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歲了,有什麼辦法可以年輕時一樣能靜下心來看書?

流光飛逝ff


我不太懂提問者的真正想法,看書跟年齡有什麼關係?想看書怎麼樣都會抽時間看的,下班後忙完家務和孩子,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你也可以坐下來看會書呀,這樣還可以培養孩子學習的氛圍呢,或者臨睡前可以看半小時書再入睡,這樣還有助於睡眠呢,就拿我來說吧,我今年51歲,從小到大最喜歡的事,就是看書了,啥書都看(哲學類等太深奧的除外),而且一定要看紙質的,家裡最多的就是書了,曾經開玩笑跟老公說,每當一本書或一套書快看完,心裡就會有失落感,就會發慌,結果老公回我一句,他心裡更慌,因為又要他花錢給我買書了[捂臉]言歸正傳,總之呢,想看書的人怎麼樣都會看的,不想看的人呢也是有各種理由的,畢竟是事在人為嘛,祝你早日從書中找到樂趣並堅持下去,加油[加油]


宅女10級


有點難啊。

我今年42歲了,原來沒結婚之前經常去圖書館 當然看的也是小說,不是專業書籍。

但有了孩子,特別是有了兩個孩子以後 基本沒時間,其實是沒心思看書了。當然,上海專家組組長張文宏主任說他喜歡看書,而且看書對一件事情有系統的瞭解。

我自己分析主要是:

1、生活重心轉移。單身狗和已婚人士還是有差距的,之前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現在是拖家帶口,開門七件事。燒早飯,送孩子讀書,單位搞材料等等,不能說充實吧,也很忙碌。一天到晚 空了的時候,就看看手機,吃吃新聞快餐。來個葛優躺,有時候二娃還要我陪他玩耍,跑跑跳跳的。心飄忽不定了,自然無法安靜看書了。

2、知識結構需求變化。之前信心滿滿,認真專研政策文件,要努力當單位的專家,但是發現也沒有那麼強烈的需求,不是科研機構或許研究院所,何必那麼深入。體制內,專業固然重要,但其他因素比例更重,比如資源人脈.。我現在認清形式,調整心態,把知識需求轉移到孩子身上,但也沒有靜下心來讀教育的書,寫到這裡,我臉都紅了。自我解剖。

3、大數據時代,習慣被動獲取信息。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確實不錯,我讀大學,考公務員,都離不開讀書學習。但也是被動接受。讀小說倒是自己的興趣,但是單位,家庭瑣事纏身,像一首歌唱的那樣:我想去桂林,有時間的時候沒有錢,有了錢的時候卻沒時間。特別是現代社會各種APP,自動記錄你的閱讀軌跡,自動推送個性化信息。所以我遠離了書籍,吃起了新聞快餐,沒有系統性的閱讀。

不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有時候想想,一個風和日麗的某天,孩子在草坪玩耍,老婆在一旁看護,我躺在椅子上曬太陽,看會書,聽聽音樂🎵,也是一種快樂呀。




老劉的3次方


有句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

一盞燈,一本書,夜幕降臨下的看書時光。我常常在看書的中途被睏意打擾,這個時候,便跑到到樓下倒一杯白開水,天氣好的情況下也會到房前轉轉,或是抽根菸,或是沿著小路慢悠悠地走一圈,回來拿上茶杯繼續去看書。

我的書基本都是以前攢下來的,反反覆覆地看。記得最近一次去新華書店,是小孩要買書。還是那陣飄逸書香,卻再也找不到買書的感覺,那種盼望了好久終於買到書的感覺。那個時候,幾個星期的零花錢,掏出錢來時激動得手發抖,拿到書用鼻子聞聞書香,新華書店的書在那時候,是奢侈品。現在買書,就像是平常的購物,付款,拎起裝書的袋子,走人。

看書,少不了一張書桌。現在人的書桌已被電腦桌代替,電腦用著方便,找書,查資料,又快捷又應有盡有。在桌上放本書,隨手可以翻翻。

靜下心來看書,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1.另一半理解。還要自己一直以來有看書的習慣,正所謂日久見人心,彼此間習以為常,見慣不怪。

2.有獨立的閱讀空間。房間要小,書要多且擺放整齊。查資料用電腦,看書還是首選紙質書。這裡都懂的,用電腦看書容易分心,特別看書時間長了,有點犯困就會聽聽歌,興致來了還看個電影,這樣一來就越走越遠了。

看書是一種生活方式,書籍就像是朋友。四十多歲了,要靜下心來看書,我只能說,事在人為,放平心態,不為看書而看書,養成習慣,讓看書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時候,心自然會靜下來。不幸的是,我離此目標還有點遠,時常靜不下心來。


我的家在浙江


為什麼要讓自己看書?要從看書的過程中獲得什麼?

