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四岁,通过积极的表现想换来看电视,该不该给他看?

庞魁49918141


四岁宝宝,通过积极的表现想换来看电视,该不该给他看呢?

很多家长都会用讲条件的方法来让孩子配合自己,这个方法确实非常的奏效,但长时间用这种方法,会导致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做事情的原始动力,所以我不建议采用这样的办法来教育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无论你在什么时候,只要强迫或者命令孩子做事情,就会产生权力之争。

什么是权力之争?就是孩子觉得我有权利看电视,但是家长觉得你必须听我的,孩子看电视或玩手机就是家庭当中的一个很典型的权力之争。孩子觉得自己有权利看电视,但是家长因为觉得看电视会影响孩子的视力,所以不允许看,双方就会产生争执。因为孩子现在只有4岁,所以说他没办法反抗,只能采用讨好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诉求。

家庭当中出现的权力之争孩子会产生三种结果。

1.孩子失败,选择躲避或者逃避妥协。

2.孩子学会这种战争模式,会随着年龄的长大而愈发的叛逆。

3.隐形叛逆虽然明面上不反抗,但是内心是极度抵触的。

至于孩子看电视,我觉得是可以看的,有节制的看,不需要讲任何条件就可以看,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来选择怎么看,看多少集。但是我们要把看电视的危害和他说清楚。看电视会影响视力,看电视可能会上瘾,上瘾以后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当这些说完之后,就可以和他一起来制定规则,我们多让孩子做选择题,而不是判断题,让孩子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让孩子放松,只有在他放松的时候,他才会觉得看电视不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这样就不会产生权利争夺。如果孩子一说看电视。,你的反应就很激烈,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这件事情很过瘾。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有更多育儿知识可以关注头条号。:


老丁遛娃


分享一下我家外孙女看电视的意外收获:我认为四岁小孩每天定时看看动画片很好,告诉孩子不要离太近。

我家外孙女今年十岁了,上四年级成绩优秀,她两三岁的时候每天看动画片,而且她什么都看包括新闻还爱看广告[捂脸]我没有严格限制她。慢慢的我发现她认识字,我们很好奇,我们也没人教过她认字。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她认识字越来越多,还自己看书,我用电脑的时候她在旁边看边看边念字,我问她你怎么认识字的?她说我是看电视的时候下边出字幕我一边听说话一边看字幕认的。

等到她三周半上幼儿园的时候自己就可以自如的看书了,儿童读物成人读物都看。上小学以前没学过汉语拼音,她都是直接认识字,家里有书有报纸有杂质他自己找着看。上学以后(一年级)老师经常让她给全班同学读课外书,现在也爱看书,每次买几本书很快就看完了。

让孩子适当的看电视能使孩子学到很多东西,我外孙女两三岁学说话的时候都是跟着电视学的普通话[呲牙]。她现在上四年级学习很轻松,基本不用别人操心,年级前几名班级数一数二。


竹节11


我家儿子也特爱看电视,只要大人说一句快去做作业,早点做完可以奖励半小时电视,那是超级无敌的积极向上[捂脸]。这个杀手锏我一般不用 ,只有看他实在拖拉不写或写的很慢时,我看不下去的时候才用用。通过亲身经历告诉您,这个方法不宜长期使用,有依赖性。




小嫒


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我是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相互交流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的育儿知识。

四岁的小孩儿,通过积极的表现想换来看电视的机会。我觉得你们家的幼儿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至少比我家强。我家的宝宝只会通过发脾气来吵着看电视。作为家长,我们都想控制孩子的看电视时间,害怕过多地看电视影响孩子的视力。但你家孩子的这种表现,应当适当地奖励他看一会儿电视。

首先,我们家长要意识到,看电视时间长了确实对孩子不好。四岁的小孩儿视力还在发育之中,长时间看电视容易影响到视力发育。但电视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控制好看电视的时间和距离、姿势等,电视对孩子的健康影响是可以被控制的。并且,看一些适龄的动画片,能让孩子开阔视野,学到很多知识。陪孩子一起看动画片,还能促进亲子情感。

