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鐵路:上世紀六十年代曇花一現的吉林鐵路職業學校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的吉林鐵路局曾創辦過一所名叫“吉林鐵路職業學校”的職業技術學校。由於這所學校只招收了一屆學生,且創辦後不久,就因文革而停辦,過短的存續期,使得幾十年後探尋這所學校的歷史,頗有撲朔迷離之感。特別隨著吉林鐵路分局在新世紀撤銷,大批檔案資料全部被集裝箱卡車運至瀋陽鐵路局檔案館,想更多瞭解這所學校的始末愈發困難重重。幸而這所學校的許多畢業生現在仍健在,於是僅就所獲知的

口述歷史,對這所曇花一現的學校做以如下記錄。


吉林鐵路:上世紀六十年代曇花一現的吉林鐵路職業學校

1997年謄寫於檔案的錄取通知書

吉林建校

1964年,由盧盛裕擔任校長的吉林鐵路職業學校成立,學校為中專建制,校址設在今天吉林市中興街與延興路交匯口的西南側,即現在吉鐵勘測設計院院址北側。學校的校舍比較簡陋,只有一棟部隊遺留下來的紅磚營房。9月19-20日,面向全市招考的第一屆80名學生(初中畢業生,全部為男生,後來陸續離開16人,從圖們返吉時,只剩下64人)先後來到學校報到。當時學校共設有兩個專業,一個為車輛專業(也叫101班,班主任王作金),一個為工民建專業(也叫102班,班主任李遵山)。當時吉鐵分局副局長的兒子張學第曾任101班班長(不久離校)。

隨著報到的結束,緊張的學習便開始了。雖說是一所中專,可這所學校教育的核心是為了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因而課程設置充分體現了鐵路職業學校的特點,除高數、材料力學、理論力學、鐵道概論外,還設有木工、機械等與工作實踐結合緊密的學科。同時,這所學校還極其重視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訓,經常在老師的帶領下到中興街對過吉鐵經校的小工廠進行“

練功”活動。

在各種練功活動中,給學生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練準頭兒”——練習使用錘子敲擊定位的準確度。鐵路上拆卸下的舊鋼軌,被截成段,作為鏨子,學生一手持扁鏟抵住鋼軌的凹處,另一手掄動手錘敲擊扁鏟的後端。這項練習中,錘頭落點稍有偏差,就會砸在握扁鏟的手上,輕則破皮、淤青,重則鮮血直流。由於過分自信,許多學生匆忙“應戰”,結果落個慘叫聲伴隨著叮叮噹噹的敲擊聲此起彼伏。後來,受傷的人太多,心懷忐忑的學生們再不敢奮力練習,大家紛紛謹慎落錘,敲擊聲越來越小,慘叫聲消失,只剩下碰杯、擊磬般輕微的錘擊聲。


吉林鐵路:上世紀六十年代曇花一現的吉林鐵路職業學校

第二任校長賈瀛洲,照片取自吉鐵一中校慶紀念冊

遷往敦化

1965年,吉林鐵路職業學校由吉林市遷往敦化縣,這一年也沒有再招收新生。新校址設在敦化鐵路中學學校內。學生們到達後才知道,並非只有自己學校被遷到這裡,原本在吉林市西山附近的職工學校運輸班,已先期遷來。這個運輸班屬於職工進修培訓性質,主要是培訓運輸行車部門的“連接員”,運輸班1965年也沒有招收新生。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專學生統招統分,鐵路學校招收的學生自然會分配在鐵路系統。即便是今天,能在鐵路系統上班,無論幹什麼工作都是令人羨慕的。因此對於這些沒有後顧之憂的學生,並沒有因為離開了吉林市,遷到敦化而對未來心懷惴惴,更沒誰去關心這所學校的前途命運。學校搬家這種事在鐵路系統毫不稀奇,連著名的吉林鐵中,自1949年建校開始,也如跳棋一般在圖們、吉林、大栗子等地反覆遷址。

離家在外的小夥子們只是感到興奮。到達敦化後,學校每個月會給每個人發放15元助學金。由於在學校宿舍住宿,在學校食堂吃飯,助學金多少會有些剩餘。課餘之時,學生們便湧入敦化縣的城區改善生活。敦化是吉林東部鐵路線上的一座大縣城,歷來十分繁華。特別是濃郁的朝鮮族風情,更是這所城市的一大特色。時至今日,當年的小夥子們聚會時,還對敦化縣城廉價的狗肉湯、朝鮮族打糕津津樂道。此外,先到敦化的運輸班學員,還會引著一些“膽大”的學生,去縣城鬧市的“書場”中聽大鼓書。

然而64名學生在敦化並沒有徹底放飛自我——學校對學風校紀管理還是相當嚴格的。當時學校的校長已經換為吉林鐵路教育系統的老將賈瀛洲。早在1947年時,賈瀛洲就是解放區山河屯鐵小的負責人,五十年代,他長期擔任吉林鐵中的書記。學生們回憶,賈校長瘦高的個子,戴眼鏡,為人謙和、彬彬有禮,對待學生嚴慈兼濟,威信極高。正是得益於他的管理,離開家庭的約束的學生們,雖有頑皮搗蛋的行為,但學習、生活並沒有步入歧徑。


吉林鐵路:上世紀六十年代曇花一現的吉林鐵路職業學校

1968年分配前部分學生合影

再遷圖們

1966年,吉林鐵路職業學校離開敦化,遷址圖們鐵路分局的所在地圖們市。自五十年代吉林鐵中遷出後,圖們地區還沒有路局級的學校進駐。對於這所規模不大但級別較高的學校的到來,圖們分局格外重視。學校被安排在緊靠圖們江邊的一個僻靜場所(後邊隔江就是朝鮮)。每次遇有文藝演出活動,甚至會把劇院靠前的座位留給這些學生。