我也是從去年開始慢慢的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的,決定看書是因為不想讓自己以後的日子過的那麼空虛和庸俗。

不管有沒有錢,我想多看書都會讓自己的生活充實且有意義一些,所以選擇讓自己養成看書的習慣。


選擇看什麼書也是很關鍵的。

想要養成看書的習慣,首先就要對看書有興趣,那就要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書,而不是逼迫自己去看一些枯燥的別人喜歡的書,也可以多買一些書,今天對哪本書有興趣,今天就看哪本書,隨心所欲更容易養成習慣。

不要因為沒有記著什麼內容而覺得看書沒有什麼用。

單純的為看書而看書,記不記得住無關緊要,看的多了,自己會慢慢發生變化的。

也許看書半年一年了,回過頭來,仔細的回憶自己都記住了什麼的時候,發現自己一句也想不起來,這不能說明看書沒有用,看書是對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只管看就行了。


宇麗盛感悟人生


哈哈哈,四十歲,這個年齡可能最不是讀書的時候。現學現賣恐怕是來不及了。

四十歲,正是事業乘風破浪的時候,哪會有閒心靜下來讀書,只能是邊幹也充電。和手機一樣,一邊用著一邊充電。上哪去找專門的充電時間呢?除非是破產了,痛定思痛,心才可能真安得下來。

四十歲,是跟人學的時候,而不是讀書。應注重實踐,遇到什麼問題,就去找同行的成功者那裡找答案,這比書要實際的多。成年人,找不著頭的時候,才適合安靜下來讀書。

瓶頸期。也得邊幹邊學。現在的經濟節奏太快了,你根本沒有喘息的時候。單獨拿出時間來喘氣就太奢侈了。太不靠譜了。特別是5G,人工智能這些加速度行業。

四十歲安靜讀書是個壞主意。嗯,太過想當然!這個時間段,應該是沒有完整的讀書時間,只能是忙裡偷閒。少點應酬,少睡奌覺,抽空學習了。

你破產吧,失業吧,這樣就有時間讀書了!


秋歌988


【傳媒閱讀類話題】

這也與我正在輯注的乃翁著譯《又然文存》有最直接關係;作為詩人、散文作家、翻譯家、教育家的李又然,生前出版過三本五版散文集,他的散文的特點在於每一篇裡都必有警句和箴言。對他的評價,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有名家述評,且不下成百上千例:

李又然木刻像/馮羽作

曹聚仁(1933年8月5日《濤聲》週刊第2卷第30期載《李又燃先生的文體》):“脫開中國古代散文的羈絆,純然用歐洲大陸作風來寫作,以我所知,李又燃先生可算是最成功的一個。”

蕭軍(1941年8月2日《蕭軍延安日記1940-1945》收《致毛澤東主席的信》): “‘瞭解一個戰士要在戰場上;瞭解一個作家要從作品裡。’這話是李又然說的,我覺得很對。”

艾青(1942年4月10日《文藝陣地》第6卷第4期《論抗戰以來的中國新詩》):“李又然是以信念為教訓,他的詩閃著智慧的光。他是企圖以詩啟示自己和溫暖自己的。”

李克異(1948年12月31日《哈爾濱日報·書報評介專欄》載《讀》):“我讀到一本好的散文集,這是李則藍的《國際家書》。不只是散文,還是散文詩。”

王瑤(1954年3月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新文學史稿》下冊·第4編第20章):“李又然的《國際家書》是一種抒寫感觸而帶說理性質的文字。他在《後記》中,說他‘寫的時候,從來不隨便,總是改了又改,改了又改,常常一兩萬字只留下一兩千,其餘的都削去了。’”

丁玲(1981年5月30日為《李又然散文集》長江文藝出版社第一版所作序言):“我過去,認為他的散文寫得很好,這次重讀50年代作家出版社為他出版的散文集《偉大的安慰者》,我還是感到很大的安慰。”

