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四歲,通過積極的表現想換來看電視,該不該給他看?

龐魁49918141


四歲寶寶,通過積極的表現想換來看電視,該不該給他看呢?

很多家長都會用講條件的方法來讓孩子配合自己,這個方法確實非常的奏效,但長時間用這種方法,會導致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沒有自己的主見,沒有做事情的原始動力,所以我不建議採用這樣的辦法來教育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認為,無論你在什麼時候,只要強迫或者命令孩子做事情,就會產生權力之爭。

什麼是權力之爭?就是孩子覺得我有權利看電視,但是家長覺得你必須聽我的,孩子看電視或玩手機就是家庭當中的一個很典型的權力之爭。孩子覺得自己有權利看電視,但是家長因為覺得看電視會影響孩子的視力,所以不允許看,雙方就會產生爭執。因為孩子現在只有4歲,所以說他沒辦法反抗,只能採用討好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訴求。

家庭當中出現的權力之爭孩子會產生三種結果。

1.孩子失敗,選擇躲避或者逃避妥協。

2.孩子學會這種戰爭模式,會隨著年齡的長大而愈發的叛逆。

3.隱形叛逆雖然明面上不反抗,但是內心是極度牴觸的。

至於孩子看電視,我覺得是可以看的,有節制的看,不需要講任何條件就可以看,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來選擇怎麼看,看多少集。但是我們要把看電視的危害和他說清楚。看電視會影響視力,看電視可能會上癮,上癮以後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當這些說完之後,就可以和他一起來制定規則,我們多讓孩子做選擇題,而不是判斷題,讓孩子知道自己有什麼權利,讓孩子放鬆,只有在他放鬆的時候,他才會覺得看電視不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這樣就不會產生權利爭奪。如果孩子一說看電視。,你的反應就很激烈,這樣就會讓孩子覺得這件事情很過癮。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有更多育兒知識可以關注頭條號。:


老丁遛娃


分享一下我家外孫女看電視的意外收穫:我認為四歲小孩每天定時看看動畫片很好,告訴孩子不要離太近。

我家外孫女今年十歲了,上四年級成績優秀,她兩三歲的時候每天看動畫片,而且她什麼都看包括新聞還愛看廣告[捂臉]我沒有嚴格限制她。慢慢的我發現她認識字,我們很好奇,我們也沒人教過她認字。一段時間以後發現她認識字越來越多,還自己看書,我用電腦的時候她在旁邊看邊看邊念字,我問她你怎麼認識字的?她說我是看電視的時候下邊出字幕我一邊聽說話一邊看字幕認的。

等到她三週半上幼兒園的時候自己就可以自如的看書了,兒童讀物成人讀物都看。上小學以前沒學過漢語拼音,她都是直接認識字,家裡有書有報紙有雜質他自己找著看。上學以後(一年級)老師經常讓她給全班同學讀課外書,現在也愛看書,每次買幾本書很快就看完了。

讓孩子適當的看電視能使孩子學到很多東西,我外孫女兩三歲學說話的時候都是跟著電視學的普通話[呲牙]。她現在上四年級學習很輕鬆,基本不用別人操心,年級前幾名班級數一數二。


竹節11


我家兒子也特愛看電視,只要大人說一句快去做作業,早點做完可以獎勵半小時電視,那是超級無敵的積極向上[捂臉]。這個殺手鐧我一般不用 ,只有看他實在拖拉不寫或寫的很慢時,我看不下去的時候才用用。通過親身經歷告訴您,這個方法不宜長期使用,有依賴性。




小嬡


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我是一個6歲孩子的媽媽,相互交流能讓我們學到更多的育兒知識。

四歲的小孩兒,通過積極的表現想換來看電視的機會。我覺得你們家的幼兒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至少比我家強。我家的寶寶只會通過發脾氣來吵著看電視。作為家長,我們都想控制孩子的看電視時間,害怕過多地看電視影響孩子的視力。但你家孩子的這種表現,應當適當地獎勵他看一會兒電視。

