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金庸武俠中的愛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金庸是武俠文學的大家,但其言情的功力亦是爐火純青,臻於化境。"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的作品不過十四部(如果算上《越女劍》就應為十五部),但其筆下的愛情卻有千般形態,引人萬般思索,想必這也是金大俠俘獲眾多女讀者的原因之一吧。

金庸武俠中的愛情,以言情為基礎,卻遠遠高於言情。金庸筆下的情愛世界並非是理念的世界而是現象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沒有條條框框的概念公式,也少有議論分析,有的是可以感知、更可以瞭解的真實的人生。所以,金庸筆下的情愛,兼具了人生哲學和藝術創造雙重價值。我以自身尚淺的閱讀經歷,初探金庸武俠中愛情的奧妙。


一、愛情在悲劇中昇華

有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砸碎給人看;又有說,悲劇是最深廣最崇高的美學形式。不可否認的是,歷史上被傳唱為偉大的作品,大多數都是以悲劇收場: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無一例外賺取大量眼淚,《水滸傳》如史詩般恢宏但血性英雄們終究落得悲慘下場,而被奉為中國古典小說最高成就的《紅樓夢》亦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而外國文學中偉大的悲劇作品更是不勝枚舉,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也許正是受這種傳統理念的影響,金庸筆下的愛情,但凡經歷悲劇的打造,都會升華成一種震撼人心的絕唱。

如果要評選金庸筆下最震撼人心的愛情,楊過與小龍女這對"神鵰俠侶”必定呼聲極高。三次離別,一次比一次長久,一次比一次讓主角們心力交瘁:情人間的誤會,封建禮教的束縛阻撓,情花劇毒的痛苦折磨,十六年的生死茫茫.... .而主角本身,一個斷臂,一個失貞,可謂"天殘地缺”,到了故事的結局處還要以楊過的命懸一線來考驗讀者的耐性,經歷過如此磨難,他們的愛情終於贏得了世人的尊重,也贏得了讀者的青睞,綻放出璀璨的光輝。其實,對於楊過和小龍女之間到底能不能稱為愛情. 一直有讀者持懷疑態度,而孔慶東先生的觀點我甚是同意,孔先生認為十六年前楊龍兩人之間的愛情或許摻雜了反叛、責任、無知甚至是親情,但是十六年後,歷經世事的楊過依然選擇跳崖殉情,已經證明了兩人之間愛情的堅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句詞在《神鵰俠侶》一書中反覆出現,其實就可以看做是此書的主題句,生死相許矢志不渝,正是對楊龍二人愛情最好的評註。還有一個對楊龍二人愛情的獨特看法頗為有趣,有讀者認為,《神鵰》一書的結局如果設置在楊過跳崖處就更能震撼人心,楊過縱身一躍,小說戛然而止,是殉情還是重逢,是徹底的悲劇還是終結的圓滿,言盡而意遠。甚至有人把這樣的結局和莎翁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提並論。或許,人們已經意識到,悲劇更能走向偉大。只是這樣的結局是否合適,見仁見智罷了。至少像我這樣摯愛楊過的讀者就極其希望他能夠和小龍女幸福地過完一生。

金庸筆下有這樣一段愛情,並非像楊過和小龍女的愛情那樣貫穿始終,然而其悲劇性的震撼力卻不輸,這段愛情來自《天龍八部》,主角是蕭峰和阿朱。蕭峰是一個徹底的悲劇英雄,而他的愛情亦逃不過悲劇的宿命。也許正是因為悲劇性的塑造,蕭峰成為了金庸筆 下的第一英雄,或者,唯一英雄。 (金庸塑造了眾多"俠"的形象,但配得起"英雄"這個稱呼的,恐怕只有蕭峰一人。)阿朱心甘情願地死在了自己心愛的人手上,即使帶著萬分的不捨也應該是含笑而去的,只是留下了不能和蕭峰相守的遺憾;而蕭峰,親手打死了自己摯愛的女子,單單悔恨二字無法表達他內心的痛苦。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於是蕭峰的眼淚,成為了悲劇的完美啟幕,是的,啟幕,蕭峰的人生悲劇這才真正開始。阿朱離開了,蕭峰剩下的生命已經失去了對愛情的渴盼與期待,陷入無望,縱然阿紫對他愛到極致也是枉然。

