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军统,戴笠只是副局长,6位局长有3位进了八宝山

10年军统,戴笠只是副局长,6位局长有3位进了八宝山!

10年军统,戴笠只是副局长,6位局长有3位进了八宝山

战争年代,不同于和平时期,交战各方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为此,《孙子兵法》中,就专门有一章“用间篇”。孙子在“用间篇”中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个知敌人之情者,就是间谍(这里的间人,并不仅指刺探情报,还有离间、反间诸义)。所以,自有人战争以来,“间谍”就与之相始终。

清末民初,战乱纷纷,也是“间人”辈出的时代。二十世纪上半页,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就曾疯狂活动着两大著名的间谍组织——“中统”与“军统”。“中统”与“军统”正式得名,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军统局的成立时间为1938年8月。一提起军统,大家都会想起一个令人恐怖的名字——戴笠。其实,戴笠终其一生,也未能转正,做自始至终都是以副局长的名义主持军统,直到1946年3月17日因飞机失事身亡。

10年军统,戴笠只是副局长,6位局长有3位进了八宝山

戴笠为何不能名正言顺地坐上军统的第一把交椅呢?原来,这与军统的历史渊源有关。1938年成立的军统,并不是一个新单位,而是在原有情治机构的基础上改建的——军统局的前身实为“中华民族复兴社(简称复兴社)”。

复兴社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进一步加强集权统治,效仿墨索里尼的“黑衫党”,在黄埔军人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等“十三太保”的策划下,组织创建的一个以军人为主体的、带有情报性质的军事性质团体。由于复兴社成员模仿意大利黑衫军和纳粹德国褐衫军,均穿蓝衣黄裤,故又称“蓝衣社”。

10年军统,戴笠只是副局长,6位局长有3位进了八宝山

为了从事间谍活动,1932年又在复兴社内设核心组织力行社,力行社下设有一个专门进行谍报活动的特务处,戴笠为处长(这个特务处就是军统局的最前身)。1937年底,力行社特务处,与特工总部(1927年成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密查组”)合并,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军统”),下辖二处,第一处负责党务,第二处则负责情报,力行社特务处整体改编为该局第二处。抗战开始的1938年8月,对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进行重组,第一处另成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中统”),第二处仍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仍由戴笠具体负责(此时的“军统”才是与“中统”并列的新“军统”)。

10年军统,戴笠只是副局长,6位局长有3位进了八宝山

戴笠办事深得老蒋之心,为何老将却不给他正名呢?原来,军统是脱胎于复兴社时,当时复兴社的“十三太保”中,绝大部分都是黄埔前四期的毕业生,其中就数戴笠资历最浅,让他出任局长,肯定难以服众。无奈之下,老蒋才想了个两金之策,让戴笠以副局长之名,统领军统全局。另外加派资历身份更老的人当个挂名局长。军统局的挂名局长虽只是兼差,但是,也不能让别人插手,所以,历任军统局的局长都是由老蒋的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任。

10年军统,戴笠只是副局长,6位局长有3位进了八宝山

只是,在军统局里,局长们只是名义上的老大,局中一切大事,都是副局长戴笠一手掌控,所以,在军统局里,戴笠才有“戴老板”之称。军统局存续期间,先后担任过侍从室第一处主任的有钱大钧、林蔚、张治中、贺耀组、周至柔、商震等六人,这六人同时也兼任军统局局长一职。

令老蒋和戴笠都难以置信的是,军统局(侍从室)的六位局长(主任)中,最终竟有三位的骨灰被安葬在八宝山——他们分别是张治中、贺耀组与商震。这才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叫“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而臭名昭著的军统局,在1946年戴笠乘坐飞机失事死后,也进行了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军统局的正式名称亦改为国防部保密局,专责保密防谍工作,毛人凤为局长。戴笠的军统时代,宣告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