首先,我們家長要意識到,看電視時間長了確實對孩子不好。四歲的小孩兒視力還在發育之中,長時間看電視容易影響到視力發育。但電視不是洪水猛獸,只要控制好看電視的時間和距離、姿勢等,電視對孩子的健康影響是可以被控制的。並且,看一些適齡的動畫片,能讓孩子開闊視野,學到很多知識。陪孩子一起看動畫片,還能促進親子情感。

其次,家長一定要豎立起守信的榜樣。孩子通過積極的表現想換來看電視的時間,肯定是要獲得家長的承諾的。如果確實承諾他了,孩子又達到了要求,那麼就應該按照承諾的內容獎勵他看電視的時長。我們學過的曾子殺豬故事,就是要教育我們對孩子誠信教育方面一定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最後,孩子為了看電視,能夠主動地去積極表現,也反映出了他對看電視的渴望。孩子還小,並不能體會到家長限制他看電視的良苦用心。他只是喜歡看電視,渴望看電視,甚至願意為了看電視去做一些努力。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對看電視嚴防死守,會讓他無比地失望,產生許多負面的情緒。四歲的孩子甚至會對父母的愛產生懷疑,造成一些心靈的負面影響。

總之,對幼兒看電視這件事一定要辯證地看待。只要控制好看電視的時間,要求好看電視的姿勢,選擇好看電視的內容。適當地讓孩子看一會兒電視,也是完全可以的。


丫兔育兒


我家五歲多,放假在家時間長了,看電視玩IPAD都在所難免,我的經驗是不嚴格控制不能看,但也不能總看,每次十分鐘,聽過打掃衛生、幫家長刷碗,幫忙做家務等手段來換取看電視玩iPad的時間,也是孩子表現好了才能看,目前看效果不錯,刷碗、掃地、刷馬桶都很乾淨,現在天天搶我切菜的活[捂臉]


北漂的孩他娘


作為一個有兩個孩子的寶媽,我是不反對小孩每天有一定的看電視時間的,而且她還知道要表現好才可以,我覺得這也是個不錯的育兒方式。以我家為例吧!

我有兩個孩子,說說我家女兒,她從兩歲多開始看電視,看別人家跳舞,她就會學著人家怎麼跳,這也是活躍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再大點她是幼兒園了,很多生活上的東西,與人交往之類的,生活習慣,還有我家特別喜歡看一下短視頻,學人家怎麼做手工。很多東西她都是在電視或者網絡上學到的。

我不反對小孩每天有一定的電視時間的,而且小孩還知道只有自己表現好才可以看電視。還能養成小孩的一定習慣,就是說,只有自己表現好,就可以有電視看,這也是可以成為推動孩子學習能力。而且現在社會電視和網絡也是一直非常好的網絡老師。只要我們家長抓好那個度,這也是非常不錯的一種學習方式


零零197743308


做為一個四歲女孩的媽媽,我真心羨慕你家孩子能有這樣的表現,通過積極的表現想換來看電視,這是多麼懂事的表現,如果是我家女兒這樣,我當然會給她看的,一定要鼓勵這種行為。

四歲的孩子知道交換而不是一味的索取,這是一個很好的品質,一般這麼大的孩子都還只會提出要求,他們心裡根本沒有交換這個概念。以我女兒為例,她一般都主動問我可以做什麼事嗎?如果不是過分的要求我會欣然同意,如果要求有一些難度,我會問她你可以先做什麼嗎?這是我提的交換條件。在同樣的場景下,你家孩子的表現可以描述為,他想看電視,會來跟你討論可以先什麼事(這件事應該是你希望他做的事)再看電視嗎?你家孩子已經跳過了由家長給出選擇條件的步驟,將選擇的主動權轉移到了自己手上,起碼這件他想積極表現的事應該是他自己願意做的事。這是一個多麼聰明的孩子啊。所以我支持滿足孩子的要求。

但是對待一個聰明的孩子要更多的費些心思的,如果孩子覺得這件事太容易而耍些小心思,一定要扼殺在萌芽中。


牛團毛絨玩具回收


如果我的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換取他想獲得的東西,我是非常支持的。

看電視、吃甜食,這些都是孩子極度喜歡,但是家長非常警惕的事情。

我的身邊有很多家長,因為不想讓孩子看電視,或者家裡乾脆就沒電視,或者家裡沒有裝寬帶等等,從根源上掐斷孩子看電視的可能性。

當然,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不認為家長不可以採取這種方式,限制,甚至禁止孩子看電視。但是5G即將到來的時代,禁止孩子看電視一是讓家長缺少了一些教育手段(當然也讓我們少了一些孩子看電視時候的自由時光),同時對孩子的社交也會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