中國的戲劇向來追求大團圓的喜劇,因為人們希望看到美好的東西。但是生活是現實的,雖不至於總是發生令人分外揪心的大悲劇,但是真正的圓滿總是難得的,愛情就是如此。痛苦越是深刻,愛情的堅貞就越能打動人心,楊龍二人是這樣,蕭峰阿朱也是這樣,經歷過悲劇的洗禮,人性的光輝、愛情的堅貞一次次讓讀者們為之動容,於是這樣的愛情就在讀者的敬意中昇華成為絕唱。金庸用自己的理念詮釋了愛情世界裡的悲與喜。


二、結局圓滿是否是真正的幸福

金庸筆下的愛情,沒有完美,卻有圓滿,只是,小說結尾處的圓滿未必就是主人公們的幸福所在。正所謂:圓滿易得,幸福未必。在《笑傲江湖》的最後,任盈盈終於把自己和令狐沖這隻"大馬猴”拴在了一起,琴瑟和鳴、笑傲江湖的幸福似乎近在咫尺。可惜,未必。看過《笑傲江湖》的人恐怕都會被任盈盈對令狐沖的無畏付出而感動,結局也似乎是這份堅持感動了令狐沖,讓他願意牽起她的手共度一生。可惜,我認為,這只是一份感激催化下的回報,是源於感動的感情,但不是愛情。從小說中很多的細節可以看出,令狐沖心裡真正摯愛的始終是他的小師妹。在第三十六回中,嶽靈珊被害,小說中這樣描寫:令狐沖心中一沉,似乎整個世界忽然間都死了。試問,當任盈盈捨身上少林、甚至是被挾持的時候,令狐沖可曾有過半點類似的感覺?只有他心愛的小師妹死了,才能使他感覺到“整個世界都死了”,這種深情,正是他人無法比擬的。任盈盈為他付出的越多,他心裡只會有越多的感激,令狐沖對任盈盈的責任只不過是建立在感動之

上,而對於嶽靈珊,他才是付出了最純真的愛情。只是,可惜了任盈盈的一片深情。

本不想把張無忌與趙敏列入此類,因為在金庸所創造的眾多女性形象中,我最偏愛的便是趙敏,然而,也正是因為這樣,我挑剔地認為,這兩個人的愛情,幸福未必。在這一場女人的愛情戰役中,趙敏的表現何止是神勇,簡直是視死如歸。我甚至一度懷疑,對於張無忌這樣的男人(我個人其實很不喜歡此人),哪裡值得趙敏如此付出?從靈蛇島.上不顧一切的致命三招,到冒著生命危險從周芷若的婚禮.上強搶張無忌,再到為了張無忌不惜和家人斷絕關係背上叛國叛家的罪名,這個女子為了愛情勇敢得可怕,但這種可怕卻不得不讓人心生憐惜。另外,趙敏的聰慧大度和善解人意更讓人心生喜愛,屠獅大會張無忌夜訪周芷若,趙敏不但沒有耍性吃醋,相反還特意送上黑玉斷續膏,結尾處一番“可以想著周芷若,但不要叫我知道”的言論又讓我不得不對這個女子的大度肅然起敬。對於男人來說,人生得一趙敏,夫復何求?只可惜張無忌應是屬於生在福中未必知福的類型。在感情路上的兜兜轉轉實在過於優柔,我甚至認為,張無忌對趙敏的愛並不如趙敏對他,而且這個人還有"夢取四美”的前科。試想,如果小昭沒有去波斯,周芷若沒有不擇手段,殷離也願意留在張無忌的身邊,張無忌的選擇又會是什麼?實在未可知。這當然可以看做是我對張無忌的無理取鬧,因為金大俠已經安排了他和趙敏的圓滿結局,不過我始終都在為趙敏鳴不平。