其次,家长一定要竖立起守信的榜样。孩子通过积极的表现想换来看电视的时间,肯定是要获得家长的承诺的。如果确实承诺他了,孩子又达到了要求,那么就应该按照承诺的内容奖励他看电视的时长。我们学过的曾子杀猪故事,就是要教育我们对孩子诚信教育方面一定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最后,孩子为了看电视,能够主动地去积极表现,也反映出了他对看电视的渴望。孩子还小,并不能体会到家长限制他看电视的良苦用心。他只是喜欢看电视,渴望看电视,甚至愿意为了看电视去做一些努力。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对看电视严防死守,会让他无比地失望,产生许多负面的情绪。四岁的孩子甚至会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造成一些心灵的负面影响。

总之,对幼儿看电视这件事一定要辩证地看待。只要控制好看电视的时间,要求好看电视的姿势,选择好看电视的内容。适当地让孩子看一会儿电视,也是完全可以的。


丫兔育儿


我家五岁多,放假在家时间长了,看电视玩IPAD都在所难免,我的经验是不严格控制不能看,但也不能总看,每次十分钟,听过打扫卫生、帮家长刷碗,帮忙做家务等手段来换取看电视玩iPad的时间,也是孩子表现好了才能看,目前看效果不错,刷碗、扫地、刷马桶都很干净,现在天天抢我切菜的活[捂脸]


北漂的孩他娘


作为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宝妈,我是不反对小孩每天有一定的看电视时间的,而且她还知道要表现好才可以,我觉得这也是个不错的育儿方式。以我家为例吧!

我有两个孩子,说说我家女儿,她从两岁多开始看电视,看别人家跳舞,她就会学着人家怎么跳,这也是活跃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再大点她是幼儿园了,很多生活上的东西,与人交往之类的,生活习惯,还有我家特别喜欢看一下短视频,学人家怎么做手工。很多东西她都是在电视或者网络上学到的。

我不反对小孩每天有一定的电视时间的,而且小孩还知道只有自己表现好才可以看电视。还能养成小孩的一定习惯,就是说,只有自己表现好,就可以有电视看,这也是可以成为推动孩子学习能力。而且现在社会电视和网络也是一直非常好的网络老师。只要我们家长抓好那个度,这也是非常不错的一种学习方式


零零197743308


做为一个四岁女孩的妈妈,我真心羡慕你家孩子能有这样的表现,通过积极的表现想换来看电视,这是多么懂事的表现,如果是我家女儿这样,我当然会给她看的,一定要鼓励这种行为。

四岁的孩子知道交换而不是一味的索取,这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一般这么大的孩子都还只会提出要求,他们心里根本没有交换这个概念。以我女儿为例,她一般都主动问我可以做什么事吗?如果不是过分的要求我会欣然同意,如果要求有一些难度,我会问她你可以先做什么吗?这是我提的交换条件。在同样的场景下,你家孩子的表现可以描述为,他想看电视,会来跟你讨论可以先什么事(这件事应该是你希望他做的事)再看电视吗?你家孩子已经跳过了由家长给出选择条件的步骤,将选择的主动权转移到了自己手上,起码这件他想积极表现的事应该是他自己愿意做的事。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孩子啊。所以我支持满足孩子的要求。

但是对待一个聪明的孩子要更多的费些心思的,如果孩子觉得这件事太容易而耍些小心思,一定要扼杀在萌芽中。


牛团毛绒玩具回收


如果我的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换取他想获得的东西,我是非常支持的。

看电视、吃甜食,这些都是孩子极度喜欢,但是家长非常警惕的事情。

我的身边有很多家长,因为不想让孩子看电视,或者家里干脆就没电视,或者家里没有装宽带等等,从根源上掐断孩子看电视的可能性。

当然,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不认为家长不可以采取这种方式,限制,甚至禁止孩子看电视。但是5G即将到来的时代,禁止孩子看电视一是让家长缺少了一些教育手段(当然也让我们少了一些孩子看电视时候的自由时光),同时对孩子的社交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所以,在看电视方面,我采取的是控制时长、控制次数、孩子自选内容的方式。

如果超出了家长控制的时长或者次数,当孩子通过自己的积极表现为自己争取看电视的权益,我是愿意给孩子看电视的。

一言不合就撒泼打滚,相信这是所有父母在育儿过程中都会面临的情况。打吧,心疼,不打吧,生气。

当孩子通过正当的手段,为自己争取合理的权益,我认为这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我记得某个星期天的下午,儿子刚睡起来就跑到我面前:妈妈,我跟你说一个条件,如果可以的话你让我吃棒棒糖吧。

