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真的是第一資源嗎?魏國用幾代人的經歷給了我們答案

第六講 魏惠王以物為寶

魏文侯能夠用人之長,容人之短,使得“四方賢士多歸之”。那麼他的繼承者們做法如何呢?

他兒子魏武侯,因為猜忌吳起,導致這位戰神離開魏國,魏國由強轉弱。再到他的孫子魏惠王時期,更多的人才相繼離開。在這些人才中,商鞅、張儀、公孫衍、范雎、尉繚等人在秦國的崛起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孫臏、淳于髡使得齊國得以強大,而樂毅到了燕國,使燕國一度強盛,差一點兒滅掉齊國。輸出的人才讓對手強大了,對魏國的影響不言而喻。

那麼,魏惠王為什麼會導致人才流失呢? 且看故事。

一、以物為寶

有一次,魏國、齊國首腦會晤,處理完公務,魏惠王神秘兮兮地問齊威王:“你們齊國有什麼無價之寶啊?讓我也見識見識。”齊威王說:“沒有。”魏惠王得意揚揚地說:“我有十枚夜明珠,每個直徑有一寸大,發出的光照亮十二輛車的範圍。你們那麼大的齊國怎麼會沒有寶呢?”齊威王回答說:“我的確沒有這種寶貝,但我有另外四樣寶貝。”魏惠王眼睛一亮,好奇地問:“那是什麼?”

齊威王說:“我有大臣檀子幫我鎮守南城,使得楚國不敢侵犯,南方的十二小國都來朝見;我有大臣盼子鎮守高唐,使得趙國人不敢到東邊的黃河裡來打魚;我有官吏黔夫鎮守徐州,使得燕國人在北門、趙國人在西門祈求神靈保佑他們平安,後來有一千多戶人家歸順了我們;我讓大臣種首治理盜賊,使得我國路不拾遺。這四位賢士就是我的寶,他們將光照千里,何止十二車呢!”魏惠王聽得臉上發燙,頓時無言以對。

這個故事很有代表意義,說明魏惠王以物為寶,不以人才為寶,這就是魏國人才大量流失的原因。這些人才的流失,對魏國的危害可以說是致命的。


人才真的是第一資源嗎?魏國用幾代人的經歷給了我們答案

魏齊比寶

二、致命流失

魏惠王時期流失的第一個致命人才是商鞅。商鞅來自衛國,原稱衛鞅,先是在魏相公叔痤手下任職,後來公叔痤病危,魏惠王前來探望,問公叔痤:“萬一您有個三長兩短,我把國家大事託付給誰呢?”公叔痤說:“我手下有個衛鞅,年紀雖輕,卻是天下奇才,願您把治國的重任交給他。” 公叔痤看魏惠王沒有吱聲,就接著說:“如果大王不用衛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能讓他離開魏國。”魏惠王答應道:“好。”看來商鞅危險了!

魏惠王離開後,公叔痤趕緊把商鞅喊來,告訴他:“我先考慮國家利益,然後才能考慮私人感情。我已經向國君推薦你當國相,但看樣子不會用你。於是我告訴他,不用就把你殺掉。你快跑吧!”商鞅說:“國君不用您的主意任用我,也就不會用您的主意殺了我,您放心吧。”於是沒有逃走。魏惠王出去以後對旁邊的人說:“公叔痤真是病得不輕,都開始說胡話了,他先讓我把治國重任交給一個年輕人衛鞅,然後又說不用就殺掉他,真是糊塗啊!”果然沒有任用商鞅,也沒有殺掉商鞅。公叔痤死後,秦孝公下令招賢,商鞅聽說後於是西入秦國,被秦孝公重用,封地於商,從此被人稱作商鞅。

商鞅變法後,秦國迅速崛起,直接導致了魏國後來失去河西地區,而且還屢屢受到秦國的攻擊。即便如此,後來商鞅被誣陷,逃到魏國,魏惠王卻以商鞅曾經進攻魏國為由拒絕接納,第二次機會也沒有抓住。

人才真的是第一資源嗎?魏國用幾代人的經歷給了我們答案

商鞅,你快跑吧!

第二個致命流失是孫臏。因為不用孫臏,不只丟了一個人才,而且搭上了大將龐涓的性命,還導致了魏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怎麼回事呢?

