什麼

很多遊戲確實可以寓教於樂,讓孩子從中學到點硬核知識。但是,不要企圖把“教會孩子什麼”放在陪伴的首位。

曾經有位媽媽帶著孩子走進我的諮詢室,提了個問題:孩子在你們那能學到點什麼?

這是對心理諮詢的誤解。

或許,在諮詢室不用再聽道理,不用再學點什麼,恰恰才是孩子在諮詢中的最大收穫和最有效的治療。

同樣,在陪伴時,父母不要功利性地指望孩子能產出點什麼,從而為你增添光環和成就感。孩子被允許做一個沒有價值的人,才能更隨心所欲地散發他的價值。

⑤講求節制和有限性

如果別人說“你的孩子缺乏陪伴”,你立馬想到的可能是整天呆在孩子身邊,不離不棄。這樣的陪伴,對父母來說,是一種折磨。

陪伴也要有節制。父母需要承認自己不可能整天圍著孩子轉的有限性。

另外,陪伴不是單純把孩子的時間填滿,而是讓孩子在獨立和融合中適時換擋,更好地培養他們的獨立人格。

⑥照顧你的感受

上面提到“狀態>內容”,但內容也很重要。父母在腦海中佈置陪伴場景時,既要考慮到孩子的接受度,也要儘量挑選自己感興趣,且操作性可行性較強的玩法。

陪伴應當是一件兩情相悅的事,不能孩子爽了,父母不爽。

比如,如果你對環境整潔有心理上的強迫症,就儘量避免選擇清潔量較大的遊戲。如果你本身對講故事感到枯燥無味,那也彆強求自己每晚為孩子誦讀一千零一個故事。

5

說到講故事,我分享一件小事情。

有時我會對跟孩子看繪本、講故事這些陪伴方式感到厭倦。有一晚,孩子又纏著我給他講書本上的故事,我因太累而拒絕。突然我靈機一動: 反正都是講故事,何不講我自己的真實故事呢?

親子游戲、陪伴攻略,看起來很美好,操作起來怎麼那麼難

於是,我跟孩子說:“媽媽給你講我小時候的故事,好嗎?”孩子爽快答應。

我發現當我把頻率調到講自己的故事而不是講別人的故事時,頓時精神百倍,音調、語氣、神態等等,都揉合得天衣無縫,且感情充沛。

而孩子呢,沒想到聽媽媽的真實故事,比聽書本上的虛幻故事來得更專注更深刻。他會記住很多細節,提問也變得異常積極,似乎那都是些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情。

從那以後,講自己的故事,成為我睡前陪伴的一大法寶。後來,我發展到讓孩子爸爸也給孩子講自己的童年往事,或者讓孩子回憶自己以前的事。

這是全家人都很樂意的事情。畢竟,每個人講自己的事情時,都特別來勁;而聽的人,其感覺也尤其容易被調動。

我想表達的是,無需把陪伴想得那麼高大上,好像必須正兒八經、嚴肅對待才能做成的事,也無需嚴格按照大眾期待的“官方”模板去實現。有時,信手拈來的想法、題材,靈活應變的方式、格調,更能使陪伴滲透到其深層意義中。

常聽說,陪伴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修行的過程。如果你採用的是緊繃式陪伴,或許是時候給你的心靈鬆鬆綁了。


送福利啦,20G寶寶輔食資料&輔食煎鍋、打蛋器、蒸煮一體機等等,來就送。

親子游戲、陪伴攻略,看起來很美好,操作起來怎麼那麼難

親子游戲、陪伴攻略,看起來很美好,操作起來怎麼那麼難

親子游戲、陪伴攻略,看起來很美好,操作起來怎麼那麼難

親子游戲、陪伴攻略,看起來很美好,操作起來怎麼那麼難

親子游戲、陪伴攻略,看起來很美好,操作起來怎麼那麼難

ps:小編已經搜索關注了寶寶知識講堂,而且抽中了輔食平底煎鍋!寶媽們抓緊時間去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