所以,在看電視方面,我採取的是控制時長、控制次數、孩子自選內容的方式。

如果超出了家長控制的時長或者次數,當孩子通過自己的積極表現為自己爭取看電視的權益,我是願意給孩子看電視的。

一言不合就撒潑打滾,相信這是所有父母在育兒過程中都會面臨的情況。打吧,心疼,不打吧,生氣。

當孩子通過正當的手段,為自己爭取合理的權益,我認為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我記得某個星期天的下午,兒子剛睡起來就跑到我面前:媽媽,我跟你說一個條件,如果可以的話你讓我吃棒棒糖吧。

因為那個禮拜他已經吃了棒棒糖,按照我們的約定,下一次吃棒棒糖的時間應該是下禮拜。

我興味盎然地看著他,行呀,你說出來我聽聽。“我今天只吃一點點”,他伸出自己的小手,用手指頭比劃了一點點的動作,“剩下的明天吃”。

我看著他那可愛的樣子,“行呀,今天吃一半,然後放進糖紙裡,明天再吃剩下的一半”。

兒子當即高興地跳了起來。

哭,不解決任何問題。如果有什麼需求,你需要跟媽媽說出來。這是我一直以來跟他強調的。那一天,讓我品嚐到了孩子成長的喜悅感。

同時,在看電視之前,我會先跟孩子商量好內容、時間,並且要求他做好眼部保健,例如看20分鐘遠眺20秒,站在窗臺上數100輛車等等。

適度放權,鼓勵孩子為自己爭取合理的權益,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在這一切都取得的成果的時候,難道不應該擊掌慶祝嗎?


小巷深處幽


我家剛好也有一個四歲三個月的寶寶,我們也會給他看電視,題目提到積極的表現,很好奇是什麼表現?

以我的經驗,我覺得更關鍵的是要提前跟孩子確定好看電視的規則:比如每天可以看多久?我們家是十到十五分鐘;第二確定最晚要幾點鐘前看完;第三是要提前準備篩選合適的節目,我們家看了一年多的英語原音《小豬佩奇》,對小朋友的英語聽力很有幫助。

反正都是要看,花點心思選好的節目,順便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習慣,好處多多![互粉]



靜待花開的毛豆爸


四歲的孩子通過積極的表現想換來看電視,首先我們要知道這樣的行為是屬於交換的行為模式。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模式,我們應該怎樣做?

在考慮是不是該給孩子看電視之前,其實應該先幫助孩子糾正積極表現與看電視之間的關係,它們不是劃等號的等同關係,也不是因為積極表現了所以可以看電視的因果關係。

事實上,它們之間不存在邏輯上的任何關係。養育者需要讓孩子知道,積極的表現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美好快樂的事情,而不是一個可以交換的東西。

也就是我們要對孩子的積極表現給予反饋,肯定孩子這樣做的價值。

比如:“你很認真地收拾好你的玩具,你非常愛護它們,你將它們保護得很好,媽媽很感謝你。”

“看見你吃飯吃得又香又甜的樣子,媽媽真的非常開心。”

在肯定了孩子的積極表現後,讓孩子意識到他積極表現本身所具備的價值和意義後,再和孩子討論看電視的問題。

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有關看電視的規則,比如每天看多少分鐘,(一般三四歲孩子看電視,看電子產品的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然後看什麼動畫片,什麼時候看等等這些。

要注意的是,這個規則是要邀請孩子參與其中,與孩子達成一致,制定下來的,而不是養育者個人的需求表達,比如,我(父母)規定你只能看多久,什麼時候可能看。

可是有意思的是,為什麼孩子才四歲,但在他的行為認知里居然學會了交換呢?這與養育者平日對孩子的教育有沒有關係?

