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餘暉——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悲壯簡史

1、福州繼位

1276年,福州城裡。

看著兒子趙昰在一群忠貞大臣的簇擁下,舉行了稱帝的加冕儀式,楊淑妃悲喜交加,準確來說是悲多於喜。雖然兒子登上宋帝國帝位,自己也貴為楊太后了,但是元兵的追擊並未停止,自己帶著兒子南逃,只不過是盡力想為趙氏皇族保留一片生存的空間。對於年紀尙輕的楊太后來說,這樣的重擔大到讓人近乎崩潰。念及從臨安城出逃之前,太皇太后的囑託,楊太后知道自己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咬緊牙關,依靠一眾大臣和軍民慢慢尋找出路了。

元軍兵臨南宋國都臨安之時,太皇太后謝道清知道大宋無力迴天,便向元求和,元軍不允,只好攜年僅五歲的的宋恭帝出城投降。謝道清深知元軍的殘暴,自己投降後,趙氏皇族的血脈可能會被元軍暑戮而盡。為此,她留了一手,在投降之前,便派國舅楊亮節率殿前禁軍護送楊淑妃及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望南而去。

帝國餘暉——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悲壯簡史

南宋朝廷於臨安城投降


楊亮節護送二王一行人等乘著夜色出城。一部分禁軍在前頭開路,中軍護著皇室成員以及宮女太監,然後跟著一大批士大夫和他們的家眷,再往後還有一批能工巧匠和他們的親屬跟在隊伍後面。一共五六萬人。這群流亡的隊伍在婺州(金華)與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抗元派大臣會合後,繼續組織義軍,一時間響應者雲集,軍民共計20萬人。這些都抗元愛國之士,日夜思念的都是忠君愛國、報效朝廷。

在來到溫州之前的逃亡路上,楊淑妃做主,將楊亮節之女許配給江鈺為妻。江鈺是江萬里(丞相)的侄兒。一年之前,元兵破饒州,江萬里與其子,毅然率家人投止水殉國,共計180餘口。當時,江鈺的妻兒也在其中。

當江鈺這對夫妻還未來得及享受新婚燕爾之際,他們在婺州(金華)遭受到元軍的攻擊,結果江鈺在陣中戰死。得知江鈺的死訊之後,新娘毅然決然自殺殉國殉夫。

由此可見,這群人都是如何忠烈,令人欽佩。

20萬人,浩浩蕩蕩來到福州。福州,雖然比不上臨安繁華和富庶,但是也是一座歷史名城,貿易重鎮,人口眾多,物產豐富,是一個適合做臨時都城的地方。於是,群臣決議在這裡扶立新的皇帝。宋端宗即位,改元景炎。

2、理想與現實


一眾大臣裡,文天祥也在其中。文天祥是堅定的抗元派,去年之時,他就已散盡家財,募得一支人馬,入衛臨安。朋友勸說他元軍勢不可擋,他率領的不過是烏合之眾,沒有必要驅羊入虎口。文天祥說:“我也知道希望渺茫,但國家養育臣民三百多年了。到了危急的時候, 向天下徵兵求救, 而沒有一個人一匹馬願意應戰, 我最痛恨的就是這樣的事。所以我唯有不考慮自己的力量,只是想用自己的生命殉國,這樣天下忠義之士才聽到我的行為,而跟我一起揭幹而起,有道義的人會出謀劃策, 人多了才會有效果, 這樣大宋江山還可以保住。”

帝國餘暉——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悲壯簡史

文天祥輾轉於東南抗元


正月,元軍兵臨臨安之時,朝廷派文天祥等人去元軍議和,文天祥與元朝宰相伯顏據理力爭。伯顏惱怒,將文天祥拘捕,並準備送回燕京。就在北上途中,文天祥僥倖逃脫。得知二王南逃之後,他輾轉多地、歷經波折,才趕到福州城內。縱使意外不斷,並沒有消磨文天祥抗元的決心。

登基儀式完結之後,一眾核心大臣開始討論戰略方針。文天祥認為可以利用海洋北上先行收復江浙,但是陳宜中堅決反對,認為如果軍事不利,應該繼續南下,躲避元軍鋒芒。陳宜中當時全面負責流亡政府工作。在陳宜中的排擠下,文天祥只好率兵入南劍州(福建南平),牽制元軍,為朝廷創造生存空間。後出江西戰鬥,不敵而退保廣東。1278年12月在五坡嶺(廣東海豐北)被忽然而至的元軍俘虜。

3、朝廷內鬥


歷朝歷代,文人士大夫都喜歡內鬥。即便在南宋王朝飄搖之際,這個流亡小政權也很不團結,真是朝廷不倒,內鬥不息。在排擠完文天祥之後,陳宜中因與陸秀夫起矛盾,又暗中使人彈劾陸秀夫,將陸秀夫免職,下放到潮汕。後在張世傑的責難之下,陳宜中才急忙召回了陸秀夫。而楊亮節因為是外戚的原因,受眾人歧視,備受排擠。