說到“圓滿易得,幸福未必”,不可不提的自然是《碧血劍》中的袁承志與夏青青。雖然這兩個人終究走到了一起,離開中土遠離紛爭。但是,一聲“青弟”,一聲“阿九妹子”,已經暗示了愛情的結局。夏青青善妒,有時候妒忌可以催化愛情,但是夏青青卻妒得誇張,妒得可怕,作為女子都害怕這樣一-份深沉的妒意,作為男子恐怕就更加“無福消受”了。反觀阿九,聰慧美貌,善解人意,唯一的問題就在於她和袁承志對立的政治立場。但是小說的末尾,摘下帽子後的光頭,震撼了所有人,讓讀者對她產生了深深的同情。也許,真正阻隔了阿九和袁承志的是承諾,袁承志之於夏青青,可能是愛的對象;但夏青青對於袁承志而言,則更似一種承諾的對象。對夏青青的兄弟承諾、對溫儀的照顧承諾,成了袁承志不得不揹負的責任。金庸不願意再把袁承志與阿九之間的情感寫明,因為這已經註定了是一個不可能的故事,倒不如讓讀者們在自己的揣測中緬懷一段本應美好卻夭折的感情。

圓滿和幸福是近義卻不是同義。相遇與相愛從來不相關,但是在這些故事裡,相愛與相守也未必相關。人生的無奈,愛情的無奈,隨處可見。


三、單向愛情也唯美

有一位好友曾感嘆:我愛的人不愛我,愛我的人我不愛,這才是正常的,相愛是反邏輯的。姑且這麼看,反邏輯的兩情相悅在金庸武俠中成為不敗的美麗,而更為普遍的單向的愛情,在金庸的筆下,也成為另一種燦爛的煙火,繁華之後走向落寞,孤獨一生,等待一生。金大俠對於這種單向愛情的刻畫亦成為一種獨特的美學。

在眾多單向愛情的主人公中,首先想到的便是程靈素。名字很美,“靈樞"素問",只可惜,蕙質蘭心、妙手回春如她,卻救不了自己,更救不了自己的愛情。對於程靈素形象的刻畫擺脫了傳統中貌若芙蓉的描繪,從一

開始金庸就告訴我們,程靈素不過是再平凡不過的一個女子,但是從她那烏黑明亮的眼睛裡,其實已經透出了一個女子的聰慧與善良。只可惜這樣讓人憐憫的女子卻錯付了真心,錯付了愛情,錯付了生命。向來感性的我曾經因為程靈素的悲慘結局對胡斐頗有微詞,可是理性地想來,胡斐有什麼錯?那個紫衣女子才是他的眷戀,愛情是最不能用道理來衡量的事情。頗有意思的是,無論是《雪山飛狐》還是《飛狐外傳》,無論是苗若蘭還是袁紫衣,其受讀者的喜愛程度,似乎都不及這個並不漂亮也沒有贏得男主角愛情的程靈素。相比起其他女子,程靈素是平凡而普通的,但正是這份平凡讓她對愛情的付出贏得了讀者的尊重。

說到單戀,不可不提的自然是有“情書”之稱的《神鵰俠侶》,“一見楊過誤終身”,-語中的。貌如芙蓉心似草包的郭芙,敢愛敢恨凌厲潑辣的陸無雙,蕙質蘭心溫潤如玉的程英,嬌羞善良痴心不悔的公孫萼,鬼靈精怪人見人愛的小郭襄(其實把眼神悽楚的完顏萍算在內也不為過,但她終究沒有被楊過“誤終身")。在這一場單向愛情的變奏曲中,楊過佔有絕對的主導地位,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女子(或許不包括郭芙)明知楊過心中只有小龍女的位置,也依然無怨無悔:陸無雙和程英相伴終老,將一生的痴心付與了楊過;公孫萼用自己如花的生命換取楊過活下來的一絲希望;郭襄心屬楊過,不惜生死相隨,到最後竟然是與青燈古佛相伴一生;而郭芙,人到中年才發現摯愛是誰,卻只能與自己不愛的人共度餘生。只能感嘆,有些人不是想愛就可以愛的。