李又然簽名並散文集書影

文存涵蓋:《又然文存》上編(李又然著譯),《又然文存》下編(李又然研究)。李又然著譯、李又然研究,由圖書館藏與個人珍藏的基藏本或典藏版甄選輯注。

納入上編和下編兩部文存的,是以李又然反戰抗戰著譯真版原件考和李又然當時當地名家日記信札考支撐,旨在揭示文學史和教科書無盡謎底——整體建構為:

《又然文存》

上編(李又然著譯)

卷一:詩文(記人·記事·記言)

卷二:論文(讀者·作者·編者)

卷三:譯文(初譯·復譯·合譯)

附錄(李又然著譯)

索引(李又然著譯的篇目與刊印)

《又然文存》

下編(李又然研究)

卷一:著譯(論述·記述·追述)

卷二:生前(面對·背對·針對)

卷三:身後(相傳·流傳·家傳)

附錄(李又然研究)

年代(李又然生平的閱讀與寫作)

《又然文存》上編(李又然著譯),輯注者以李又然本人發表作品報刊書真版原件(含複印件和手抄本),展示其記人、記事、記言的創作和翻譯整體成就;終因人為消磨歷史塵封,現今已無可能全本集納,附錄索引(李又然著譯的篇目與刊印)。

《又然文存》下編(李又然研究),輯注者既按“早年”“滬上記憶”“坪上記錄”“冰雪紀事”“澡雪紀實”“晚年”板塊,以時代空間橫分並年代時間豎寫;又以著譯的評論、生前的評說、身後的評定鋪陳,附錄年代(李又然生平的閱讀與寫作)。

《新文學史料》李又然回憶錄書影

與此同時,《又然文存》中編(李又然傳略)、《又然文存》附編(李又然年譜)隨後,也在儘量避免遺珠之憾地收官中一一為什麼不將四部書一起出呢?

的確是總有新發現,之前剛要清樣付印,就意外地在國家圖書館,發現李又然在延安《中國青年》所載《致非世界語同志們》一文,其中就有多處警句箴言:

“火與火相遇是一起燒,風與風相遇是一起吹,水與水相遇是一起流,獻身者與獻身者相遇是一起走:雖則有不同的火,風也有不同,有不同的水,事業也有不同的。”

類似風格的文學語錄,在李又然三部五版散文集中,即《國際家書》《偉大的安慰者》《李又然散文集》中,篇篇都有,比比皆是,李又然的散文即詩,他反對白開水。

我退休已幾年,但是四十多歲的讀書時光沒忘,這主要是把工作和業餘時間全用在——既讀書又編書上。讀書可以有些功利主義,完全為消遣而讀書,不如聽書的好。

有聲讀物甚為普及,互聯網臺機和手機自媒體上,均可免費或付費收聽,怕干擾家人或他人戴耳機聽無妨。當然,為學業而讀書認真起來也罷,不必拘泥於特定的環境。


李蘭頌


讀書需要的是時間和心境,辦法解決不了靜下心來讀書的問題,正如沒有辦法能夠讓人回到年輕時代。

我們可以想辦法為靜下心來讀書創造條件,也就是為讀書提供時間和心境。就目前社會風尚、生活而言,四十多多的人肯定都很忙,感覺生活節奏快,不知道時間去哪了,但是也應該看到問題的另外一個方面,現代人絕對不會比父輩勞苦。僅在三十年前北方的日常生活,劈柴禾、儲秋菜、掏爐灰、生火做飯、換煤氣、打火牆等勞動不知要耗費多少時間,但那時的人並不把忙掛在嘴邊,還有時間靜心讀書,甚至還有人練一門樂器。

其實這種對比並不奇怪,因為那時沒有手機更沒有網絡。八小時外除非上門來找,沒有人能夠隨時把人從家裡揪出來加班、開會,也沒有任何人具備一種神通,僅動動手指頭就指示一群人填表單、報材料。

即使在不被外界打擾的情況下,那時也沒有人能夠躺上床上與天南海北的人聊天、發微博、寫評論、拍視頻互動,除了電視上幾個頻道外,並沒有海量的文字、圖片、影音信息觸手可得,因此也就沒有與自己毫不相關的噪音佔用自己的時間、影響自己的心境。