沒有團結的核心團隊,流亡政府根本無力抵檔元軍的進攻。

4、最強跑路黨


在流亡朝廷內,可以說不是所有人都是堅決的抗元派,還一派叫跑路派。這一派對抗元沒有信心,但又不願意投降。這一派以宰相陳宜中為首。

帝國餘暉——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悲壯簡史

陳宜中畫像


陳宜中在做太學生的時候,為人正直不阿,曾與同學聯名攻擊當時的權臣丁大全,從而成為當時著名的學生運動領袖。丁大全下臺後陳宜中開始上位。1275年7月,宋軍兵敗焦山。太學生劉九皋上書陳列陳宜於其中的過失數十條。陳宜中得知後怒氣攻心,丟下官印就跑了。9月,謝道清寫信給陳宜中的母親,讓她的母親做陳宜中的思想工作,陳宜中才願意回朝。

陳宜中回來不久後又開始了第二次跑路。時間在1276年正月,當時元兵進逼臨安,謝太后本來要派陳宜中去和元朝宰相伯顏議和,但發現他人不見了,原來是跑回老家溫州去了,在海上躲了起來。直到後來二王奔至溫州時,才又跑了回來。後來改派文天祥去議和,就是上文說的被伯顏拘留那件事。

可以看出,陳宜中是一個受儒家思想影響,同時又特別愛惜名聲的人,他不恥於降元,但他又特別的膽小愛命,還特別留戀權利,因此他是典型的跑路黨。

跑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有了第二次就有第三次。陳宜中後來還繼續跑,都跑到國外去了。後文再仔細講。

5、忠貞與叛降


雖然朝廷內部矛盾重重,但是為大宋盡忠的各地將領還是很多的。比如,淮南的李庭芝、湖南的李芾、東川的張鈺和廣西的馬墅都演繹了可歌可泣的抵抗,與部下壯烈殉國。

有人英勇就義,有人則開城投降。宋端宗即位後不久,元軍進逼福州城,知福州府王剛中便迫不及待開城投降。

流亡部隊唯有棄城出逃,到達泉州。泉州的舶司,阿拉伯裔蒲壽庚,早有降元之意,夥同當地豪強,擁兵作亂,屠殺軍民數千人,欲盡誅宋朝宗室以便向元朝請賞。

帝國餘暉——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悲壯簡史

海上流亡


宋部隊唯有撤離泉州。

在安排好宋端宗撤離出泉州,進入海上之後,張世傑率領陳吊眼、許夫人等畲族義軍一起攻打蒲壽庚,久攻不下,元軍馳援,宋軍只好撤退。

帝國餘暉——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悲壯簡史

張世傑畫像


張世傑,作為小朝廷的大將,一直有元朝的人來招降,但都被他一一拒絕。張世傑一直認為大宋還有翻盤的機會,因為自己手握重兵數萬,加下其他將領的士兵,總兵數近十萬,朝廷還有巨量錢帛,而且還有不少州縣依舊沒有降元,各地有議軍自發抗元,比如一起攻打蒲壽庚的陳吊眼和許夫人。

張世傑早年在金國觸犯法律而南奔大宋,大宋對自己有再造之恩,故心裡早有與大宋共存亡的決心。

6、顛沛流離


陳世杰從泉州回海上之後,便率領眾人輾轉至潮州、惠州、井澳(大橫琴島)等地。在井澳時與元軍進行了一場大海戰,結果損失慘重。無奈之下,流亡的軍民於1278年初遷到雷州的硇州島。

此時的陳宜中表示他可以向占城(越南南部)去借兵,如果借不到也可以讓占城國王庇護宋皇室,讓他們去避難。因此,陳宜中便踏上了去往占城的路途。結果這一走,便留在了占城。不過後來占城被元朝攻佔時,他依然沒有投降,逃到暹羅去了。雖然是最強跑路黨,但陳宜中至死未降元這一點倒是值得讚許的地方。

四月,年僅9歲的宋端宗駕崩,衛王趙昺即位,改年號祥興。

帝國餘暉——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悲壯簡史

宋端宗畫像


去年12月,颱風來襲,船隊被吹得東倒西歪,退守井澳的宋端宗墮入海中,後來救起,但從此染病不起。一直撐到第二年四月才撒手人寰。

經歷了與元軍六個月的作戰,張世傑認為硇州島已不能久居,遂遷於崖山島上。崖山位於廣東新會市南部,因與西面的湯瓶山對峙像一個門口,所以又叫崖門。

7、崖山激戰

即便是在如此絕境之下,宋軍民還是沒有離散之心,尚有兵力十萬,錢帛數十船。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逾二萬元軍在張弘範的率領下進抵崖門,當他觀察到崖門出入海口都沒有宋軍的佈防,而將所有船艦聚集在崖門,並以鐵鏈相連時,不禁又驚又喜,因為因為他不確定張世傑是不是腦抽風了,如果是這樣佈防的話,真是自縛手腳,張世傑的葫蘆裡到底賣的到底是什麼藥?

