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鄉土中國》5

先不說具有三千年歷史的盤龍城。這個地方,倒回五十年,是被某些人視之為"慳狡"之地的。

此時只講武漢三鎮。歷史上形成的時序為江北(漢陽)先於江南(武昌),而漢口在明代以前,不過是毗連漢陽的一個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謂“武漢”,乃是武昌、漢陽兩地的合稱。

清咸豐八年(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漢口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咸豐十一年(1861年)3月,因水路優勢,漢口正式開埠。獨立地位是在1899 年(光緒二十五年)才確立的,至此始有武漢"三鎮"此名。因經濟地位使漢口凌駕於其它二府。人皆以漢口為榮。“鄉下人"稱呼由此派生。“鄉下人在城裡人眼睛裡是“愚”的、“沒見世面"的、"落後"地。

“說鄉下人“愚”、“落後"、"沒見世面",卻是憑什麼呢?"。

鄉下人在馬路上聽見背後汽車連續地按喇叭,慌了手腳,東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機拉住閘車,在玻璃窗裡,探出半個頭,啐了一口:“找死啊,鄉巴佬!”。

武漢有句俗語"討飯瞧不起討米地",文化人瞧不上扛包底,官吏卑鄙於眾人。

臺階十層,上層鄙視下一層,每層都會有“鄉巴佬",經濟變遷的鄉巴佬“進城"後,繼續鄙視未變群體,且傳及子孫,出身論得以流傳,百年未曾更改。

這就是武漢立名以來的市井文化。也是左右武漢發展的思維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