在金庸的眾多作品中,《白馬嘯西風》 是一部短小卻依日精緻的作品,而這部作品更是將單向愛情的境界上升到了命運的層次。"如果你深深愛著的人,卻深深的愛上了別人,有什麼法子? ",這就是愛情世界裡永遠無解的難題,相比之下最好的解法或許就是像李文秀那樣,退出離開,以遠望的姿勢成全祝福。

在愛情的世界裡,不是隻有兩情相悅、郎情妾意,更多的時候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才是生活。這些單向愛情的主人公們或孤獨一生或為愛犧牲,最終的結局大多是令人神傷的,愛情的世界裡有圓滿,就必然會有無奈。

關於單向的愛情,有人說過:玫瑰為了夜鶯而綻放,夜鶯為了詩人而歌唱,而詩人只是寂寞地躺在墳墓中,詩人的墓上,玫瑰枯萎,夜鶯喑啞;單向的愛情,註定了結局。在金庸的筆下,那些單向的愛情散發著美麗而哀傷的光輝,或許沒有兩情相悅的明朗,但卻深深扎進讀者的心裡,讓人為之心疼心酸。愛情這回事,付出多少與得到多少從來不相關。


四、為愛痴狂

有人可以為愛犧牲,成全偉大;也有人會為愛癲狂,成痴成魔。

我認為,金庸對這類“變態愛情”的描繪相當出彩,它一反幸福甜蜜,讓愛情直接從唯美走向殘酷,讓讀者直面所謂愛情剝開之後的扭曲的靈魂。

所謂"赤練仙子”,其實不過是“痴戀仙子”罷了。風月無情人暗換,一語中的。還是那個叫做陸展元的男人,但是陪在他身邊的卻早已換成了一個名叫何沅君的女子。怨毒是可以扭曲人性的。李莫愁不懂得成全,更做不到放手。陸展元和何沅君的結合深深地刺痛了她, 由愛生恨, 由怨生毒,李莫愁一步步地把自己逼入了絕境,泥足深陷,難以自拔,自己卻全然不知。也曾有過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也曾是你情我願情意綿綿,為什麼不在愛已成往事的時候選擇從容放手呢?與其說李莫愁是可恨的,不如說她是可悲的,一任歲月流逝,陸展元始終是她內心的最痛,時時刻刻折磨著她,傷痕累累。在初識《神鵰俠侶》時,深深地厭惡這個心狠手辣的女子,厭惡她對楊龍二人的不擇手段,厭惡她不可理喻地狠辣無情,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才日漸覺得這個女子的可憐與可悲。其實這個女子是有著人性的光輝的,從她對小郭襄無微不至的照料,甚至想要用自己的命換取小郭襄活下去的可能就可看出,至少她的人性沒有完全泯滅。只是感嘆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讓李莫愁步入命運的深淵,走向最後的毀滅。

同樣讓人感嘆的還有《碧血劍》中的何紅藥。她實可謂是金庸筆下情魔的女祖宗。何紅藥的變態愛情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果說對於李莫愁還有一絲的同情,那麼何紅藥人性的光輝已經消磨殆盡了。但她同樣是可悲的,如果沒有金蛇郎君所謂的"薄情寡幸”,也許何紅藥還是那個美貌天真的女子。然而細細探討,何紅藥的愛情悲劇實則是性格悲劇與命運悲劇的共同交織。何紅藥由於美豔而不可方物,但自視過高的人一旦迷戀上什麼人或者物,就極容易走向極端,以自我為中心判斷一切:因為“我”愛了,所以他必須愛"我”。所以她最後的命運是必然的,只是讓讀者不勝唏噓。同樣讓人如此感嘆的還有《俠客行》中最終走向自我毀滅的梅芳姑。

情生痴,痴生妄,妄生怨,怨生毒,情而成怨流毒者,世間無藥可醫。


五、一對多的怪異輪迴

在金庸武俠中,愛情世界裡的一對多現象屢見不鮮,而”一”的一方大多是男性,這除了是對主角愛情的襯托以外,也從一個層面反映出了封建傳統中男尊女卑的觀念,這是金庸的有意為之還是無意表達,恐怕是很難親自向金庸先生考證的。