在圖們,學校的課業不多,在圖們機務段進行的實習課是重頭戲。春暖花開時,這兩個班(實際上已經合為一體)還開始了一個頗具挑戰意味的實習課——實打實,獨立建造房屋。

實習地點在牡圖線129公里老廟車站附近的隧道口,實習內容是為部隊修建營房。這次實習,也是今天同學再聚時重要的談資:從老廟車站下車後,要徒步4公里才能到達施工現場。這裡屬於長白山腹地,周圍群山連綿,林木茂盛。施工地點環境清幽,只有為數不多的朝鮮族村民散居附近。儘管遠離塵囂,又有工期限制,但對於這群青年學生們來說,在這世外桃源一樣的地方工作,時不時還有狙擊野蜂、挑逗山鳥的樂趣,故而從始至終只有快樂,絕無惆悵。

施工進程非常順利,部隊和老師對學生們的工作都給予積極的肯定。可就在施工進入收尾階段時,由於文革爆發,學校停課,學生們只好由圖們集體返回了吉林市。然而在吉林出站時,學生們被一個特殊的機構吸引了目光。


吉林鐵路:上世紀六十年代曇花一現的吉林鐵路職業學校

1984年補發畢業證

學歷波折

返回吉林市剛出火車站,同學們就發現火車站邊的招待所有一個“機務段革委會辦公室”。革委會的人聽聞這群學生是職業學校的,馬上鼓動大家加入“組織”。因為回家也沒什麼事可做,於是大部分學生都表示同意,吃住在這個招待所,參與到“革命事業”中。入冬時,機務段為學生們發放了羊皮大衣和翻毛皮鞋。亢奮的學生們竟把大衣反穿,讓羊毛外露,一個個打扮得如同“喜羊羊”一般。但是在那個混亂時期,這群學生卻沒有因反穿大衣而聞名,反倒是腳上的皮鞋讓64人在吉林鐵路系統內獲得了“大頭鞋”的稱呼!

在經歷一系列混亂無序後,學生們漸漸發現自己身份比較尷尬(並非機務段正式職工)。為了名正言順在機務段工作,學生們要求吉林鐵路局“准許畢業”。在申請無果後,由機務段“革命組織”派副司機白玉岐和學生代表到鐵道部上訪。經過一系列奔走努力,鐵道部終於下發了156號文件對此事提出處理意見。隨後吉林鐵路局下發147號文件,同意這批學生畢業。不過,學生們並未分配到心儀的機務段。或許文革期間由於這不諳世事的64人“鬧騰”得

太歡,或許是由於64人並非軍方支持的派別,或許是學生們通過上訪解決問題的方式讓吉林鐵路局倍感不爽,總之,64名學生只是以鉗工、車工的身份,分配到吉林鐵路配件廠吉林鐵路建築段。並且64人並沒有享受到中專畢業生待遇,只按“第三年學徒工待遇”,開22元錢工資了事。吉林鐵路職業學校似乎就此草草落下帷幕。

然而生活的發展卻讓學歷的隱痛與日俱增,特別是進入八十年代後,各單位評職定資,都有學歷要求。在畢業後的歲月中,64人中的大多數,始終無法享受中專畢業生應有待遇,工資收入頗受影響。1983年,吉林鐵路局被瀋陽鐵路局合併後,眼看著能說清情況的主管單位消失,許多學生更加沮喪。直到1984年,事情來了轉機。一些消息靈通者獲悉,鐵道部對受文革影響的學校有了統一處理。根據新政策,吉林鐵路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完全符合被承認中專學歷的條件。只是苦於學校已然不存在,經過十多年的世事變遷,大家為生活拖累,一時難於凝聚爭取權益所需的精力和決絕。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大家最終推選出代表,啟程到瀋陽鐵路局教育處反映情況,爭取應有的權益。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番努力,1984年,瀋陽鐵路局教育處終於為64人補發了中專學歷。遺憾的是補發學歷中,校名被更改為吉林鐵路半工半讀技術學校。然而對64人來說,校名已經不重要了,這個補發的畢業證,畢竟承認了中專學歷,讓他們的身份一下子由工人變為幹部,工資也有了明顯的增長——1964年初秋進入吉林鐵路職業學校的豪情,到此才算有了真情釋放!


吉林鐵路:上世紀六十年代曇花一現的吉林鐵路職業學校

吉鐵配件廠舊影,今為幸福裡小區

在我整理這段歷史時,我一直在問自己,記錄這所曇花一現的學校是不是值得?同時,這所學校在成立一年後為何遷址,為何停止招生,並沒有查到官方解釋。至今想來,在六十年代初,全國大規模裁併學校的浪潮剛剛平靜的時候,嚴格控制學校數量、畢業生數量,籍以減輕城鎮人口壓力,確實是一種特殊時代的要求——由需求決定招生的理由說得過去。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這所如浪中小舟一般,飄蕩在吉林到圖們的小小學校,同樣承載著個人和家庭的夢想和期願。在國家已經出臺相關政策後,有關部門仍在分配、定級等方面為這所學校的學生設置難題,讓人感到有些不妥。誠然,對於當年吉林鐵路局這個吉林市的龐然大物而言,64個人的小集體確實太過渺小,但即便是再小的集體,他們也並非一葉草或者一粒沙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