帝國餘暉——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悲壯簡史

崖門戰場


人有時真的是在哪裡跌倒還是會在那裡再次跌倒。1275年的焦山之戰宋軍就是以鐵索連船,結果慘敗。張世傑並不是有什麼奇謀妙計,只是再次跳到原來的坑裡。

平心而論,張世傑雖然有一顆忠貞不屈的的愛國之心,但是他缺乏足夠的戰略眼光。崖門地形本是易守難關,卻硬生生讓自己的軍隊完全喪失了機動性,人數近十萬的軍隊成為被人任意宰割的羔羊,而對方的人數僅僅兩萬多。可以看出張世傑有背水一戰的意圖,但沒學到背水一戰的真諦。韓信當年背水一戰時,有分兵出去以作援軍,張世傑不僅沒有分兵,反而自廢武功。

帝國餘暉——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悲壯簡史

宋軍被南北夾擊

佔了出海口之後,張弘範將宋軍汲水、打柴的線路全部給封死了。宋軍只能啃乾糧、喝海水,喝完不少人嘔吐腹洩,戰鬥力喪失一大半。

一個風雨大作的早晨,張弘範組織元軍發起最後的總攻,張弘範由出海口攻入,李恆由入海口改入,宋軍南北受敵,宋軍陣腳大亂。張世傑令人砍斷鐵索,率十餘艦保護著楊太后突圍而出。張世傑另外火速派出小船去接困在中軍的小皇帝。當時風雨交加,混亂異常,陸秀夫看見來接應的人不是平時熟悉的衛兵,害怕元軍趁亂假冒,便斷然拒絕。

主將突圍 ,軍隊失去了主心骨,宋軍潰不成軍,元軍將宋朝所有軍民包圍住。這一幕,早在陸秀夫心中預演過,他早有決斷,他先將自己妻兒趕下大海,然後對趙昺說:“事已至此,天亡趙宋,陛下當為國捐軀,想當年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說完便背起趙昺,從容縱身躍入大浪滔天的海里。眼見及此,眾多將士,已無心戀戰,紛紛跳海而亡。一眾家眷,頓時崩潰,失去再生存下去的勇氣,也接連投海自盡。

帝國餘暉——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悲壯簡史

陸秀夫與宋少帝


逃出去不久的楊太后接到趙昺的死訊,不禁悲慟:“我艱難負重到此,只是希望趙氏血脈不斷。現如今,天命如此,還有什麼可說的?”說完便跳入海中。

風雨天過後,南海上的天空特別藍。黃昏之時,夕陽如血,幽幽地映照著海面。海面上飄蕩著十萬浮屍。

8、歸宿


張世傑後來將楊太后的屍體葬在了海邊。

崖山戰鬥前,元朝還派人來勸降。張世傑回應道:“我知道投降了,不僅能夠生存而且能夠富貴,但是我為國而死的志向是不勇動搖的。”

張世傑本想護送楊太后突圍後再尋趙氏後人以圖再舉,無奈楊太后已輕生。一日夜裡,颶風襲來,心灰意冷的張世傑捧香敬天,故意墮海而亡。

崖山之敗深深刺痛了文天祥的心,更讓人難過的是文天祥親眼目睹了這一悲壯慘烈的過程。當時元軍將文天祥押赴到崖山,希望他可以招降張世傑,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張弘範一再要求他寫封書信,最後文天祥轉而寫了一首後世傳誦的《過零丁洋》以明志。

帝國餘暉——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悲壯簡史

文天祥之志


贏取崖山之戰後,元軍大擺慶功宴,張弘範說:“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態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之位。”

文天祥聞之而大慟:“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後來在被押解回燕京的路上絕食八天而未死。這時,他想通了,宋朝還有眾多遺老遺少看著自己,作為他們的精神寄託,如果自殺,其他人恐怕也沒有生存下去的勇氣。唯有——

被殺

——才是自己的歸宿。

1282年,小人作祟,讓忽必烈起了殺文天祥之心。元廷官員問文天祥還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我深受宋朝恩德,身為宰相,不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

文天祥死後,他的妻子歐陽氏給他收屍時,發現一篇遺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的心聲代表了以他和陸秀夫為首的抗元派共同的信念,是帝國餘暉裡最讓人心碎也最有感召力的生命之歌。

這是不朽的精神力量,崖山之後有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