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和秦始皇有什麼恩怨?為何要刺殺他?

白話歷史君


公元前218年,張良帶領招募來的大力士在博浪沙埋伏刺殺秦始皇。那麼,是什麼樣的恩怨,讓張良冒著身死族滅的危險去刺殺秦始皇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張良的家世說起。

張良-韓國世家貴族

張良,出生於戰國時期的韓國國都-陽翟,是韓國的世家貴族。他的祖父張開地曾是韓昭侯、韓宣惠王和韓襄哀王時期的丞相,他的父親張平是韓相釐王和韓悼惠王時期的丞相,也就是說張良一家曾侍奉過五代韓王,在韓國有著煊赫的身份和地位。

秦滅韓的家仇國恨

張良所在的韓國是戰國七雄中國勢最為弱小的國家。韓國統治範圍大致在今天以河南鄭州為中心的狹小區域,周圍被各諸侯國所包圍,北面和東面是魏國,西面是秦國,南面是楚國。韓國地處交通要道,戰略位置重要,成為了各國爭搶的對象,不是成為各國爭霸的附庸,就是淪為爭霸的戰場。

公元前239年,韓國最後一位國君韓王安即位,此刻的韓國已是處於亡國的邊緣。公元前231年韓國南陽守騰投降秦國並獻出南陽地(今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地區),秦國遂以此為滅韓的前進基地。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率軍十萬渡過黃河攻韓,秦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攻入韓國國都並俘虜了韓王安。隨後,秦國在韓國故地設置潁川郡,以陽翟為治所,韓國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滅亡的國家。韓王安先是被囚禁,後來因為韓國貴族的叛亂而被秦始皇下令處死。

博浪沙刺殺秦始皇

秦始皇滅掉韓國,對於張良來說那是國仇家恨。作為韓國的貴族,他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故國,從高高在上的貴族淪落為普通大眾,對於張良的打擊可想而知。失去所有的張良把這一切都歸罪於秦國,因此發誓要不惜代價刺殺秦始皇。

為了復仇,張良散盡家財招募義士密謀反秦。他聯繫到了一位大力士,並打造了一個重達120斤的大鐵錘,計劃在秦始皇巡遊途中刺殺他。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隊伍行至陽武縣博浪沙,早已埋伏在這裡的張良和大力士立刻行動,張良指揮大力士向車隊中最豪華的座駕重重一擊,頓時車毀人亡。遺憾的是,張良失敗了,原來是多疑的秦始皇為了防範被害經常更換車架,那天被擊毀的僅是備用的車架。

張良博浪沙刺秦失敗了,但是他反秦的鬥志卻沒有減弱。隨後,張良在項梁、項羽叔侄的幫助下擁立韓王成復國反秦,並加入劉邦陣營開始了他新的反秦大業。


時光山人


  • 張良是韓國人,他的祖父與父親都做過韓的相國,屬於韓國貴族後代。韓國被秦國消滅時,張良還年輕,他變賣了家裡的財產,離開了老家,四處結交英雄,一心要為韓國報仇。

    秦始皇喜歡到各地巡遊,祭祀名山大川,在那裡刻字頌揚自己,以求流傳千古。再有就是彰顯自己威武,使六國剩餘勢力懼怕。

    張良一心想報仇,他探聽到秦始皇出巡要經過博浪沙,就預先和自己結交的一位大力士,埋伏在樹林裡。等到秦始皇的車隊路過時,大力士用大鐵錘砸向秦始皇的車,可惜只打中副車。

    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後,逃亡下邳,後來加入了劉邦的起義大軍,最終成為一代名士。

  • 張良的事蹟,主要記載於《史記·留侯世家》之中。張良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韓國的丞相,所以張良有及其深重的韓國情結。

    韓國被秦國滅亡的時候,張良僅有二十歲,還沒來得及為韓國出力,韓國就滅亡了。於是,張良選擇了一條艱險的人生路,為韓國復仇。

    張良為何選擇復仇?即是為自家復仇,作為韓國公子,韓國的最高貴族,復仇這條道路的選擇大可理解。秦國滅六國,六國之後不甘失敗而伺機復仇者大有人在,張良不過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分子而已。


史海閒聊


張良與秦始皇國恨家仇,勢不兩立、不共戴天

張良,戰國時期韓國人,貴族出身,張良的祖輩連續五代出任韓國宰相。不出意外的話,張良有很大概率繼承父親的位置,也成為宰相。然而公元前230年,秦國大將

內史勝率軍滅亡韓國,韓王被俘。韓國成為戰國七雄裡第一個被秦始皇滅亡的國家,張良的人生也隨韓國的滅亡進入到了黑暗之中。因此,張良特別痛恨滅亡自己國家,摧毀自己生活的秦始皇,與秦始皇可謂是國恨家仇、不共戴天。

