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鳳家莊文藝宣傳隊輝煌紀事

岐山鳳家莊文藝宣傳

那年那月:鳳家莊文藝宣傳隊輝煌紀事


那年那月:鳳家莊文藝宣傳隊輝煌紀事


▲鳳宣隊當年部分照片

一支曾負盛名的鄉村文藝團隊

——鳳家莊文藝宣傳隊輝煌紀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在那個激情燃放的歲月和特殊的歷史定格中,祖國文化事業空前繁榮,引領和助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當年活躍在岐山這塊熱土上的一支鄉村文藝團隊——鳳家莊文藝宣傳隊(以下簡稱鳳宣隊),以其精湛的演藝水平,唱紅了周原大地,唱響了“欣欣向榮的鳳家莊”。他們以各種藝術載體,傳播著民族先進文化,謳歌著人間的真善美,在全縣眾多社隊文藝團體中出類拔萃,獨領風騷。

鳳家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往今來,人文薈萃,演藝人才,層出不窮。當年赫赫有名的鳳宣隊是全村文藝人才會聚的團隊和成長的搖籃。他始建於1963年,根植於岐山劇團的前身——太方戲班,前身是務子大隊(含鳳家莊和南武兩村)文藝演唱隊。

早在1958年,務子大隊就自發組建了一支文藝演唱隊,演職人員是主要來自太方村的傅志德、傅義和務子村的薛維傑、薛維濤、薛維浩以及南武村的崔克厚、張淑琴、張巧仙等人。他們以務子村“娘娘婆廟”為陣地,白天勞動,晚上排戲,先後編排出了許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其中由傅義先生主演的《鋼鐵元帥升帳》和秦腔摺子戲《櫃中緣》、《斷橋》等劇目,一時轟動了青化地區。1959年春季,鳳翔縣(含岐山、麟遊兩縣)青年團在岐山青鋒二社召開的試驗田團幹會上,務子演唱隊成功舉辦了專場文藝晚會,博得了觀眾一片贊聲。

1962年10月,隨著鳳翔大縣的解體,務子大隊分為鳳家莊和南武兩個大隊,演唱隊自然解散。

1963年秋季,在大隊黨支部書記楊培林的倡議下,由傅志誠、傅義、傅兆林等人積極張羅,組建了鳳家莊大隊文藝演唱隊,演職人員主要來自原太方戲班和原務子大隊演唱隊以及跟隨鳳善慶老師學拉彈唱的李寶元等幾位青年學生。很短時間編排的秦腔現代戲《三世仇》選場、歌舞《逛新城》、《李雙雙》、歌曲《毛主席著作閃金光》等劇(節)目,開始在全村拉開了序幕。

那年那月:鳳家莊文藝宣傳隊輝煌紀事


▲鳳宣隊當年部分照片

1966年“文革”開始不久,鳳宣隊樹起了“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大旗,在普及現代革命樣板戲的熱潮中,廣招人才,擴充隊伍,先後排演了《智取威虎山》、《紅燈記》 、《沙家浜》、《紅色娘子軍》以及許多自編自演劇(節)目。黨的“九大”以後,原“鳳家莊大隊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更名為“鳳家莊大隊文藝宣傳隊”,同時又新排了秦腔現代劇《白毛女》等劇目。1970 年春季,因文藝宣傳隊骨幹人員相繼招工、入伍、任教和外出,故而暫告停演。

1972年夏季,在孔頭溝水利工地,以羅省哲為首的鳳家莊連文藝宣傳隊又恢復重組,回村後又吸納了一批青年文藝新秀,編排了很多優秀節目,重光當年鳳宣隊繁榮景象,直至1978年“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後方告解散。

