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篇故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佛心”

六慾諸天來供養,天花亂墜遍虛空。

------《心地觀經·序品偈》

相傳佛祖在靈山講經時,有諸神散花如雨,佛祖拿起其中一朵,展示給眾人看,可在場的弟子中沒人明白佛祖是什麼意思,就在這時,坐中一人,破顏微笑,他叫摩訶迦葉。摩訶意為大,迦葉意思是光明,他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看到摩訶迦葉笑了以後,佛祖便說:

吾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讀完這篇故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佛心”


上面這個故事出自《五燈會元》,天花亂墜就出自這個典故,而禪宗這個流派也就從此建立了。所以禪宗的宗旨是:不立文字,見性成佛。摩訶迦葉之後,阿難陀就是二祖。《西遊記》當中講到過這兩個人,唐僧他們到了靈山以後,佛祖讓摩訶迦葉、阿難陀去帶唐僧他們取經書,一進藏經樓,這兩個人便索要錢財,唐僧他們沒錢,這兩個人就給了他們一些沒有字的經書。這當然是杜撰,這兩個人都是德行高尚之人。但吳承恩的深層次意思,禪宗建立之初,便說不立文字,所以禪宗的真經就是無字的。可是這兩個人也完全沒有遵照佛祖的意思去辦,後來聚集僧眾編撰佛經的第一人,便是摩訶迦葉。

讀完這篇故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佛心”


到了公元526年,一個外國和尚在廣州登陸來到了中國,這個人叫菩提達摩,相傳是摩訶迦葉的第二十八代傳人。這個和尚一來就被邀請到了南梁的帝都------金陵(今日南京),當時的皇帝是梁武帝,這個人熱心於佛教,建廟抄經,自認為十分虔誠。達摩來了之後,梁武帝就問他,我做了這麼多,有何功德?達摩答道:並無功德。梁武帝問為什麼?達摩告訴他:實相無相。梁武帝不懂,達摩只好分道揚鑣,開始北上,來到了北魏的首都------洛陽。達摩來到洛陽之後,在今日少林寺背後的嵩山,找了個山洞,開始面壁,面壁九年,後來修成正果,回了西天,將衣缽傳給了慧可。衣是木棉袈裟,缽就是缽盂。

讀完這篇故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佛心”


自此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給了弘忍。

弘忍當日在東山寺講經,弘忍座下有個弟子叫做神秀,是當時眾弟子當中的佼佼者。慧能是後來的,相傳慧能幼年很苦,先隨父親流放到廣東,後來喪父,隨母親遷徙到南海,靠砍柴艱難度日。後經人協助,從嶺南來到湖北黃梅雙峰山,跟弘忍學佛。來到雙峰山以後,弘忍問來幹什麼?慧能說學佛。弘忍說:嶺南人野蠻,不能學佛。慧能說:人有南北,佛性卻不分南北。弘忍便明白慧能是先天早慧之人,就把他安排到廚房先讓他砍柴燒火。八個月後,弘忍說要傳衣缽,讓眾弟子寫一首偈出來。

讀完這篇故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佛心”


神秀先做了一偈寫在了牆上,偈語寫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一看,就知道神秀尚未踏進門檻。可是弘忍依舊對眾人說,按照此偈修行,大有益處。慧能是不識字的,便央人將自己所做的偈語寫在了牆上,慧能的偈語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看到此偈,便知道慧能已經踏入門檻了,可是弘忍法師將慧能的偈語擦去,對眾人說到:亦未見造化。之後弘忍到了廚房,看見慧能在舂米,弘忍便拿著禪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當日半夜三更時分,慧能來到弘忍的禪房,弘忍對他講《金剛經》,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慧能便徹底了悟。弘忍將衣缽傳給了慧能,並且讓他連夜逃走。慧能一直逃到廣州,在法性寺現身。

讀完這篇故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佛心”


那一天,廟裡面的和尚們正在為一個問題爭論,經幡在風中飛舞。和尚們就在爭論到底是幡在動還是風在動的問題,忽然進來一個人說到:幡未動,風也未動,而是諸位的心在動。寺裡面的住持印宗法師一聽這話,忙把慧能請入內室,問道:聽說黃梅的衣缽傳到了嶺南,莫非就是您?慧能將衣缽拿了出來,印宗法師便在法性寺為慧能剃度。

從此,禪宗便分成了南北兩派。南派禪宗慧能,講究頓悟。北派禪宗神秀,講求漸悟。

雖然我們都知道慧能是禪宗六祖,可是神秀的成就也很大,神秀九十多歲時被武則天邀請到宮中,在洛陽、長安宣講佛法,還專門為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講佛法,史稱兩京法主,三帝門師。

讀完這篇故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佛心”


其實從那兩首偈上來看,慧能的境界顯然更加符合禪宗實相無相,見性成佛的境界。在佛教看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電亦如露,應做如是觀”,既然一切都是夢幻泡影,那有何來“身、心、菩提樹、明鏡臺”之說。萬法歸空,空也不是沒有。

慧能認為,人皆有佛性,只是尚未了悟,同時慧能認為人的了悟是在一瞬間頓悟的。而神秀的看法則是人是漸漸了悟的,在了悟之前是需要去修行的,將修行比作拂去身心上所矇蔽的灰塵,還須得時時勤拂拭。在我看來,這兩種智慧皆有其各自的道理,對於我們這些在娑婆世界浮沉的世人來說,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有時間覺得一瞬間好像就明白了許多事情,可是在這個瞬間到來之前我們所經歷過的一切,都是在為這一個瞬間做鋪墊。我們應該在經歷中去尋找我們本就存在的“佛性”,而開悟那一刻的到來,卻是在“瞬間”完成的。

讀完這篇故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佛心”

慧能法師肉身


在當今社會,“佛系”一詞不知何時開始火熱了起來,我們把一類人稱為“佛系青年”,這一類人的特徵大體就是不爭不搶、得過且過,看起來似乎是無慾無求,認為一切皆空。可是禪宗的“空”不是沒有,若是為了“空”而“空”,則為“空執”。禪宗的智慧教給我們的是在“無所住”時“生其心”,這個心就是我們的本心。在我們俗世之人看來,保持自己的本心,便能見到心中的“佛”,而不只是將外在的事物全都拋開,自己置身事外,甚至連自己的本心都拋棄,這不叫“佛系”,在我看來,或者叫“逃避”更加恰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