張良(影視作品)

秦始皇滅掉了六國,建立了大秦,開創了大一統的局面,確實可歌可泣。但秦始皇在滅亡六國過程中也破壞了六國原來貴族的利益,很多殘存的各國貴族把亡國的仇恨歸咎到秦始皇身上。其中不乏挺而走險者——刺殺秦始皇。張良就是那個決心刺殺秦始皇為韓國報仇雪恨的忠義之士。在韓國滅亡後,張良散盡家財,時刻為復仇準備著。

公元前218年,張良獲悉秦始皇到東方巡遊,車隊要經過陽武博浪沙。於是張良打造了一個一百多斤的大鐵錘,並與一位大力士提前埋伏在秦始皇必經之路上。當秦始皇車隊經過時,張良命大力士將鐵錘砸向秦始皇的車子。被擊中的車子瞬間車碎人死,但由於秦始皇乘坐了別的車子,所以躲過一劫,張良刺殺計劃失敗。事後,秦始皇全國搜捕刺客,均無功而返。

《資治通鑑》——始皇東遊,至陽武博浪沙中,張良令力士操鐵椎狙擊始皇,誤中副車。

張良能在國破家亡的情況下,仍不忘初心,刺殺秦始皇,確為一義士也。其實在張良刺殺秦始皇前,秦始皇受到過比張良刺殺還要驚險的被刺事件——荊軻刺秦王。(這或許就是後來秦始皇加強防護,而張良難以得逞的一個原因吧。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命衛國人荊軻以向秦國進獻城池地圖為名,暗中在圖裡藏匿匕首,以圖刺殺秦始皇。結果失敗,荊軻也被秦始皇殺死,隨後燕國滅亡。荊軻刺秦王比張良刺殺秦始皇早了九年,張良的決定是否受到了荊軻的影響就不得而知了。但荊軻刺秦王雖失敗了,卻受到歷代義士讚揚,因而張良的做法也與荊軻般值得佩服頌揚。

荊軻刺秦王

張良刺殺秦始皇的計劃失敗了,但並不意味著張良就此放棄了反秦復韓的決心。

公元前209年,大澤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抗暴秦。隨後各地諸侯豪傑紛紛響應,各地反對暴秦已成星火燎原之勢,張良看到了希望,決定用實際行動參與到反對暴秦的歷史潮流中,以報自己的國恨家仇。

公元前208年,張良聚集了一百多人,投靠了沛公劉邦。張良經常向劉邦進獻兵策,劉邦都採納了,張良決定跟隨劉邦以圖大業。

張良與劉邦(影視作品)

後來,劉邦投靠了項梁。項梁在得知楚王陳勝戰死的情況下,採納范增意見,擁立楚國後裔羋心為楚懷王,以得到天下百姓支持,壯大反秦勢力。張良隨後建議項梁擁立韓國後裔為韓王,藉機樹立更多黨羽。項梁採納了張良的意見,張良隨後搜尋到了韓國後裔韓成,並擁立他做了韓王。接下來,張良與韓王成帶領一千多人回到韓國故地,進行著反秦戰爭。但由於敵強我弱,始終處於流動作戰之中。

公元前207年四月,劉邦與秦軍在洛陽東交戰,張良深知只有劉邦能滅亡秦國,光復韓國,於是在安頓好韓王后,領兵追隨劉邦。劉邦在張良的幫助下,於公元前206年十月抵達霸上,俘虜秦王子嬰張良消滅秦國的願望得以實現,大仇得報。

張良能在韓國滅亡的情況下,仍舊堅持抗爭,為滅秦復韓而孜孜不倦的努力著,是謂忠義也。在各路諸侯群起反秦後,能投到劉邦處併成就一番偉業是謂智謀也。秦始皇及他的後代有張良這樣的敵人能不敗亡嗎?