鳳宣隊歷時近20個春秋,更替了四波人馬,先後有80多人曾加入演唱隊的行列,在鳳家莊村史上留下了令人難忘的美好印記。

鳳宣隊在大隊黨團支部的領導下,堅持文藝“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緊跟形勢,貼近生活,排演了一出出、一幕幕反映時代氣息的精彩劇目和生動活潑的短小節目,活躍了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由傅志忠先生執導,傅兆林、薛維濤、崔彩玲先後演出的藏族歌舞《逛新城》,熱情讚美了社會主義的新西藏。崔卯興飾演的李玉和、楊志榮,吳周學飾演的洪長青等,於秋英飾演的阿慶嫂、李奶奶、吳瓊花等,崔彩玲飾演的李鐵梅、小常寶等,巨乃霞先後飾演的沙奶奶、紅色娘子軍連長等,吳德學飾演的少劍波等,傅文剛(滿席)飾演的郭建光、李勇奇等,集體歌舞《洪湖水浪打浪》,崔米蓮的女高音獨唱《看見你們格外親》等,傅乖彥獨唱的《深切懷念周總理》歌曲,以及吳亞靜(全秀)主演的獨幕劇《劃線》、《送貨路上》等,傅永倉、鳳小娟主演的眉碗劇《長青指路》選場,崔多省在《海港》劇中飾演的的韓小強等,崔米蓮飾演的《龍江頌》中的江水英,都比較成功地塑造了英雄人物和劇中主人翁的高大形象。同時,崔都海扮演的刁得一、鳩山,吳周學扮演的胡傳奎,李來善扮演的座山雕、胡傳奎等,都將反派角色刻畫的淋漓盡致,充分表露了角色人物兇惡本質和猙獰面目。巨乃霞深切地回憶道:“時間到了1967年,毛澤東主席經常發表最高指示,宣傳隊才更名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如果半夜有新的指示,我們就立即組織起來編排,趕天亮要唱會,給貧下中農做宣傳”。

那年那月:鳳家莊文藝宣傳隊輝煌紀事

▲夕陽紅演出散照

1969年正月初九,鳳宣隊一行27人被縣委抽調上縣,編成“岐山縣訪貧問苦慰問團”第三分團,由3897部隊駐岐蔡政委任團長,縣革委會副主任張傑、鳳宣隊領隊傅志誠副任團長,巡迴蔡家坡、棗林、麥禾營、馬江四個公社,以《紅燈記》、《沙家浜》劇目為主進行了多場慰問演出,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巨乃霞大姐在電話裡告訴我:“1969年慰問團從岐山回來後,大家情緒激昂,積極性很強,就醞釀繼續排練樣板戲,我們可敬的老大哥傅義親自跑到岐山劇團討要來《紅色娘子軍》劇本,時間很緊,晚上排練到深夜,很快就排練完成了。邀請了大隊所有幹部作了彩排演出(在太南隊飼養室)。領導通過後,便向公社做了專場彙報演出,隨後開始進行公演……這本劇中有一場操練戲,也就是吳瓊花投奔新四軍那一場,我到現在還記得一句戲詞,‘見紅旗不由我熱淚流淌’,我們套用了毛澤東的詩詞:‘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加上音樂,穿著淺藍色新四軍服裝,扛著用木頭製作的模型步槍,那個威武、颯爽,讓臺下的觀眾激動不已,拍手叫好。”

在1969年5月份青化公社舉辦的文藝匯演中,排在最後壓軸戲的僅是鳳宣隊。由崔卯興(飾李玉和)、於秋英(飾李奶奶)、崔彩玲(飾李鐵梅)、出演的革命樣板戲《紅燈記》中的“痛說革命家史”一場,轟動了臺上臺下,觀眾掌聲經久不息,獲得大賽第一名。

1969年夏收後,青化公社在召開的“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上,推選鳳宣隊的巨蕊鋒女士作為縣上的代表,赴普集(武功縣原在地)參加了全省“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從而給鳳宣隊帶來了光環。

1974年農曆正月十三,鳳宣隊上縣參加全縣文藝匯演大賽。由崔米蓮、吳全秀、崔重陽、唐乃俠、傅存梅、巨福蓮合演,巨生岐譜曲、唐好學執掌板胡的歌舞劇《半邊天》,從上場到落幕,掌聲震破了夜空,以第一名成績獨佔鰲頭。第二天在縣文化館錄音後,在縣廣播站連續播放了半個月之久。。

那年那月:鳳家莊文藝宣傳隊輝煌紀事


▲參加鳳宣隊人員名單

鳳宣隊的足跡踏遍了馮家山、孔頭溝、南乾渠、丁童水庫等水利工地,引領了1973——1974年全村“學習小靳莊”群眾文化熱潮。每年春節期間,他們巡迴各村(隊)進行演出,給農村增添了歡快祥和的氣氛。

當年的鳳宣隊何以能維持20年之久,緣何能排演出生動活潑、精彩感人的劇(節)目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其一,黨團支部重視支持。鳳宣隊的創立是大隊黨支部研究決定的,他們把鳳宣隊做為全村的宣傳窗口和一張名片,要人給人、要物給物、要錢給錢,並在排演方向上給與指導。楊培林同志親自帶領宣傳隊領導前往西安購置服裝道具。1969年春季,又被縣上選派參加了全省農村文化工作會議。繼任書記羅志平也對鳳宣隊情有獨鍾,關鍵時刻,組織大隊全體領導集體審查驗收節目。團總支主管領導傅潤奎、郭鑑明等設身處地為鳳宣隊著想及時為之排憂解難,對鳳宣隊的存在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其二,政府部門抓點扶持。縣政府文化部門把鳳家莊大隊作為群眾文化工作的先進典型來抓,先後派作家、畫家,名演徐嶽、李鳳傑、羅貫生、郭懷智等前來採風、蹲點,指導工作,有力地促進了鳳宣隊的發展和壯大。

