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开口,差距有没有?别让孩子说话输在“起跑线”

春节,表姐带着4岁的孩子圆圆从城里回乡探亲,刚好弟弟家的小女孩糖糖同岁,两个女孩子就天天玩在一起。

这时,大人们明显发现城里来的圆圆说话清楚,而且能说很多,像个小大人一样。所以两个人玩耍时,总是圆圆在安排玩什么游、怎么玩、在哪里玩,糖糖只能做个跟屁虫。有时候糖糖想说个什么,支支吾吾半天,感觉逼在嘴里说不出,她爸妈看着很是着急。

圆圆和糖糖平时都是老人带,但圆圆的父母下班后,每天都会给他讲故事,周末还带她出去玩;而糖糖的爸爸下班后经常打麻将至深夜,妈妈为此经常吵架,常常在家以泪洗面。

孩子一开口,差距有没有?别让孩子说话输在“起跑线”

因为父母的陪伴方式不同,同岁的孩子,就出现了一个能说会道,一个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的情况。

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作者提到:在孩子三岁前,父母对他们说的话直接影响其大脑发育。换句话说: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

也就是父母在孩子耳边说的话将直接影响孩子开口说话的数量与质量。父母给孩子语言输入的不同,让孩子一开口就差距明显,输入不够的孩子一开口说话就输了。

说话不利索怎么就输了呢?

孩子一旦开口说话,大脑就开始思考,一旦开始思考,孩子就有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将为孩子日后的社交、情商和认知能力的开发奠定基础。

  1. 小团体时更能突出:语言基础丰富的孩子常常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描述事情的过程。表达得更清楚的孩子往往占交流时主导地位。
  2. 能和大人更好的沟通:随着孩子的词汇量越多,他和成年人沟通起来越没有障碍。
  3. 能更好的理解和阅读:词汇量大的孩子懂得理解的知识会更丰富,入学之后理解老师讲的内容也会更容易懂,甚至很可能会出现成绩就会更好。
孩子一开口,差距有没有?别让孩子说话输在“起跑线”

不同家庭,孩子听到和掌握的词汇量不同。来源《父母的语言》

在《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作者提到:智商指数在140以上的孩子都几乎很早就会说话,能够迅速的理解因果关系,有超强的阅读能力。

语言输入: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师

语言对于孩子来说是一门语言从0开始掌握的新技能,需要长期对孩子进行重复输入,孩子会成为大脑记忆,在合适的时机会用嘴巴说出来。

但如果我们只教了2岁孩子10个词,孩子是无论如何说不出第11个新词的。所以,孩子会说的少,一定是自己大脑里记忆的词汇少。

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即,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多少话,应该怎么和孩子说话。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语言越多,语言能力会越好,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没有太大关联。——《父母的语言》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同样可以将反射出对孩子的语言输入。所以我们有必要有目的的增加孩子的听到的词汇量。

孩子一开口,差距有没有?别让孩子说话输在“起跑线”

15个月以后婴儿的语言进入爆发期

1.多了解:通过情绪感受孩子的需要,才能有效进行语言引导

婴儿在子宫里就能通过拳打脚踢来告诉妈妈我不舒服,即便宝宝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也能用自己的哭声、笑声、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的语言来表达。

为了能和孩子更好的交流,我们有必要对孩子的反应了如指掌,比如宝宝哭闹,是口渴?还尿了?还是想喝奶吃饭?如果我们不明白宝宝的真实意图,便无法和他进行交流。

宝宝一出生,每1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其带来的让人难以置信、错综复杂的大脑回路便是大脑的构造,影响孩子所有的大脑功能,包括记忆力、情感、动手能力,当然还有语言表达能力。

懂得宝宝的真实需求,并且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宝宝就会觉得“妈妈原来这么重视我”,从而更愿意和妈妈交流。当家长能够通过孩子的非语言来解决宝宝的问题时,就可以用语言来引导孩子“说话”。

比如:宝宝早晨醒来因没有看到妈妈而哭泣,妈妈出现在宝宝的面前说“宝宝醒了吗?妈妈来了。”这句话会让宝宝记住:自己现在做的动作是“醒”,你是“妈妈”。

孩子一开口,差距有没有?别让孩子说话输在“起跑线”

婴儿无时无刻不在学习

2.多输入:多给孩子客观描述他正在做的、看到的人、事、物

假如我们从来没有告诉宝宝头是“头”,那么他就没有办法用“头”来描述自己的脑袋。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和孩子多说话!

孩子会的词汇量少,说明他输入的词汇也少。想要孩子过10个词语,至少我们要给他输入11个词语。在给宝宝语言输入这件事上,家长一定要勤!

