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無良報道,英雄變罪犯,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很諷刺

最近看了《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很難想象,導演高達89歲,居然還能拍出這麼一部不錯的電影。倘若我有如此高齡,只盼生活能自理。言歸正傳,咱們還是繼續就故事性來聊聊《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媒體無良報道,英雄變罪犯,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很諷刺

這個電影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一名保安發現了炸彈裝置,數以千百計的民眾因此倖免於難。不過,英雄才沒當幾天,這名保安又因為媒體的報道而被視為“炸彈嫌疑人”,人們質疑他自導自演了一場恐怖襲擊,媒體和FBI聯合施壓。與此同時,一名律師站出來幫助主角,直到3個月後才洗脫嫌疑,六年後真兇才被捕。在這期間,保安主角的生活被媒體鏡頭和民眾目光所撕裂。

僅僅是看簡介,就讓人感覺到故事味。而在實際觀影中,《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的流暢性更是讓人印象深刻。豆瓣有網友提到好萊塢的古典主義風格,指以連貫性剪輯為主的影像風格,其影評寫得很好。當然,除了鏡頭剪輯帶來的流暢性之外,電影在故事上的敘事也是有條不紊,這點很關鍵。

媒體無良報道,英雄變罪犯,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很諷刺

起初,電影花了30分鐘的時間刻畫主角,然後才引出“爆炸案”這一激勵事件。隨後,電影又花了三十幾分鍾來轉折劇情,將主角從“英雄”推向“嫌疑犯”。接著,電影再花了三十幾分鍾來實現主角態度上的轉變,讓他從一味服從執法機構到奮起反擊。最後,電影從各個角度描述主角的反擊,直到他對FBI直接發出質疑。

可以看到,以上四部分劇情的片長控制得很均勻,同時每部分的劇情也很精簡。在第一部分刻畫主角的時候,電影通過2個「認真工作-離職」事件來表現主角的觀察能力、認真態度。在FBI和媒體的主要人物露面之後,電影在14分鐘就進入了爆炸案相關劇情。如此細數一通後能發現,《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在第一幕的劇情幾乎沒有多餘的場景,故事節奏還是非常快的,毫不拖泥帶水。

媒體無良報道,英雄變罪犯,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很諷刺


這種劇情上的精簡,在隨後兩幕中也有所體現。在第二幕上半部分,對於「英雄就是罪犯」的轉折,主角的後知後覺、FBI的遲疑猶豫和媒體的快刀斬亂麻形成了對比,由此營造出一種席捲而來的影響力,讓觀眾更直接的感受到身處輿論漩渦中心的主角內心的壓力。尤其是主角的後知後覺,更是給電影造勢留下了不小的發揮空間,這個設計是挺亮眼的。電影當然可以設計得主角很快就看到新聞,知道自己被質疑為嫌疑人,但如果那樣設計的話,就會讓觀眾缺少緩衝時間,難以感知撲面而來的輿論壓力。

很有意思的一點是,電影第二幕下半部分的重點則放在了主角心態上的轉變,期間的遭遇都是為此而服務的。他被FBI懷疑,但他卻還為他們說好話,表示對他們工作的理解。這絲毫沒有被當成嫌疑犯的冤屈感,但愈是如此,觀眾愈是覺得他很冤。這個設計也很特別。直到主角發現這些遭遇不僅對自己,還對母親造成了影響,那一刻的下定決心也是觀眾能明顯感知的。

媒體無良報道,英雄變罪犯,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很諷刺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故事的流暢,正是通過這般目的明確、劇情精簡的故事設計實現的。再加上導演非常細膩的劇情推進(包括富有節奏感的場景轉折),整個故事的講述可謂有條不紊,觀影體驗很好。不過,為了實現這種劇情上的簡潔,電影犧牲了配角的人物形象刻畫,以致於不少角色流於臉譜化,包括幫助主角的配角。

媒體無良報道,英雄變罪犯,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很諷刺

在對抗力量中,FBI是關鍵之一。在爆炸案發生之前,FBI負責人翫忽職守,只顧看演唱、與女記者聊天。而在爆炸案發生後,整個FBI幾乎都是“疑罪從有”,緊抓著保安主角不放,從各個角度試圖讓主角認罪。在這一過程中,FBI化身純粹的壞蛋,幾乎毫無思考的過程,只是想當然的辦案。他們是身為壞蛋的“工具角色”。