其三,名老藝人精心編導。在鳳宣隊裡,有幾位“臺柱子”支撐著這片藍天。武場面有傅志德、傅志誠、傅義等專業老師執掌班底,文場面有傅兆林、巨生岐、唐好學等相繼領弦。每逢節假日,邀請本村在外的專業名演傅志忠、傅志義、傅有良等回來給與精心指導,對提高鳳宣隊的演藝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個團隊中,聚集了幾位“秀才”,如傅志德、傅兆林、李革、巨如陽、羅省哲等,他們緊跟形勢,對接地氣,及時創作新節目,豐富了演唱內容。如傅兆林創作的《站在曙光望北京》歌曲,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傅志德創編的快板《計劃生育好處多》,讓李來善同志一口氣說了半個多小時。傅乖彥回憶道:“1976年,傅志德老師曾寫了一首《懷念周總理》歌曲,詞句寫的很感人,當年是我用真情含淚演唱的。公社廣播站錄製後播放了多次,至今難以忘懷”。巨如陽創編的《迎春曲》、《半邊天》、《棉田月夜》等劇目,一時填補了排演空白。巨生岐的譜曲,委婉動聽,引人入勝。

同時,鳳宣隊裡有一大批骨幹演職人員,如崔都海、崔卯興、於秋英、崔彩玲、李來善、吳德學、李寶元、巨乃俠、巨蕊鋒、巨生岐、李革、巨如陽、唐好學、崔米蓮、吳全秀、巨福蓮等,他(她)們愛崗敬業,勤奮好學,技藝超群,成為每個時期的“臺柱子”,也起到了很好的傳、幫、帶作用。

當年的鳳宣隊既是一所鄉村群眾文藝團體,又是一所藝術學校,更是一座熔鐵鑄人的大熔爐。郭鑑明先生說得好:“我們這群人沒有背景、沒有靠山、沒有捷徑,也沒有多少文化,在鳳宣隊創作新節目,唱革命樣板戲,既往而續後”。他們在舞臺上塑造眾多英雄(正面)人物形象的同時,也塑造了他(她)們自己,為以後的事業和生活積累了正能量。他(她)們當中有的如唐潤祥、李革、羅克讓、羅省哲等走上了領導崗位;郭鑑明成為寶雞市作協副主席,躋身社會名流行列;李寶元、巨乃俠、巨蕊鋒、巨如陽等成為國企的主人公;傅兆林、唐好學、傅永倉等先後登上了三尺講臺;巨生岐、鳳小娟、崔多生被分別選進縣商業和糧食系統宣傳隊;唐雙喜、吳全秀、傅讓傑進了市、縣專業劇團;崔多福等則發展成為個體企業家。

那年那月:鳳家莊文藝宣傳隊輝煌紀事


▲感恩慰問團看望老書記楊培林先生合影

“吃水不忘掘井人”。如今,當年鳳宣隊的大部分人士已步入中老年,他們在迴歸“原點”的時候,十分感念當年栽培鳳宣隊的老領導——楊培林同志。李寶元同志在電話中深有感慨地說:“是鳳宣隊歷練了我們,是老書記楊培林成就了我們,可以說沒有楊書記,就不一定有我們的今天”。有感於此,2017年5月28日,在郭鑑明同志的倡議下,李寶元、李革帶隊,相約巨生岐、巨如陽、巨乃俠、巨蕊鋒、傅玲俠、於秋英、鳳小娟、崔多福等10人,提著厚重的禮品,帶著濃濃的情意,從西安、寶雞、岐山、青化等地匯聚一塊,組成感恩慰問團,前往家鄉看望德高望重的楊書記。一見面感情湧動,在敘舊中追憶往事,緬懷逝去歲月,投以感念之情。繼而在老書記87歲壽誕的前一天,感恩慰問團送去了一幅裝裱好的書法中堂,以示祝福。

而今,原鳳宣隊的一些老同志已葉落歸根,傅志誠、傅兆林、巨如陽、李革等人,在家鄉又重操舊業,組織起了鬆散型的業餘演唱隊,為群眾奉獻快樂,為廟會增光添彩!

注:本文資料提供人:楊培林、傅兆林、郭鑑明、李寶元、李 革、巨如陽、巨乃俠、崔卯興、唐好學、於秋英、傅乖彥、崔多省、崔米蓮,唐乃俠。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