提到這種現象,金庸迷們首先想到的恐怕是韋爵爺和他的七個老婆,不過,有關韋小寶的所謂"愛情”,我將在後文中更詳細地探討,在這裡就不贅言了。

在金唐所創造的經曲男性形象中,楊過和張無忌算是“一對多”的典型,都是讓多少女子為之傾心,但又有些許的不同。

楊過從一開始心中就有堅定的信念:小龍女。所以,不管身邊出現多少如花美眷,心中對小龍女的那份熾熱都不會減弱,相反,他總是在這些女子身上找尋小龍女的影子,讓自己在別離中獲得短暫的安慰。楊過身邊出現的女子可各有千秋,卻都對楊過死心塌地。只是在這樣的一對多中,她們幾乎全部成為了楊龍愛情的陪襯,她們越是痴心不悔,越能看出楊過對小龍女的矢志不渝,越能贏得讀者對楊龍愛情的尊重與嚮往,而對於這些痴心的女子,卻只是同情與憐憫。

而張無忌,在和趙敏、周芷若、小昭和殷離的周旋中,則被動地處在主導位置。張無忌性格中的隨和甚至是優柔,決定了這場"一對四"的過程與結局。張無忌的命運直處在被動狀態,連愛情也是,女人們為了他明爭暗鬥(主要是趙敏和周芷若),而他自己卻遲遲不表態。周芷若手段耍盡逼他成親他便成親,趙敏逼他逃婚他也就跟著趙敏走了,趙敏放棄榮華富貴對他不顧一切他便半推半就地接受了趙敏,周芷若最後逼他表態他才吐露心聲。兜兜轉轉一大圈,總算被逼著有了一個結果,讀者總算鬆了一口氣。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封建社會中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男人的到處留情視為瀟灑,女子的到處留情則成了放蕩,如此巨大的差異當然是由時代的觀念造成的。在《倚天屠龍記》中有一個張無忌”夢取四美”的細節,這除了是張無忌在愛情裡遊移不定的表現,未嘗不是因為“一夫多妻"制在張無忌所處的那個年代實在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張無忌相比其他男主角人氣較低的原因之一,現代女性哪個不追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愛情,偏偏張無忌倒好,想要"夢取四美",如何讓他贏得讀者像對楊過那樣的尊重呢?至少我本人主觀上便是如此。但是放在可觀的歷史的大背景下,那個年代,像楊過那樣只為一人的男子才是受人議論的"怪胎”吧。

在金庸的武俠世界,除了主角擁有一對多的愛情輪迴,配角之中也不乏在愛情裡遊刃有餘左右逢源者,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天龍八部》中處處惹相思的段正淳,但是此人的愛情與之前幾人又大有不同。無論是刀白鳳還是王夫人,無論是甘寶寶還是秦紅棉,段正淳到處留情,留下的不是虛情,而是真愛,對於每一個出現在他生命中的紅顏知己,他的的確確是真正愛過的,而到故事的結尾,無論之前情人們如何明爭暗鬥、又如何想要加害段正淳,她們卻都甘願--一為他而死。這樣的愛情讓我深受震撼,原本以為段正淳不過是到處拈花惹草的風流爺們兒,卻沒有想到這是一個至情至性的萬人迷。當然也有不少讀者對這樣的安排表示質疑,一個男人怎麼能夠和那麼多女子真心相愛,一個兩個還能夠理解,五個六個怎麼可能?在這個愛情速食的年代,我還是願意相信,愛情與多少個人無關,對的時間對的人,碰到了就愛了,何必管他是第一個還是第七個。


六、韋小寶和他的七個老婆

《鹿鼎記》在金庸的眾多武俠作品中是個異數,而主角韋小寶的愛情(如果可以稱為愛情的話)更是一個奇特的存在。

不可置否,韋小寶的結局是圓滿的,帶著榮華富貴從容地退出了複雜的政治舞臺和江湖舞臺,坐享齊人之福,七個老婆各個貌美如花,而且韋小寶"御妻有術”,七個人居然還情同姐妹,實在是人間奇觀,只可惜,七個老婆,沒有一個是以愛情為基礎娶到的。

這樣的無愛婚姻首先是由韋小寶自己的性格特點決定的。從小在妓院賭坊長大的孩子,不過十五六歲大小,如何能懂得愛情這種古今哲人都想不透的東西?

