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言语篇):卫玠

【原文】: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译文】:太子洗马卫玠决定要渡江去江南避难时,身形憔悴,神情悲伤,他对随从说:“看到茫茫长江,忍不住百感交集。只要稍微有点感情的人,谁能够排遣这种忧伤!”

【人物】: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人,曾任太子洗马(太子的属官),是魏晋之际继何晏(字平叔,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王弼(字辅嗣,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之后的清谈名士,他的祖父乃大名鼎鼎的卫瓘(字伯玉,三国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重臣、书法家)。卫玠相貌俊美,皮肤白皙,有“玉人”的美称。

【背景】:晋怀帝永嘉四年,距离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爆发仅有一年,这时的乱象可想而知。许多文人士族纷纷南渡,在乱世中寻找避难所,这一批南渡的士人,便是响彻历史的“渡江名士”,他们携同后代承继玄学之风,延展魏晋风流。卫玠便是其中之一。

【评析】:卫玠此人聪慧绝顶却又多愁善感,他易钻牛角尖,曾因为想不通“梦与想之间是否有关联”而大病一场,性命垂危;他出身名门、姿容出众,不识人间疾苦。初渡江南去,看到百姓流离,想到自己从此颠沛,内心不免百感交集,所以才有了本文一语。其实岂止是卫玠,还有很多如他一般的世家大族子弟,即使暂得避难之所,只怕他们余生也始终在怀念故里。卫玠的经历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他的所言所想,是千万人在战乱中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他乡虽好,终非吾土,古人讲求叶落归根,还提倡“父母在,不远游”,如今被迫游离,此种忧伤如何能排遣?

【特征】:①光彩照人:卫玠肤白貌美,年少时乘羊车游街,竟致万人空巷,看他的人都以为他是“玉人”;他的舅舅王济(字武子,西晋初年外戚、官员,晋文帝司马昭之婿)英俊豪爽、风度翩翩,却也言:“珠玉在侧,觉我形秽”,自觉有卫玠在旁,就如珠玉在侧,衬地自己丑陋无比、面目可憎。

②精于玄理:卫玠善谈玄理、言论精微,王敦(字处仲,出身琅琊王氏,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东晋的股肱之臣)见过卫玠后曾向谢鲲(字幼舆,出身陈郡谢氏,谢安的伯父)讲:“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王敦在卫玠身上看到了清谈大家王弼(字辅嗣,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外祖父乃刘表,继祖父乃王粲)的影子,认为魏晋玄学后继有人。

③身体赢弱:怀病在身,不堪疲累。

【相关典故】:①卫玠谈道,平子绝倒:王澄(字平子,出身琅琊王氏,王敦族弟)出身望族,少有学识,自负高傲,对常人不屑一顾,更休提推崇谁。唯每当听到卫玠的言论,就叹息倾倒。因此时人说:“卫玠谈道,平子绝倒。”

②看杀卫玠:卫玠过南京时,时人闻风而动,夹道欢迎,只为一睹尊容。卫玠本就患病虚弱,加之劳累,重病而亡。当时之人皆道“看死了卫玠”。

【结局】:根据正史推论,卫玠于南昌病逝,后改葬南京,所以被人看死的可能性较小,“看杀卫玠”应为时人杜撰;比较正式的说法是,卫玠渡江之初,拜访王敦,王敦邀来谢鲲,三人夜坐清谈。谢鲲非常喜欢卫玠,与卫玠清谈彻夜,王敦甚至插不上话,卫玠不堪疲乏,此夜后病情日重,最终逝世于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时年27岁。一代美男,就此陨落;不过有才有貌有德之人,历史终将铭记他,世人都会缅怀他。千年之后,宋人杨备为他做诗“年少才非洗马才,珠光碎后玉光埋。江南第一风流者,无复羊车过旧街”。

转述历史故事,解说历史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