史無眠


張良(約前250年—前189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今河南禹州)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先輩在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憑藉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

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張良去世後,諡號文成。《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張良原是韓國貴族的後代,他的父親和祖父兩代人,曾經輔佐過韓國五代的國君,可見張良家族的顯赫非同一般。戰國時期,秦國所選擇第一個滅掉的國家就是韓國。韓國滅亡時,這時候的張良已經二十多歲了。他由原來的貴族一下淪落成為了平民,這讓他很不甘心。對秦朝的仇恨自此也深深的埋在了他的內心。


可愛的小豫


瞭解張良出身的人,大概就能明白張良和秦始皇之間的恩恩怨怨了,稱得上是國恨家仇。

張良原本是戰國時期韓國貴族,張良的祖父和父親曾經輔佐過韓國的五代君王,在韓國政壇頗具影響力,張家也算得上是名門望族,可惜這一切都被秦始皇打破了。

戰國時期,秦始皇吞併六國的開始就是韓國,當韓國滅亡的時候,此時的張良已經是20多歲的成年人,這種亡國之恨可以說談得上是刻骨銘心。

因此,在張良的心裡,刺秦是一件永遠不能忘卻的事情,這就是後來蘇軾在《留侯論》中所謂的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

韓國被滅以後,張良從貴族也就變成了普通的平民,於是他散盡家財,結交各地的奇人異士,為反秦復韓做準備。

張良為了行刺秦始皇還做了好一番的部署,當時他在齊國境內找了一位大力士,據說這位大力士可以揮動120斤的鐵錘。

張良想趁著秦始皇遊歷的時候,在路上埋伏秦始皇,用鐵錘砸死他。

雖然佈置得很好,但是百密終有一疏,張良的行刺計劃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紕漏,遭到秦始皇的全國通緝。


是阿維啊


回答歷史問題還是非常得心應手的。如果要是講起張良和秦始皇之間的豪門恩怨還是應該言簡意賅,畢竟打字很累,小夥伴們看著也很疲憊。

張良在韓國屬於上層貴族,秦朝滅了韓國導致張良國破家亡,一下從上層跌落下來,摔得夠嗆能不疼嗎,這種疼痛都是拜秦始皇所賜,於是張良懷抱國仇家恨和恢復韓國的目的展開了與秦始皇之間的你死我活

張良找來大力士,趁秦始皇東巡的時候下手,大力士埋伏好之後,發現秦始皇的車隊浩浩蕩蕩向這邊駛來,但所有車輦全是四駕,分不清哪一輛是秦始皇的,只看到車隊最中間的那輛車最豪華。於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向這輛車出擊。120斤的大鐵椎一下將乘車者擊斃倒地。張良趁亂鑽入蘆葦叢中,逃離現場。

然而,被大力士擊斃命者為副車,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預防準備,所有車輦全部四駕,時常換乘座駕,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哪輛車中是秦始皇。秦始皇倖免於難,下令在全國大肆搜捕兇手10天不得,後來不了了之。





真真渣


我們看一下張良的家世背景,就一個他為什麼要刺殺秦始皇了

張良,原來是韓國的公室貴族,家世顯赫,祖上兩代人都是韓國宰相,先後輔助了五代韓王,可以說是韓國的頂級功臣,是很受人尊敬的,知道張良二十歲的時候,秦王嬴政開啟了他的滅國大戰,但是首先滅掉的就是韓國,公元230年,韓王韓安投降,公元234年,韓王韓安被處決,韓國貴族也幾乎被趕盡殺絕,包括張良的家人,對於年紀輕輕的張良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本來的國家國泰民安,本來的家庭幸福美滿,但是卻因為秦始皇一切都毀於一旦,所以他恨秦始皇,畢生的願望就是反秦。


邸家姑娘


張良與秦始皇之間,既有私仇又有國恨。首先張良出生於韓國世家,其祖輩世代在韓國為相國。在戰國時期相權之重,絲毫不亞於君權,因此,這位本來可以舒舒服服繼承家族榮耀的長公子,未來韓國國相,一下子成為了通緝犯。

張良從天堂瞬間墜落到了地獄,曾經的家族榮耀付之一炬,取而代之的是精神上羞辱和身份變化帶來的落差。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首先經歷了父親的去世,隨後便是祖國韓國被秦國所滅,那個時候的張良年少,還沒有在韓國擔任官職。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史記·留侯世家》

曾經的張良是衣食無憂,無憂無慮的貴公子,如今卻成了顛沛流離、四處遊蕩的苦命人。作為韓國的沒落貴族,張良對於秦,對於秦始皇,心中充滿了仇恨。

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史記·留侯世家》

當時張良的弟弟死了,但他並不下葬,而是散盡家財,在天下遍尋刺客,要去刺殺秦王嬴政。這個時候的張良想法還很單純,他認為破壞自己的幸福生活,並造成國家滅亡的人,只有秦王政一人,只要殺了這個十惡不赦之人,自己的大仇就可以可報了。