至於他的七個老婆何以到最後都死心塌地地跟著他,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首先要說的是阿珂。這個最漂亮的老婆在答應當韋小寶的老婆之前,不但心有所屬,而且對韋小寶恨得咬牙切齒,韋小寶因為她可吃了不少苦頭,可是一轉眼,阿珂便成了韋家夫人了,原因何在?恐怕是傳統觀念的作祟吧。在此之前,韋小寶通過非常手段強姦了阿珂,阿珂自然是對他恨之入骨,但是隨著一個新生命在體內的誕生,古老的封建觀念開始影響阿珂,既然已經是韋小寶的人了,還懷了他的孩子,鄭克爽又對自己始亂終棄,倒不如從了韋小寶,至少還有一個歸宿。於是,之前將韋小寶視為死敵的阿珂就這樣被韋小寶拿下了。而方怡也是為救情郎不得不屈服於韋小寶,可以說是被韋小寶給搶過來的。

其次是建寧公主。我只想說這個在宮闈之中高高在上的公主,實在是亂來得可以。她和韋小寶之間的關係並不只是簡單的主子與奴才,當然更不可能是愛情,倒更像是建立在性的基礎上的互相征服的關係。韋小寶知道她的脾氣,懂得怎麼討好這個行事乖戾的女人,當然他們也可以放肆地亂來,這正合建寧的意。韋小寶說過,皇宮和妓院沒什麼不同,那皇宮裡的人和妓院裡的人呢?不可說,不可說。至於洪夫人,不僅是因為她已經身懷有孕,因為年輕氣盛的韋小寶能夠滿足她對於性生活的需求,這必然好過終日面對古怪且大勢已去的的洪安通吧。

其他的韋夫人對於韋小寶的感情大多類似,與其說是愛情,倒不如說是傳統男尊女卑和貞潔觀念的作崇。需要特殊說明的是深得讀者喜愛的雙兒,善解人意乖巧可愛的她對於韋小寶真可謂是死心塌地一心一意,這樣的表象往往會讓人以為她真的對韋小寶有愛情,但是仔細深究呢?她對韋小寶首先是一種恩情,感激韋小寶救了自己主人家;其次,她自己是被作為“禮物送給韋小寶的,她已經不是她自己的,而是韋小寶的,作為一個婢女恐怕是受傳統觀念影響最深的階層。正是有了這樣兩重關係,雙兒對於韋小寶不得不死心塌地。

韋小寶的七個老婆對他沒有愛情,那麼韋小寶對於自己的老婆們呢?我認為,依然不是愛情。對此最露骨的表現就是韋小寶趁著幾位“準老婆"被下藥昏迷的時候乘人之危大肆亂來“胡天胡帝”,由此可見,韋小寶對於他的老婆們更多的是一種性上面的佔有慾,與其說是男女之間的情,倒不如說是男女之間的欲。他的所謂愛情的幌子,其實是有好色和佔有這兩種本能支撐起來的罷了。

縱觀所有嫁給韋小寶的女子,或被強姦,或被誘騙,或身不由己,或情不自禁,無非都是因為有了肌膚之親、婚姻之約、懷孕之實或者事到如今。這樣的婚姻觀念難道現世就沒有嗎?恐怕仍舊深深影響著女性的命運吧。

愛情,一直就是人類不變的追求,而金庸更是用他自己的理念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豐富而立體的情愛世界,褪去了童話的飄渺虛無,讓我們直面愛情的現實。有感動、有訝異、有扼腕、有感傷、有慨嘆,但更多的是一種思考,關於愛情的思考。

當然,我們還不能將金庸筆下的情愛世界等同於現實生活中的情愛世界,但是,它更像是一面經過文字與思想加工的鏡子,透過這面鏡子,我們可以看到愛情百態,更能折射出現世的愛情觀,這或許就是金庸的愛情世界一直引人入勝的重要原因吧。

淺談金庸武俠中的愛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