哪怕只是增加一些場景,來表現這群FBI非要主角認罪的理由,那效果也比這般臉譜化壞蛋的好。在電影《正義的慈悲》中,為了安撫恐慌的民眾,警方甚至偽造證據、證人來逮捕那些看起來不像好人的黑人。這樣的理由與《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中的FBI頗為相似,電影中其實可以更直接的表現FBI那種執著的動機。

媒體無良報道,英雄變罪犯,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很諷刺


另一個關鍵的對抗力量代表是女記者,她引發了整個事件。原本,FBI可能只是按照辦案流程審查主角。但一經媒體曝光之後,FBI不得不進一步追究主角,因為FBI不想承認錯誤。起初,這名女記者為了獲取獨家消息而不擇手段。看到主角的生活被撕裂,女記者也毫無愧疚,甚至還為自己揭露的高熱度新聞而沾沾自喜。冷酷無情、只顧輿論熱度、不擇手段等特質,在電影中表現得可謂淋漓盡致。儘管此時的女記者同樣有些臉譜化,但這一形象確實讓人印象深刻。

然而,在電影后期,這名女記者莫名其妙的關心起事情的真相。她去現場計算了距離和時間,判斷主角並非兇手。她頓時愧疚了,甚至在新聞發佈會上還流淚。電影慌忙的想要洗白無情女記者,但效果上卻不成功,因為這與人物之前的行動自相矛盾。如果女記者真的有在意過事情的真相,就不會在事情查證之前就發表抹黑新聞。

媒體無良報道,英雄變罪犯,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很諷刺


既然她就是這麼一個眼中只有輿論熱度的人,為什麼不讓她的人設貫徹到底?事實上,在電影后半段,這名女記者對劇情的推動作用幾乎為零。換個角度想,如果這名女記者繼續挖掘真相,繼續帶偏輿論,那這樣豈不是既能避免人物自相矛盾,又能給主角增加壓力?

此外,由於電影非常追求精簡的劇情設計,因此諸多媒體幾乎都只是臉譜化的背景角色,唯獨這名女記者有戲份。這也造成一個效果,即電影后半段的矛盾衝突基本變成了「主角 vs FBI」,而非起初的「主角 vs 媒體&FBI」,矛盾衝突減少了。

媒體無良報道,英雄變罪犯,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很諷刺


不僅如此,只顧輿論熱度的媒體其實比FBI執法機構更適合給主角施壓,因為這種狀態的媒體可以是非理智的報道施壓(顯得更合理常見),但FBI非理智反而會讓人覺得他們蠢蠢笨笨,不會破案。即便站在主角的視角也能感受到,FBI就像沒有爪子利齒的老虎,很難讓人感受到那種威脅。同時,電影又不展示FBI非理智破案的深層動機,臉譜化反派的效果並不是很好。

一定程度上,電影自從完成了「英雄變罪犯」的轉折之後,故事的矛盾衝突基本停留在同一個水平上,矛盾衝突沒有進一步升級。儘管導演將焦點轉移到其他方面,但依舊很難掩蓋這點。因此,結局看起來稍微有些平淡。

媒體無良報道,英雄變罪犯,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很諷刺


這個真實故事天然具有諷刺意味,而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進一步放大這種諷刺性。相對而言,保安主角似乎並非電影的重點,因為觀眾的視線往往會落在媒體、執法部門、群眾謠言上。某種程度上,這個故事彷彿成了導演表達觀點的媒介。在電影中,觀眾會將矛頭指向輿論引導者的媒體和執法部門,他們無疑是導演抨擊的對象。同時,電影中有大量的細節來諷刺偏見和謠言,譬如高校校長對主角帶有復仇性質的抹黑、FBI探員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依舊固執的認為主角是兇手。這些都是導演為了表達而精心設計的。

可能會有人認為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就應該遵循事實,《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的劇情發展很難改動。但我始終認為,藝術加工始終是必要的,否則為什麼不拍成紀錄片?同時,即便是同一個真實事件,不同創作團隊也可能拍出不同的風格,這取決於想要表達的主題。

話說回來,在《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中,無論是配角臉譜化還是矛盾衝突未升級,這些都沒有想象中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導演想要表達的內容——包括對媒體、執法部門的批評——觀眾都get到點了。對於這個影片,觀影體驗是流暢的,敘事有條不紊。儘管《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可能登不上頂級水準的電影梯隊,但它卻是導演充分的表達,依舊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