這個時候的張良,並沒有意識到韓國的滅亡除了秦國的強大,同時有他自身的原因。一個國家的滅亡,並不僅僅是因為強兵滅國所致,更是因為其政治腐敗到了一定程度,已經到了國家崩潰的邊緣,即使無秦強兵滅國韓也會自亂而亡。

因此,張良在刺殺秦始皇失敗之後,才改變了自己的觀點,先修天下難學之術,後尋在天下可信之人。企圖建立新的社會秩序,推翻秦的同時,為天下謀一個太平盛世,張良的身份從狹隘的復仇者,變成了救世的帝王師,完成了從一個放蕩不羈的貴公子,向一名挽救天下蒼生的帝王師的身份轉變。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家仇國恨,可以這樣說。

張良,出生貴族,爺爺和父親都是戰國韓國的相,一直輔佐韓國的,致力於發展和強大韓國。

但無奈韓國處於秦魏楚之間,又盛產鐵器,導致人人都想揩油,成為7國中最弱的國家,申不害變法失敗後更是每況愈下。秦始皇首先滅了韓國,作為逐鹿中原的跳板。

韓國被滅,張良20歲了,他本來可以在韓國當官的,事業破滅了;沒有了國家也就沒有了靈魂。年輕人一衝動就把導致這一切的源頭指向了秦始皇。於是就開始籌備刺殺秦始皇,失敗後被秦始皇全國通緝。

張良一直都有一個夢想,就是復國,自己像先輩那樣輔佐韓君,成就一番事業,刺殺秦始皇同樣是為了復國。

項羽擁立楚懷王為王,聚義軍時,張良就曾推薦韓王子成為王,為韓王成,並一直輔佐韓王成,與秦軍抗衡收復失地。

後劉邦入咸陽,與韓王並軍,帶走了張良。項羽殺韓王成後,張良才決定輔佐劉邦成就一番事業。

刺殺秦始皇一是報仇,而是為了復國。


熾熱的小丑


張良出身韓國貴族,本來有著無憂無慮的童年,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必定會成為韓國的高官,可惜這一切,都隨著韓國的滅亡而成為泡影。國破家亡的張良,驟然從雲端跌落塵埃,其對秦始皇之恨可想而知。但那時候的張良,度量上還略有不足。


《史記》等書籍記載了張良的出身: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張良的祖父、父親都是韓國的國相,這樣的家庭在韓國必定是耀眼的存在,如果沒有意外,張良也必定要走上和祖、父同樣的道路,成為韓國的國之柱石。

需要說明的是,張良可能是遺腹子或者剛出生就失去了父親。他的父親張平死於公元前250,張良就在這前後出生,等到張良二十左右歲(公元前230年)的時候,還未來得及走上仕途,秦始皇就出兵滅掉了韓國。

戰亂之中的情景我們可以想象,國家滅亡了,整個韓國上下籠罩著愁雲慘霧,人們都在擔心自己的命運和前途,貴族家庭尤其如此。年輕的張良心中卻燃起了熊熊怒火,秦始皇這個奪走他一切的人,從此成為他復仇的目標。

年輕的張良為了報仇豁出去了一切,甚至“弟死不葬”,把財產全部都拿出來尋找刺客,為韓國為他家“五世相韓”報仇。而最終經過十餘年的尋找,他終於找到了理想中的人,那就是能舞動120斤鐵錐的大力士(姓名已不可考)。

張良帶著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巡遊的必經之地:博浪沙(河南陽武縣)。此地北臨黃河南臨官渡,道路崎嶇蘆葦成叢,的確是刺殺和逃脫的最佳地點。秦始皇車隊經過之時,大力士手持鐵錐突然躍出,秦始皇的座駕車輛當即被擊碎。 可惜的是,秦始皇不在車中。大力士所擊中的,是迷惑刺客所準備的贗品。


天子一怒血流漂杵,張良從此只能改名換姓亡命天涯,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黃石公(圮上老人),通過讓張良給他撿鞋不停的考驗張良,幾次三番之後才傳授了他《太公兵法》,張良研讀之後學問精進,最後以此輔佐劉邦成就了帝業。當然,張良也完成了自己復仇的心願。

但這其中有一個問題不得不說,張良復仇的目標,先期是秦始皇個體,後期是大秦的天下。他的目標之所以轉變,固然是因為秦始皇已經去世,但同時也能證明,張良的格局已經和當初完全不同。


這一點蘇東坡看的比較透徹。他認為黃石公之所以幾次三番為難張良,是因為“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最後張良果然沒有讓黃石公失望,憑藉自己的才智完成了胸中抱負,成為千古傳奇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