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由魏入秦,20年時間,由商鞅帶來的秦國和魏國的改變

公元前361年,對於秦國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

秦孝公剛剛繼位,這一年商鞅入秦,兩位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在這一年相遇。

商鞅在進入秦國之後,便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並在秦國推行自己的變法。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等等變革,使得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國之後的大一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韓非子曾說:“七國之雄,秦為首強,皆賴商鞅”,而商鞅入秦,也是魏惠王的不重視,造成的一個美麗的誤會。

商鞅由魏入秦,20年時間,由商鞅帶來的秦國和魏國的改變

秦孝公與商鞅


一、商鞅入秦

商鞅原名公孫鞅,本是衛國國君的兒子,又稱衛鞅。少年時學習法家刑學,曾在魏國國相公孫痤(cuo)門下擔任家臣。

(家臣,是指春秋時期在卿大夫們家中擔任各種官職的人。古代也有指王侯們的私臣,家臣最重要的是效忠家族。)

作為自己的家臣,公孫痤對於商鞅的能力非常清楚,也想找個合適的機會把商鞅推薦給魏惠王。只是還沒等機會來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讓公孫痤倒下了。

魏惠王在得知公孫痤生病之後,便親自去探望他。他主要也是想和公孫痤商討一下,如果公孫痤因病去世,魏國未來有什麼值得重用的人才。古代因為醫療的落後,和對於疾病的認識不夠,很容易因為生病而丟掉性命,有時候拉肚子也會成為要命的疾病。

商鞅由魏入秦,20年時間,由商鞅帶來的秦國和魏國的改變

公孫痤


公孫痤就是在這個時候,向魏惠王推薦了自己門下的中庶子商鞅。並希望魏惠王,能把國家全部交給商鞅治理,當時魏惠王聽到這話並沒有表態。

公孫痤看到這個情況,也知道魏惠王對自己的建議不是太感冒。他便轉換口風,讓魏惠王如果不重用商鞅,一定要殺死他,不能讓他逃出國門。

魏惠王對於公孫痤的建議是嗤之以鼻的。商鞅在當時並沒有任何名氣,僅憑公孫痤的推薦,就要把商鞅任命為國相,或者重要到無論如何也要把他留在魏國,這對魏惠王來說和天方夜譚差不多。

商鞅也沒有因此而立刻離開魏國。

一方面,他看到了魏惠王對他的不重視,既然不重視,就不會過多的關注他。並且魏惠王不肯聽從公孫痤的話重用他,同樣不會聽從他的話去殺害他。

這使得商鞅有恃無恐。

另一方面,商鞅並沒有好的去處,當時的商鞅還很年輕,年輕就意味著不會受到重視。在沒有合適的去處之前,貿然離開魏國是不明智的。反而是商鞅作為魏國的官員,待在魏國更安全。

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


商鞅由魏入秦,20年時間,由商鞅帶來的秦國和魏國的改變

商鞅

這時,秦國新任國君秦孝公,在全國尋找改革的人才,並下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秦孝公的廣納賢士宣言,讓商鞅看到了希望。他就是在此前提下,出魏入秦

商鞅入秦,不僅改寫了秦國的歷史,對於整個戰國時代也有很重要的影響。

魏惠王最後也感嘆:“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二、商鞅入秦前,魏、秦國在各國中的地位

說到商鞅變法,我們首先說一下,戰國時期所處的大變革,和秦、魏兩國在當時的情況。

戰國時期是一個很特殊的時期,它不僅是一個混亂的七國爭霸時代,也是整體社會形態處於大變革的時代。最主要的標誌是,

處於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使得一個龐然大物,晉國一分為三。而三家分晉也正是新興的地主階級和奴隸貴族之間的一次爭鬥。晉國的瓦解,同時也標誌著封建制的韓、趙、魏三國建立。

商鞅由魏入秦,20年時間,由商鞅帶來的秦國和魏國的改變

公元前403年戰國地圖


魏國就是脫身於晉國,早在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繼位之後,就開始進行改革,而魏國也是最早一批開始進行改革的諸侯國。在戰國時期,魏國也首先走上了強國之路。

尤其是等到魏惠王繼位時,魏國正處於最鼎盛的時代,隱隱有戰國霸主的跡象

春秋初期的秦國,雖然同樣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相比於其餘六國,秦國正處於一個不被重視的尷尬時期。其餘六國都處於中原和關中地區,他們對秦國是看不上的,視之為蠻夷,甚至已經名存實亡的周天子都看不上秦國。

這和秦國的建國之地也有關係,西周滅亡之後,周平王東遷。秦襄王因為護駕有功,周平王封他為諸侯王,但是所賜的地盤,就是當時西戎所佔領的地方。

周平王與秦襄公約定,只要秦國能趕走西戎,便可以佔領那些土地。之後秦國也是趕走西戎之後,才成立的諸侯國,並且秦國最初的國都西垂宮據考證位於我國現在甘肅境內而秦國在戰國初期的國土面積,也主要集中在現今的陝西、甘肅,四川等地。

