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去网上买保险和在卖保险的人手里买,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

破烂酥皮


先说结论:很难靠谱

但是也有胜利的机会。

分两种情况:

一、自己学术不精,买错了险种,而自己并不知道,等到用上的时候悔之晚矣。

比如需要买医疗险,却买了寿险,需要买终身重疾险,却买成了一年期的重疾险,后续续费的时候没注意续,连一年期重疾险都泡汤了。

这里放一张保险的分类图,如果你能看懂,说明你已经有了基本的基础。

如果看不懂,那从不懂到懂的路上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这个时间成本就看你觉得划算不划算了。

当然,有些机智的小伙伴说:我可以找专业人士咨询,把配置建议和产品名字问出来后我直接买就行了,这里夸奖一句,这是个聪明的办法,那么就请直接跨入第二种情况👇

二、自己天资聪颖,通过举一反三已经领略到了配置思路(或者找到熟人指点了怎么买),买到了适合自己的险种,这时候是不是皆大欢喜了?

当然不是,保险的成交只是开始。从成交到理赔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期间涉及到产品更替,产品停售,产品交费,产品检视。

举两个例子:

  • 1.你买的一年期医疗险如果停售了,到期之后交不上费你才知道。如果不及时购买替代产品,是不是相当于这一块的保障空白?
  • 2.你过去买的产品市场种类单一,竞争力不强,但是过了几年,市场上新出了一个价格优惠,保障更广的产品,如果替换你原有产品的话,整体预算可以节约30%,但是很有可能你并不知道这件事,而且即便知道,也有可能替换流程出现失误,导致产品衔接不住(等待期问题),出现新的风险。

如果以上问题你通通都不Care,毕竟你是有全面保障的人了,是不是不关心这些也没关系?

当然不是,保险最终用的时候,你会发现,理赔是个技术活:

到理赔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

  • 1.流程很顺利,资料一交,理赔到账,病因清晰,诊断明确,皆大欢喜
  • 2.理赔流程很不顺利,首先资料方面反复问客服,好不容易凑齐,结果诊断证明上的结论不符合合同里疾病定义,去问医生,发现听不懂。想让医生按照重疾条款写诊断证明,发现是不可能的。后来终于发现,这事儿协商不成,只有通过诉讼,结果诉讼是诉讼了,保险公司拖字诀,把自己拖的没脾气。

我上述说的情况是挺倒霉,但也挺常见的情况。因为我们作为客户,感觉卖保险不过是个嘴巴活,理赔的时候帮你跑个腿、传个话,起不到啥作用,而保险公司也都是受银保监会监管的,不敢乱来。

但其实,卖保险的平台和卖保险的人都很重要。

先说卖保险的平台,如果这个平台具有一定的与保险公司合作的经验,出现理赔纠纷的是可以与保险公司充分沟通,帮助客户解决一些复杂情况,那么这个平台是靠谱的,反之亦然。

再说卖保险的人,涉及到理赔的时候,如果这个经纪人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条款知识,会帮你躲过很多“坑”。

比如:急性心肌梗塞条款里第一条就是“有明显的胸痛”症状——这一条有些医生并不会写进诊断证明——如果他没问的话。这一条只需要你向医生说“胸疼”就能提醒大夫写进去。

但是有可能你的重疾理赔就差这一条,所以有经验的经纪人会提醒你与医生沟通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再比如,申请理赔的时候,申请了某个疾病,被拒赔,但是这个病症与另一条疾病定义相符合,可以申请复议,从而获取理赔。但这个时候,如果没有靠谱的经纪人和平台,谁为你操心呢?

但其实,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就业。在普遍的保险经纪人群体里,除了能在购买前提供中肯、客观的投保建议外,售后的理赔往往是重中之重。虽然大部分理赔都没太大的纠纷,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理赔存在各种各样的技术性缺陷,只需要找个靠谱的经纪人,就可以尽量避坑。

总结一下:

如果自己买,当然可以。

如果找靠谱的人和平台购买,能得到的,除了准确的保障之外,还有长期的产品检视、替换建议、理赔服务、甚至纠纷处理。

而这些,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往往力不从心。所以建议还是看清自己想要什么,再决定怎么购买吧。

(手机码字不容易,希望能帮到你,也欢迎交流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