當我抱怨現代信息的背景噪音時,何嘗不是用自己的文字去佔用別人的時間、影響別人的心境呢?接上一部手機,每個人的大腦都與整個網絡咬合在了一起,象嵌入網絡的齒輪一樣,被無數顆大腦有意無意的裹挾著飛速旋轉,這時,我們的思想空間和時間都被分割成了碎片,很難靜下心來讀書。

認識到這一點後就可以反躬自省一番:我真的需要看那麼多消息、視頻、美文、廣告、搞怪、段子嗎?那些鋪天蓋地的震驚了、逆天了、突發了、某國哭了、某國尿了的文章改善自己的認識結構了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在年輕時代有過沉浸式讀書的體驗,就有必要踩下與網絡之間的離合,讓自己大腦的齒輪轉換到一本書上,就為讀書創造的時間和心境。每天睡前一兩個小時是不被外界干擾的私人空間,能不能利用好這個讀書的時間窗口,取決於自己的自制力。睡前讀書的時間資源並不算小,積累起來一年讀二十本書是沒問題的。


歐比旺羅克


你好,我們是同齡人,作為在四十不惑的這樣一個年齡,真的想靜下心來細細的去品一本書,似乎已經過了年輕時的那種純粹的讀書心態,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功利心態,我曾經也像您提出的問題一樣,很想靜下心來去細品一本書的精華,當書拿在手上確發現心情不似年輕時純淨,一種無形當中的焦慮在阻礙你前行的步伐,一年過去了,突然有一天發現你曾很想讀的那本書還是隻動了那寥寥的幾頁……

所以我開始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認真思索了自己的前半生,正如俗語說的那樣:人無完人,我思索了我的家庭,我的婚姻,我的孩子,我的事業,我的所有的人際關係,所有的這些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第二天一早便將我的書架做了細緻的歸納,情感類、育兒類、營銷類、科技類、歷史類……所有這些整理完才發現曾幾何時自己是如此的熱愛書籍,熱愛讀書……

便找出一本裝幀精美的筆記本做為我的“讀書筆記”,重新開啟了年輕時代的讀書,細緻的做了讀書計劃,而且在每次看書的時候都要拿上讀書筆記本,依然像年少時把喜歡的句子摘抄下來,唯一與年少時不同的是少了那些自己看上去很美的插畫[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就這樣一本本的讀下去,現如今電子書充斥的當下,我依然會每月都購買些精美的紙質書籍,在任何一個可以停留的時間裡靜靜的閱讀!

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四十歲才是人生正正意義的開始,當我們重新來審視我們的前半生,我們發現我們的短板,我們每塊區間的不足…

所以,朋友就讓我們如同每一位攀登珠峰的征服者那樣,我們需要暫停我們形色匆匆的腳步,讓我們得靈魂可以追隨上我們前進的腳步吧……

現在重啟我們的讀書之路吧!


蜜雪兒的抽屜


浮躁的社會環境,迷茫的心理狀態,沒有安全感的年齡……短平快的生活節奏,越來越覺得自己迷失了自己的生活方向!

其實就是一一一一你長大了!

俗話說:30而立,40不惑!就是這意思!

建議你想想:

1.到底有沒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2.對現狀滿意嗎?

3.事業和家庭有哪些計劃?比如孩子的教育問題……

4.近期目標是什麼?

5.遠期目標是什麼?

回答後記錄下來~你就會

靜下心好好的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

試試吧!


咪媽咪媽


我覺得主要有3個問題:

1, 沒有學習的動力和讀書的目標,所以遇到各類瑣事或放棄閱讀。針對這個,建議做一個目標和規劃,如一個星期讀完這本書,或一個月寫兩篇讀書報告。

2.讀書需要整段時間或比較完整的時間,如果辦不到,嘗試從簡單的開始,比如漫畫, 戲說,感興趣的有故事情節的書籍,利於碎片時間時時閱讀。

3. 隨著個人閱歷增加,很多書讀起來要不粗淺要不三觀不合,選擇會變小,相信很多讀書人都有這個感受。那麼,精細挑選對你有醍醐灌頂作用的書很重要,也會吸引你讀下去。比如我最近看的《人類簡史》,讓人回味無窮,每天都想接著讀下去或回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