最好的早教课堂就是孩子的生活环境,他的家。从生活的中眼睛看到的(物品)、手摸到的(触觉)、耳朵听到的(声音)等等,开始输入。不要从认字开始,应该从“爸爸妈妈”开始教,接着是和自己有关的词汇(手、脚等),身边相关的事物(桌子椅子等),文章构成语句(我或谁)。

孩子一开口,差距有没有?别让孩子说话输在“起跑线”

利用联想,从身边的词汇着手

先输入孩子身边的内容,孩子听的多了后,就会形成记忆,看到某个物品会联想但某个词。

比如:认识自己的身体(眼睛、鼻子、嘴巴等),家里的物品(遥控板、手机、杯子等),手能拿到的(软的、硬的、带毛的等)。

我们给孩子说的越多,孩子听的也就越多,形成的记忆也就越多,对周围的认识也就越多。等到宝宝开口表达时,脑袋里的这个词汇库,会让宝宝有内容说。

孩子一开口,差距有没有?别让孩子说话输在“起跑线”

孩子先学会妈妈和爸爸

3.多交流:试着让宝宝用肢体和语言来表达

当我们足够了解宝宝的情绪后,就可以和宝宝进行交流。引导孩子用肢体语言(手指、挥手等)来表达,并用语言来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教会孩子如何表达

①用动作学会一些动词:来和去、给和拿、吃、睡等。这些词语都可以让宝宝用行为来表达,表达的次数多了,宝宝也就自然能理解他们的意思。

②给宝宝下指令:让宝宝开始听懂你所下达的一个指令。比如把球捡起来。当宝宝能给出正确的动作时,说明孩子听得懂,也能理解,还能作出反应。但家长要注意,每次只下达一个指令,指令由易到难,每当孩子完成后,给我夸张的表扬。

③回应孩子:交流的目的是为了看见彼此。当孩子对我们有所行为表达时,我们一定要积极正面的回应。用标准的发音,正确的表达方式描述孩子的行为,并鼓励孩子复述。


孩子一开口,差距有没有?别让孩子说话输在“起跑线”

4.少翻:做孩子最低调的陪练

大多数宝开口晚,都是因为有人帮他表达了。孩子都聪明的,当自己只需要一个眼神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后,变会不用自己再开口。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手指”,嘴巴发出“啊啊”的声音时,就说明孩子在表达。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做个懒家长!

做个低调的陪练,鼓励孩子说出口。当宝宝想要喝水时,问“你是想要喝水吗”,观察他的反应,再继续引导。不断重复“水、杯子、喝”这些关键词,鼓励宝宝说“水、喝、渴”等词语。而不是宝宝手一指,就立马给他拿。

在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中,父母应该时刻和孩子保持互动。

符号参与的共同注意力:母亲和孩子在分享某一活动时使用有意义的词汇和手势。

沟通的流畅性与关联性:连通母亲与孩子的互动流程。

日常惯例与固定活动:例如玩“我先你后”的游戏,或者进行做饭或就寝等日常活动。

孩子一开口,差距有没有?别让孩子说话输在“起跑线”

良好的语言环境不但能开发孩子智力,还能改善亲子关系!总之,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词汇量会增长得越快,孩子日后测试出来的智商会越高。

留心以下3点,做最好的老师

教孩子语言是一件很耗费精力的事情,稍有松懈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1.面对孩子耐心十足

儿科医生崔玉涛说大部分宝宝在3岁左右能够较好的与人交流。也就是孩子的语言发展周期非常长,学会用语言表达的周期也会很长。学习语言的过程往往是一边玩一边学,而且玩的多,学的少。有时候学习一个词,需要的时间也会很长。

这就需要我们有十足的耐心,要根据宝宝的节奏来引导孩子说话,避免自己急躁的情绪让孩子排斥说话这件事。

2.接受孩子吐词不清

由于2岁孩子的口腔肌肉和舌头发育还没有完善,所以他发音会有一些模糊,甚至很奇怪。有的宝宝如果一开始没有纠正发音,也会出现奇怪的发音。

这个时候不能嫌弃宝宝,依然通过观察来理解宝宝所说的内容,并且用正确的发音和宝宝进行交流对话。比如说宝宝说“我耐你”,你也要温柔的说“我也爱你”。

3.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有的家长会说捡来的,有的说父母结婚后就有了,有的说受精卵的故事,而王朔在《致女儿》一书里就“你从哪里来”,从人类的起源到朝代形成、经过朝代的变更再到自家的发展,足足给女儿讲了一次人类发展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如何给孩子描述他眼前的世界,孩子就学会那些词汇来表达他所看到的世界。要想孩子能说会道,就要让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起来。

孩子一开口,差距有没有?别让孩子说话输在“起跑线”

结语

民间有句“十聋九哑”,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听不见任何语言,那么他将不会开口说话,成为“哑巴”。这也指出语言环境对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

庙里小孩会念经,街口的孩子会吆喝。所以你想让孩子开口说什么,就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怎样的语言输入吧!

带着孩子码字,如有错别字,请理解。

我是卿晨,小猪妈妈,一边学习育儿,一边分享经验。关注 ,碰撞更多育儿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期待你的转发、点赞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