孫臏與龐涓本是同窗,一起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到魏國做了將軍。因為他覺得孫臏更有才華,將來是自己的威脅,於是派人把孫臏請到魏國,暗中監控,後來又捏造罪名,砍去了孫臏的雙足並在他臉上刺字,心想這下孫臏廢掉了。後來齊國有使者來到魏國都城大梁,孫臏趁機送信給齊國使者,被偷偷帶回齊國,做了田忌的門客,於是有了著名典故——田忌賽馬。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龐涓攻打趙國,趙國向齊求救,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前去救趙。田忌採用孫臏的計謀——“圍魏救趙”擊敗了魏國。公元前342年,魏國又命龐涓為將進攻韓國,齊國再次派田忌、孫臏解救韓國,與龐涓打了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孫臏運用“誘敵深入”、“以逸待勞”的計謀,命令齊軍第一天做灶十萬,第二天做灶五萬,第三天做灶三萬。龐涓查看了齊軍留下的灶,認為齊國士兵膽小,第三天已經逃跑了大半。於是丟下步兵,只帶騎兵拼命追擊。天黑的時候追到了馬陵,這裡道路狹窄,難以通行,龐涓發現路旁的一棵大樹上露出白木,上面寫了幾個大字,就打起火把走近觀看,結果上面寫著“龐涓死此樹下”,這時候道路兩旁亂箭齊發,龐涓身中數箭,自刎而死,魏軍大亂,齊國的軍隊乘勝追殺,魏軍損兵十萬,魏太子申被活捉。從此魏國元氣大傷,徹底沒落,齊國則稱霸東方。

這個故事,看起來好像是孫臏與龐涓之間的鬥智鬥勇。實際上,卻是因為魏惠王沒有重視孫臏這個人才導致的嚴重後果。

人才真的是第一資源嗎?魏國用幾代人的經歷給了我們答案

圍魏救趙

第三個致命流失是張儀,一位戰國時期著名的外交家、縱橫家和謀略家。張儀是魏國貴族後裔,因為在魏國沒有出頭之日,於是投奔秦國,被秦惠王封為國相,首創了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於各諸侯國,以“連橫”的手段破解了蘇秦“合縱”的策略,使各諸侯國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幾乎將各諸侯國玩於股掌之間。可以說,張儀是繼商鞅之後,讓秦國進一步強大的重要功臣。

人才真的是第一資源嗎?魏國用幾代人的經歷給了我們答案

第四個致命的人物是淳于髡(kūn)。這個人物跟齊國的強大有著密切的關係。齊人淳于髡,曾被人引薦給魏惠王,魏惠王表面上顯得很重視,他讓左右的人迴避,與淳于髡單獨相見,但是淳于髡一言不發,這種情況出現了兩次。於是魏惠王很奇怪,就問推薦人是怎麼回事兒。推薦人問淳于髡,淳于髡回答說:“我第一次見惠王,他在想著怎麼騎馬;第二次見惠王,他在想著去聽音樂。都是心不在焉,我說了也白說。”

魏惠王一聽大驚失色:“淳于先生真是神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來,有人給我剛獻了一匹馬,我還沒來及去看;第二次見淳于先生,有人給我獻了一個歌妓,我還沒來得及試聽,我雖然讓左右的人迴避,但心裡還想著這兩件事。”後來再次相見,雖然魏惠王認真傾聽,並準備以淳于髡為相,淳于髡還是不為所動離開了他。而淳于髡回到齊國卻得到齊威王的重用。

人才真的是第一資源嗎?魏國用幾代人的經歷給了我們答案

淳于髡幫齊威王一鳴驚人

第五個人物著名的人物孟子。聽說魏惠王要招賢納士,孟子來到魏國見惠王。魏惠王張口就問:“先生不遠千里來到我國,給我們帶來什麼利益啊?”孟子說:“沒有什麼利益,我只帶來了仁義。”兩個人話不投機,一個急功近利的魏惠王當然留不住孟子。

此外,大將公孫衍等人也離開魏惠王。魏惠王之後,又有提出“遠交近攻”策略的范雎、幾乎滅掉齊國的樂毅、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尉繚等人相繼離開魏國。

三、後果嚴重

魏文侯容人之短、愛惜人才,魏國一度最為強大。而他的繼承者們繼承了他的王位,卻沒有繼承他的理念,忽視人才,導致人才的嚴重流失,使得一度強大的魏國逐漸衰敗下來。

《孟子·梁惠王》中記載了梁惠王(即魏惠王)對孟子說的一段話:

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可見,此時的魏國已經變成處處捱打的弱國了。魏國用幾代人做了一個實驗,得出一個顛撲不滅的真理:

人才是第一資源。

人才真的是第一資源嗎?魏國用幾代人的經歷給了我們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