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談:1949-1976年中國電影的題材變化

陸續發了一些老電影視頻,一枝圓珠筆發現老電影題材一直在變化且很有意思。細談下:

建國初期,《武訓傳》和一批上海電影人討好新政權的電影受到批判後,電影界一時搞不清楚到底雷區在哪裡,涉及題材的問題就是什麼題材沒有地雷或地雷比較少。這時候國內戰爭剛剛結束,朝鮮戰爭正在打,所以“打仗的”電影就比較多。《關連長》受到批判後,大家覺得戰後不能碰,那麼只好戰中。《南征北戰》是這一時期的典型,《雞毛信》算是擦邊。戰爭之後是諜戰。所以再過兩年“抓特務”的電影就開始多了。抓特務沒有政治禁區,只要抓美蔣特務就可以(和蘇聯交惡後是蘇聯特務)。《虎穴追蹤》是比較早的一部。農業戰線的各種運動,當然需要電影戰線的配合,所以大量宣傳合作化的電影就上了流水線。互助組階段沒什麼印象,《一件提案》可能有所涉及。《人往高處走》就已經是初級社或高級社了。反右之前,引蛇出洞,和政治沾邊或不沾邊的諷刺題材在56-57年間開始出現。當然,曇花一現,很快就被滅了。《新局長到來之前》膽敢諷刺牛科長,《未完成的喜劇》更是直接諷刺政治批判。

談:1949-1976年中國電影的題材變化

58年大躍進的創作組體制造成的產量的飆升和質量的下降,尤其是鼓吹大躍進的主旋律電影;另一方面工業題材開始實現對農村題材的反轉。工業生產需要勞動力,於是號召家庭婦女出來工作的電影自然也成了電影廠的任務,《笑逐顏開》是比較早期的一部。戲曲之外,歌舞片作為一個類型也終於恢復,只是恢復的年代有點奇怪。歌舞在漢族文化裡多少有點彆扭,所以歌舞片也是從少數民族題材開始的,比如《五朵金花》。體育題材在58年一下就出來兩部:《水上春秋》和《冰上姐妹》。如果研究一下體育史,也許可以推測為什麼在幾億人馬上開始吃不飽飯的時候開始搞體育。困難時期開始之際,城市人口的大躍進和糧食緊缺使得官家開始鼓勵青年去農村搞農業。在這方面,《青雲曲》和《老兵新傳》是相對比較早的。親蘇電影在親蘇時代即將結束時開始發動,官家的這個策略也是耐人尋味的。《風從東方來》就是這類電影中比較正常的一部,《以革命的名義》則有點邪門。

談:1949-1976年中國電影的題材變化


60年美術電影似乎特別多,也許是因為困難時期雖然餓死的主要是農民,但是城裡人也受到影響,起碼群眾演員的盒飯成了問題,所以畫餅充飢比較盛行。困難時期之後似乎開始了不同方向,如一部1964年的電影名字《分水嶺》所示。一方面題材更多探索更多,另一方面是向文革的前進。兩方面鬥爭最終以毛的發動被一統天下。文革電影首先是數量少,再加上到處是雷區,題材當然就很少了。

以上只是談,我只是玩財經的,當然知道這些隨意想隨意說的東西算不得學術。


談:1949-1976年中國電影的題材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