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往事:郑之贱臣和帝王术

  • 郑之贱臣

史记《韩世家》记载:(哀侯)二年,灭郑,因徙都郑。

战国最弱的七雄,灭掉春秋最先制霸的郑国。看似丰功伟绩,却没啥可吹的,以至于太史公用八个字一笔带过了。

但是,一个“郑之贱臣”悄咪咪的走向了历史舞台。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影响后世多少君王。

战国往事:郑之贱臣和帝王术

战国小吏

郑之贱臣名叫申不害,出生于公元前385年,战国时期的郑国人,曾担任郑国小吏,韩国灭郑,申不害于是成了韩国人,仍是一名基层官吏。从“小国小吏”到变成“亡国小吏”,仕途不升反降,挺令人捉急的!

如果搁在太平盛世,申不害估计要在基层混吃混喝一辈子了。但这是战国,群雄并起,风云突变,时局的跌宕起伏会给一些人改变命运的契机。

  • 崭露头角
战国往事:郑之贱臣和帝王术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妇孺皆知的成语,简直就是成语界的“大明星”!

围魏救赵这出大戏好像和韩国、和申不害没啥关系吧!人们传统认知的主角是:齐国的田忌、孙膑,魏国的庞涓、魏惠王,赵国的赵成侯、丕选等人。

其实围魏救赵也有一个韩国版滴!是韩国版的不是韩剧版的!

战国往事:郑之贱臣和帝王术

申不害和韩昭王

既然是韩国版的,韩王自然是男一号,韩版剧情是这样的:

公元前353年,魏国又起兵伐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成侯派人向齐国和韩国求援。韩昭侯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询问申不害,应如何应对。“申不害始合于韩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因此,申不害担心自己的意见万一不合国君心意,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惹火烧身,便回答说:“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臣请深惟而苦思之。”,意为“这是国家大事,让我考虑成熟再答复您吧”。随后,申不害不露声色地游说韩国能言善辩的名臣赵卓和韩晁,鼓动他们分别向韩昭侯进言,陈述是否出兵救赵的意见,自己则暗中观察韩昭侯的态度,摸透了韩昭侯的心思。于是便进谏说应当联合齐国,伐魏救赵。韩昭侯果然“大悦”,即听从申不害意见,与齐国一起发兵讨魏,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从而解了赵国之围。

韩昭侯从申不害处理外交事务的卓越表现及其独到的见解,发现这位“郑之贱臣”,原来是难得的治国人才,于是便力排众议,于公元前351年,破格拜申不害为相,以求变革图强。

“郑之贱臣”一跃成为韩国最有权势的臣子。还真有点韩剧的味道!

  • 术治天下

战国初期,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时期,老周家的分封制有点不行了!

这时候最急需什么呢?当然是变法啦!变法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人才了!一句话:战国什么最重要?人才!怎么感觉像在彩排冯小刚的天下无贼。

战国往事:郑之贱臣和帝王术

战国七雄变法

各国纷纷求变,如果你不变法,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韩国虽弱,也是七雄之一,韩昭王也想在国际上露露脸,不甘心当魏国一辈子小弟。韩昭王馋魏国李悝变法,任用申不害为相,主要目的就是利用他的才干在韩国也推行一场变法。

申不害也常被归为法家人物,但与李悝、商鞅等人强调“法治”不同,申不害的改革思想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归结起来就是“术治”。申不害认为,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百姓而是乱臣,这些乱臣能“蔽君之明,塞君之听,夺之政而专其令,有其民而取其国矣”,所以为政之要不在于如何去治理百姓,而首先在于有效地治理和驾驭官吏队伍,“术”就是针对臣子的一种策略和手段。

这次变法成效显著,《史记·韩世家》中记载: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这次改革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帝王之术在韩国宫廷诞生了!

  • 孰是孰非


战国往事:郑之贱臣和帝王术

君王也是高危职业

据统计,从公元前221年秦嬴政称始皇帝起,到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中,生前称帝的共422位,平均寿命在三十八岁。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看来大多数皇帝还没想明白人生,就一命呜呼了!确实高危!

高处不胜寒,申不害的“术治”恰当的迎合了君王的需求,所以后世许多帝王非常青睐《申子》一书。后来韩非在《韩非子·定法》中进步一阐述了“术治”: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总结起来“术治”两大要素:其一曰“操杀生之柄”,即要求君主掌握生杀大权,推崇“尊君卑臣”。其二曰“课群臣之能”,则是对群臣进行监督、考查甚至是防范,即“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秤轻重”。


战国往事:郑之贱臣和帝王术

政治题材剧-纸牌屋


以上是“术治”的阳面,至于“术治”的阴面,这么说吧。热播剧“纸牌屋”里的阴谋、手腕、权术大多都是被申不害们“玩剩了”的小儿科游戏而已!

法治还是人治?孰是孰非?

《韩非子·定法》中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认识申不害有值得深思和玩味的意义: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 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这段话大意是,有人问韩非子说:“申不害和商鞅,这两家的学说哪一家对治理国家更急需?”韩非回答他说:“这是不能比较的。人不吃饭,十天就会饿死;在极寒冷天气下,不穿衣服也会冻死。若问衣和食哪一种对人更急需,则是缺一不可的,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现在申不害提倡运用术而商鞅主张实行法。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责求实际功效,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这是君主应该掌握的。所谓法,就是由官府明文公布,赏罚制度深入民心,对于谨慎守法的人给予奖赏,而对于触犯法令的人进行惩罚。这是臣下应该遵循的。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臣下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闹乱子;所以术和法缺一不可,都是称王天下必须具备的东西。”

  • 后记

据史记载:诸葛亮曾为刘禅亲笔抄写了4部书籍供他学习,排在第一位的是《申子》,这部书在刘备后来留给刘禅的遗嘱中再次被提及。《三国志》在评价曹操时也说他“揽申、商之法术”。申不害和他的《申子》备受后世君王推崇!

但是以今天所见,申不害的“术治”仍然是典型的“人治”。“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正是“术”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较正确,有能力,国家就会比较兴旺;相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老百姓就会遭殃。正如申不害辅佐的韩昭侯是个“明白人”,还能够从心所欲地运用“术治”,假设换一个智力稍稍差一些的君主,对“术”的运用不能够“炉火纯青”,便有可能危及自身,伤及国家。凡事有两面性,需客观对待。

如果有上帝视角,估计会写:韩哀侯二年,灭郑,得一贱臣。帝王术溜进了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