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篇故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佛心”

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

------《心地观经·序品偈》

相传佛祖在灵山讲经时,有诸神散花如雨,佛祖拿起其中一朵,展示给众人看,可在场的弟子中没人明白佛祖是什么意思,就在这时,坐中一人,破颜微笑,他叫摩诃迦叶。摩诃意为大,迦叶意思是光明,他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看到摩诃迦叶笑了以后,佛祖便说:

吾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读完这篇故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佛心”


上面这个故事出自《五灯会元》,天花乱坠就出自这个典故,而禅宗这个流派也就从此建立了。所以禅宗的宗旨是: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摩诃迦叶之后,阿难陀就是二祖。《西游记》当中讲到过这两个人,唐僧他们到了灵山以后,佛祖让摩诃迦叶、阿难陀去带唐僧他们取经书,一进藏经楼,这两个人便索要钱财,唐僧他们没钱,这两个人就给了他们一些没有字的经书。这当然是杜撰,这两个人都是德行高尚之人。但吴承恩的深层次意思,禅宗建立之初,便说不立文字,所以禅宗的真经就是无字的。可是这两个人也完全没有遵照佛祖的意思去办,后来聚集僧众编撰佛经的第一人,便是摩诃迦叶。

读完这篇故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佛心”


到了公元526年,一个外国和尚在广州登陆来到了中国,这个人叫菩提达摩,相传是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传人。这个和尚一来就被邀请到了南梁的帝都------金陵(今日南京),当时的皇帝是梁武帝,这个人热心于佛教,建庙抄经,自认为十分虔诚。达摩来了之后,梁武帝就问他,我做了这么多,有何功德?达摩答道:并无功德。梁武帝问为什么?达摩告诉他:实相无相。梁武帝不懂,达摩只好分道扬镳,开始北上,来到了北魏的首都------洛阳。达摩来到洛阳之后,在今日少林寺背后的嵩山,找了个山洞,开始面壁,面壁九年,后来修成正果,回了西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衣是木棉袈裟,钵就是钵盂。

读完这篇故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佛心”


自此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给了弘忍。

弘忍当日在东山寺讲经,弘忍座下有个弟子叫做神秀,是当时众弟子当中的佼佼者。慧能是后来的,相传慧能幼年很苦,先随父亲流放到广东,后来丧父,随母亲迁徙到南海,靠砍柴艰难度日。后经人协助,从岭南来到湖北黄梅双峰山,跟弘忍学佛。来到双峰山以后,弘忍问来干什么?慧能说学佛。弘忍说:岭南人野蛮,不能学佛。慧能说:人有南北,佛性却不分南北。弘忍便明白慧能是先天早慧之人,就把他安排到厨房先让他砍柴烧火。八个月后,弘忍说要传衣钵,让众弟子写一首偈出来。

读完这篇故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佛心”


神秀先做了一偈写在了墙上,偈语写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一看,就知道神秀尚未踏进门槛。可是弘忍依旧对众人说,按照此偈修行,大有益处。慧能是不识字的,便央人将自己所做的偈语写在了墙上,慧能的偈语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此偈,便知道慧能已经踏入门槛了,可是弘忍法师将慧能的偈语擦去,对众人说到:亦未见造化。之后弘忍到了厨房,看见慧能在舂米,弘忍便拿着禅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当日半夜三更时分,慧能来到弘忍的禅房,弘忍对他讲《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慧能便彻底了悟。弘忍将衣钵传给了慧能,并且让他连夜逃走。慧能一直逃到广州,在法性寺现身。

读完这篇故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佛心”


那一天,庙里面的和尚们正在为一个问题争论,经幡在风中飞舞。和尚们就在争论到底是幡在动还是风在动的问题,忽然进来一个人说到:幡未动,风也未动,而是诸位的心在动。寺里面的住持印宗法师一听这话,忙把慧能请入内室,问道:听说黄梅的衣钵传到了岭南,莫非就是您?慧能将衣钵拿了出来,印宗法师便在法性寺为慧能剃度。

从此,禅宗便分成了南北两派。南派禅宗慧能,讲究顿悟。北派禅宗神秀,讲求渐悟。

虽然我们都知道慧能是禅宗六祖,可是神秀的成就也很大,神秀九十多岁时被武则天邀请到宫中,在洛阳、长安宣讲佛法,还专门为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讲佛法,史称两京法主,三帝门师。

读完这篇故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佛心”


其实从那两首偈上来看,慧能的境界显然更加符合禅宗实相无相,见性成佛的境界。在佛教看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做如是观”,既然一切都是梦幻泡影,那有何来“身、心、菩提树、明镜台”之说。万法归空,空也不是没有。

慧能认为,人皆有佛性,只是尚未了悟,同时慧能认为人的了悟是在一瞬间顿悟的。而神秀的看法则是人是渐渐了悟的,在了悟之前是需要去修行的,将修行比作拂去身心上所蒙蔽的灰尘,还须得时时勤拂拭。在我看来,这两种智慧皆有其各自的道理,对于我们这些在娑婆世界浮沉的世人来说,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有时间觉得一瞬间好像就明白了许多事情,可是在这个瞬间到来之前我们所经历过的一切,都是在为这一个瞬间做铺垫。我们应该在经历中去寻找我们本就存在的“佛性”,而开悟那一刻的到来,却是在“瞬间”完成的。

读完这篇故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佛心”

慧能法师肉身


在当今社会,“佛系”一词不知何时开始火热了起来,我们把一类人称为“佛系青年”,这一类人的特征大体就是不争不抢、得过且过,看起来似乎是无欲无求,认为一切皆空。可是禅宗的“空”不是没有,若是为了“空”而“空”,则为“空执”。禅宗的智慧教给我们的是在“无所住”时“生其心”,这个心就是我们的本心。在我们俗世之人看来,保持自己的本心,便能见到心中的“佛”,而不只是将外在的事物全都抛开,自己置身事外,甚至连自己的本心都抛弃,这不叫“佛系”,在我看来,或者叫“逃避”更加恰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