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談汪漪。1949年上海老電影雜誌上關於汪漪的一篇專稿


繼續談汪漪。1949年上海老電影雜誌上關於汪漪的一篇專稿

1949年4月16日上海的《電影雜誌》用一個篇幅刊登了一則著名影星汪漪的人物專稿。這是《電影雜誌》的第四十八期,也是最後一期。一個多月後的5月27日,上海解放。

這篇文章的題目叫《清麗脫俗的汪漪小姐》,開篇就很精彩:一陣微風吹皺了碧綠的湖水,那一片綺麗的漣漪,給人的美感,正如汪漪小姐給任何一個初見面人留下的印象相同。

接著這位記者提到汪漪有好萊塢明星瓊.方登的氣質。所不同的是瓊.方登的經典角色大多是悲劇人物,比如《謫仙怨》和《巫山雲》(又譯《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角色,而汪漪擅長喜劇,《太太萬歲》即是明證。

下一段介紹了汪漪的家庭。汪漪擁有一個影視圈難得的幸福家庭。1943年,汪漪18歲時就與穆宏結婚了,有一個聰敏的男孩,已經五歲了。如此看來,汪漪的女兒劉小儀,也就是陳寶蓮的母親是在1949年4月以後出生的。

汪漪和穆宏喜歡鮮花,兩人常一起上街去買康乃馨和百合。她生活比較低調,很少買奢飾品,有了錢就去買書,喜歡巴爾扎克的小說以及曹禺的劇作,比如《雷雨》《日出》《原野》和《家》。她喜歡的話劇有沈浮的《金玉滿堂》,而喜歡的中國電影是《新閨怨》和《萬家燈火》。至於外國電影,她果真偏愛與自己氣質相仿的瓊.方登的《謫仙記》和《巫山雲》,還有《思凡》《魂牽夢縈》《一夜遺恨》等,都是哀感纏綿的電影,從中可以隱約看出汪漪內心細膩敏感的一面。

汪漪的生活起居很有規律,在攝影棚中總是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面貌,這與很多夜生活豐富、沉溺交際應酬的大明星有明顯的區別。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還可以看出汪漪和穆宏當時優渥的生活條件。他家住在永嘉路和平村,二樓前廂房和統樓。家裡有兩名傭人,一人負責收拾房間和照顧孩子,一人負責洗衣做飯。走進屋內,映入眼簾的是鮮豔的瓶花和素色的窗幔,室內窗明几淨,素雅宜人,給人溫暖和舒適的印象,與女主人的氣質很相配。

誰也想不到的是,這樣美滿幸福的家庭在二十年後竟然遭遇家破人亡的命運。文革期間,穆宏被誣陷為“特務”。清白無汙的他百口莫辯,悽然選擇自殺。這場滅頂之災徹底擊垮了汪漪。從那以後,在她的臉上再也看不到那片碧綠的湖水和綺麗的漣漪了。即使是在重返銀幕、事業回春之後,我們仍不難在她眉頭髮現一抹慘淡的愁雲。

多年以後,在香港街頭帶瘋癲外孫女回家的汪漪,會不會想起那個陽光明媚的下午,《電影雜誌》的記者來她家裡採訪拍照,記錄下恬靜美好生活的那一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