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史册的“焚书”事件,文化传承受阻,纯属“愚民统治”

书籍是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代书籍都是靠人工抄录或者刻录的,由于印刷技术的落后,即便是后来发明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印数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焚书对于文化的传承是致命的。以至于许多珍贵典籍轶失,或者只见其名,不见其文。焚书,不仅造成了文化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更是给虔诚的读书人的心灵留下炙痛。

载入史册的“焚书”事件,文化传承受阻,纯属“愚民统治”

一、秦孝公焚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推崇的是法学,当时很多的书籍都是有关儒家的思想和主张,这些书当然都不被商鞅看成是建设秦国的因素,商鞅认为他们都是破坏秦国发展的因素。后来秦孝公接受了商鞅的这种观点,并重用商鞅,实行改革变法。在《韩非子·和氏》中有"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的记载,由此可见,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并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二、秦始皇焚书

载入史册的“焚书”事件,文化传承受阻,纯属“愚民统治”

秦始皇在政治、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但廷尉李斯则坚持反对态度。认为,春秋战国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认为立封国 ,就是树敌兵。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于是,一道焚书指令就这样形成了,也这样传达下去了,一场收书、焚书运动便在秦国大地上展开了。

三、梁元帝焚书

梁元帝(508-554年)即萧绎,字世诚,南朝梁皇帝。萧绎文化修养很高,读书甚多,也非常重视藏书,水平之高在古代帝王中实属一流。一位如此重视读书著书的大学者,自然也很重视聚书藏书,总数在十四万卷以上。公元554年10月,西魏派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率兵五万南下攻梁。魏军攻破江陵之际,梁元帝叹气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于是,他命舍人高善宝将自己多年收集来的十四万册图书聚集在一起烧掉。

载入史册的“焚书”事件,文化传承受阻,纯属“愚民统治”

四、乾隆皇帝焚书

作为“天朝上国”的统治者,乾隆皇帝即位之后,为彰显“文治武功”组织360多位有名的文人学 者,历时10年,编纂出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 书一《四库全书》,这部巨型丛书在中国古代史上算是空前绝后的文献巨著,为保存文化典籍,延续文化传承起到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然而,在编撰冠绝古今的巨型丛书的时间里,编纂书籍的文士依照乾隆的旨意,将收集而来的书籍中那些诋毁清朝的书籍全部挑出焚烧毁灭。乾隆朝的文字狱严重程度令人咋舌,有些书籍只因一个字就被扣上“诋毁朝廷”的罪名,作者(包括后代)以及收藏者都会惨遭牵连,在《四库全书》的编撰与文字狱同步进行的过程中,有些与时政无关的典籍也未能幸免于难。

乾皇帝编书的根 本目的在于推行文化专制,以巩固王朝统治。 开始编书时,他即两次提出对古籍该“毁 弃”的应予毁弃,该“删改”的应予删改。1|因 此,有些书往往被编得面目全非。编书10年中, 仅浙江省就毁书24次,被毁书籍多达^8种、 13862部之多;江西巡抚海成,仅在乾隆四十一 年(公元1776年)就搜缴焚书8000多部。整 个乾隆时期,共焚毁各种图书71万卷之多,是 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行动。

载入史册的“焚书”事件,文化传承受阻,纯属“愚民统治”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回报你的事情了。每本书都有她的精华,舍弃糠糟,吸取精华,你会变得明智聪慧而豁达。如果你有时间有空闲就读书吧!如果你没有时间没有空闲就挤时间挤空闲读书吧!再没有比读书更能让一个人神情淡雅从容自如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