商鞅由魏入秦,20年時間,由商鞅帶來的秦國和魏國的改變

秦襄公


因此秦國所處的位置,被其餘六國所看不起,認為是蠻荒之地。也就有了“六國卑秦,不與之盟”。

並且秦國社會形態的轉變,開始於公元前408年,相比較其餘國家,處於落後階段

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

總得來說,在商鞅入秦之前。秦國不僅地位上處於弱勢,社會經濟發展也遠遠落後其餘六國。而魏國則因為最先完成變革,社會經濟發展迅猛,在七國中堪稱第一。

三、秦國的變化

商鞅入秦之後,進過與秦孝公的會面與商議,在以理服人的大前提下。於公元前359年,拉開了變法的序幕。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經行兩次變法,使得秦國迅猛的發展起來。

商鞅在變法中提出:重農抑商、重懲私鬥,以刑止刑、編戶齊民、獎勵軍功等。

商鞅由魏入秦,20年時間,由商鞅帶來的秦國和魏國的改變

商鞅變法,立木為信

重農抑商:重視農業發展,而壓制商業的發展。重獎開墾荒地者,家中生產糧食和布錦多的,甚至可以免除勞役和賦稅。對於經商則加以重稅。

商鞅的這一做法,雖然抑制了商業的發展,但是對於當時社會來說,農業的發展和荒地的開墾,使得秦國迅速積累了糧食等物質。這對於秦國在戰國後期,能夠遠征它國,打下了深厚的經濟基礎。

重懲私鬥,以刑止刑:商鞅在變法中,嚴禁民間私鬥,加重了刑法,輕罪用重刑。並且大肆焚燒儒家經典,著重發展軍事。

這和商鞅學習法家思想也有關係,法家思想的核心便是富國強兵,以法治國。商鞅以重刑治輕罪,從而達到了使百姓不敢犯罪的目的,減少刑罰的使用,從而使國內路不拾遺。

編戶齊民:消除西戎留下的舊俗,推行小家庭策略。禁止父子、兄弟共處一室,戶籍分開,分開交軍稅。

這一做法,推動了

秦國小型經濟的發展。增加了秦國軍稅收入,加快了農業發展。

獎勵軍功:明確尊卑觀念,重視軍功,皇族子弟沒有軍功的也不能列入皇族名冊。

這是商鞅變法中的一項強軍的重要策略,但是商鞅的這個做法,也觸碰到了貴族階級的利益。打破了他們對於上層社會的壟斷,這也為商鞅其後的五馬分屍埋下了伏筆。

商鞅重視軍功的策略,大大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這一點帶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幾乎後面的帝王都很重視軍功。比如漢朝時期,劉邦曾規定“非軍功不得封侯”,而漢朝對於軍功的重視,可以說也是漢武帝打敗匈奴的原因之一。到了唐朝,對於軍功的重視,也一點沒有減弱

商鞅由魏入秦,20年時間,由商鞅帶來的秦國和魏國的改變

秦孝公

歷朝歷代都有馬上封侯的說法,有軍功者,可榮耀鄉里,無軍功者,即便富貴無比也得不到尊重。

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新法實行的幾年之內,不僅使得秦國更加富強,還使得秦國的地位大大提升。公元前344年,本來不受重視的秦國,被周天子賞賜祭祀所用之肉(這是無比榮耀的事情),並且諸侯都來恭賀。

對於秦國來說,從不認可到被恭賀,是商鞅變法引起的自身實力變化的最大證明。

商鞅由魏入秦,20年時間,由商鞅帶來的秦國和魏國的改變

魏惠王


四、秦國崛起後,秦、魏之間的對戰。

在商鞅執行變法的這將近20年間,魏國也沒有閒著。

魏國先後擊敗了齊、衛、宋並於趙國強行簽訂盟約。這時的魏國對於整個戰國時期來說,已經稱霸戰國。

公元前341年,對於魏國來說,是沒落的開始,而對於秦國來說,則是機會的降臨。

魏國國力強盛,並且國內還有大將龐涓。魏國便打起了趙國和韓國的主意,龐涓親自帶兵進攻韓、趙,並且圍困了魏國都城

此時,無奈的魏國選擇向齊國求救。在孫臏的計謀之下,最終龐涓在馬陵

中了埋伏,自刎於馬陵(一說是亂箭射死)。而在此戰中,魏國的太子申也俘虜被殺,這也成了魏國落敗的開始。

公元340年,進過20年的變革之後,秦國已經十分強大。再此情況下,商鞅勸說秦孝公進攻魏國。此戰由商鞅領兵,魏國被商鞅擊敗。並迫使魏國歸還了河西之地,從此魏國遷都大梁,一蹶不振。

商鞅也因此戰,受封十五個城,封號為商君,商鞅之名也由此而來。

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商鞅由魏入秦,20年時間,由商鞅帶來的秦國和魏國的改變

公元前340年,戰國地圖

雄霸一時的魏國肯定沒想到,20年前不在意的小小少年,在20年後帶領著軍隊打掉了魏國的雄心。

對於魏國來說,錯過了商鞅,也使得自己樹立了一個強大的敵人——秦國。沒有商鞅在秦國的變法,秦國的強大可能要推遲很多年,也可能沒有機會完成統一大業。

當然歷史中也沒有如果,商鞅變法不僅使得秦國強大,軍隊敢戰,也幫助秦國完成了社會形態的轉變。對於秦國之後的統一,商鞅的功勞不可磨滅。但是歷史上的變法者,從來沒有什麼好的結局,這主要也是變法觸碰了舊有階級的利益。

商鞅變法其中受影響最大的就是,以秦國太子為首的勢力。這也使得在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最終被逼謀反,落了個五馬分屍的結局。

參考:《史記.商君列傳》《史記.秦本紀》《史記.魏世家》《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