探尋孩子行為邏輯的背後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因為當一個家庭出現孩子交換的行為,很大概率是由於養育者與孩子的獎懲式溝通所造成。

獎懲式溝通

獎懲式溝通,也即用獎勵或懲罰來衡量和判斷孩子的行為價值,與我們常說的“胡蘿蔔加大棒”性質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養育者習慣了用獎勵和懲罰的方式驅使孩子去做事情,孩子做對了,會得到養育者的嘉獎,比如乖乖聽話可以看電視,乖乖吃完飯可以有糖吃等等。

這是很多家庭會採取的教育方式,因為它看起來確實“有效”,孩子一般都會乖乖去做,但實質它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引導。

  • 首先,它教會了孩子也學會了用獎勵和懲罰來進行交換。

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是很強的,而父母家人是他們學習模仿的第一選擇。當我們父母不斷用獎懲方法去對待孩子的時候,孩子也就學會了用這個方法來對待我們,與我們談條件,甚至是威脅。

在熱播的《安家》一劇中,海清扮演的宮蓓蓓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看ipad,生氣將iPad拿開,結果孩子生氣大叫道:你不給我看iPad,我就不吃飯。”孩子拿“吃飯”這件事情與父母來交換“看ipad”。

這時候,爺爺和奶奶說:“沒關係,一邊吃飯一邊看ipad”,來交換儘量讓孫子多吃幾口。而宮蓓蓓最終還是強令拿開了iPad,讓兒子罰站和認錯,而不認錯就不能吃飯,這其實也是一種交換,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威脅。

在這樣的語境下,孩子很快也就“耳濡目染”學會了與家人談條件。

但是這是養育者教會他們的呀,他是跟養育者學習的呀。你表現好就有獎勵,表現不好就沒有,甚至還會被懲罰。養育者教會了孩子一切東西都可以交換。

  • 第二,養育者用獎懲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會破壞孩子的自我成長。

當我們用獎懲方式來鼓勵孩子表現得更好的時候,孩子就會為了獎勵或者說為了避免懲罰而去付出努力,而不是因為要遵循他們內心的指引去做事情。

這會直接降低孩子的自主能動性。孩子們覺得,我表現好只是因為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喜歡我表現好,又或者說,只有表現好我才能獲得我想要的東西。他做的一切可能都是為了別人,為了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開心,而至於他是不是真的喜歡這樣做,沒關係無所謂。

他們是為了迎合養育者的需求而表現好,而不是他們自己真的想表現好,不是發自內心地想讓自己變得更好,他內心的價值感是缺失的。

而,這卻是最重要的。

缺乏來自內在的能動力,孩子根本無法培養出真正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們的根本動力在於為獲得獎勵或避免懲罰,而一旦獎懲沒有了,他們很可能也沒有了持續良好行為的動力,孩子無法自主完成自我的成長。

  •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獎懲式的溝通會破壞孩子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是一個家的根本。

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樊登曾經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家庭能否成功,就看這個家是否充滿有無條件的愛。在樊登老師看來,一個家庭最重要的基石就是無條件的愛。

因為只有無條件的愛,才能給孩子帶來完全的歸屬感和價值感。而歸屬感和價值感是孩子在童年時候唯一的追尋,它們是孩子獲得安全感、信任感,是孩子能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建立起正常健康鏈接的關鍵。

可是,哪有父母不是全心全意地愛著自己孩子的?事實上,我們認為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我們對孩子的愛都是無條件的。

可是,當我們用獎懲的方式來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給孩子的就不是無條件的愛。

因為獎懲的方式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我們愛你,但是有條件——你必須按我們喜歡的方式去做,按我們的規則和價值觀去做,我們才愛你,才允你所需。

事實上,我們只是在關注我們自己所需,關注我們自己所要,並把這需要安接到了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願意。

而,毫無疑問,這絕對不是無條件的愛。

當孩子無法從父母,從他們最親密的養育者身上獲得無條件愛的時候,他就無法獲得足夠的歸屬感和價值感,而這對孩子的傷害最大。他會在他的一生當中不停地向外去尋找能帶給給這種感覺的人或事物,但卻很難與他人建立起親密健康的關係。


作為父母,作為養育者,我們其實肩負著他人的命運,孩子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能影響的對象。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會傳遞給孩子一個信息,而這些信息也正在不斷地塑造著我們的孩子。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您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