因为那个礼拜他已经吃了棒棒糖,按照我们的约定,下一次吃棒棒糖的时间应该是下礼拜。

我兴味盎然地看着他,行呀,你说出来我听听。“我今天只吃一点点”,他伸出自己的小手,用手指头比划了一点点的动作,“剩下的明天吃”。

我看着他那可爱的样子,“行呀,今天吃一半,然后放进糖纸里,明天再吃剩下的一半”。

儿子当即高兴地跳了起来。

哭,不解决任何问题。如果有什么需求,你需要跟妈妈说出来。这是我一直以来跟他强调的。那一天,让我品尝到了孩子成长的喜悦感。

同时,在看电视之前,我会先跟孩子商量好内容、时间,并且要求他做好眼部保健,例如看20分钟远眺20秒,站在窗台上数100辆车等等。

适度放权,鼓励孩子为自己争取合理的权益,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在这一切都取得的成果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击掌庆祝吗?


小巷深处幽


我家刚好也有一个四岁三个月的宝宝,我们也会给他看电视,题目提到积极的表现,很好奇是什么表现?

以我的经验,我觉得更关键的是要提前跟孩子确定好看电视的规则:比如每天可以看多久?我们家是十到十五分钟;第二确定最晚要几点钟前看完;第三是要提前准备筛选合适的节目,我们家看了一年多的英语原音《小猪佩奇》,对小朋友的英语听力很有帮助。

反正都是要看,花点心思选好的节目,顺便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习惯,好处多多![互粉]



静待花开的毛豆爸


四岁的孩子通过积极的表现想换来看电视,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样的行为是属于交换的行为模式。当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模式,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考虑是不是该给孩子看电视之前,其实应该先帮助孩子纠正积极表现与看电视之间的关系,它们不是划等号的等同关系,也不是因为积极表现了所以可以看电视的因果关系。

事实上,它们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任何关系。养育者需要让孩子知道,积极的表现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美好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一个可以交换的东西。

也就是我们要对孩子的积极表现给予反馈,肯定孩子这样做的价值。

比如:“你很认真地收拾好你的玩具,你非常爱护它们,你将它们保护得很好,妈妈很感谢你。”

“看见你吃饭吃得又香又甜的样子,妈妈真的非常开心。”

在肯定了孩子的积极表现后,让孩子意识到他积极表现本身所具备的价值和意义后,再和孩子讨论看电视的问题。

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有关看电视的规则,比如每天看多少分钟,(一般三四岁孩子看电视,看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然后看什么动画片,什么时候看等等这些。

要注意的是,这个规则是要邀请孩子参与其中,与孩子达成一致,制定下来的,而不是养育者个人的需求表达,比如,我(父母)规定你只能看多久,什么时候可能看。

可是有意思的是,为什么孩子才四岁,但在他的行为认知里居然学会了交换呢?这与养育者平日对孩子的教育有没有关系?

探寻孩子行为逻辑的背后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因为当一个家庭出现孩子交换的行为,很大概率是由于养育者与孩子的奖惩式沟通所造成。

奖惩式沟通

奖惩式沟通,也即用奖励或惩罚来衡量和判断孩子的行为价值,与我们常说的“胡萝卜加大棒”性质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养育者习惯了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驱使孩子去做事情,孩子做对了,会得到养育者的嘉奖,比如乖乖听话可以看电视,乖乖吃完饭可以有糖吃等等。

这是很多家庭会采取的教育方式,因为它看起来确实“有效”,孩子一般都会乖乖去做,但实质它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引导。

  • 首先,它教会了孩子也学会了用奖励和惩罚来进行交换。

孩子的学习模仿能力是很强的,而父母家人是他们学习模仿的第一选择。当我们父母不断用奖惩方法去对待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就学会了用这个方法来对待我们,与我们谈条件,甚至是威胁。

在热播的《安家》一剧中,海清扮演的宫蓓蓓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ipad,生气将iPad拿开,结果孩子生气大叫道:你不给我看iPad,我就不吃饭。”孩子拿“吃饭”这件事情与父母来交换“看ipad”。

这时候,爷爷和奶奶说:“没关系,一边吃饭一边看ipad”,来交换尽量让孙子多吃几口。而宫蓓蓓最终还是强令拿开了iPad,让儿子罚站和认错,而不认错就不能吃饭,这其实也是一种交换,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威胁。

在这样的语境下,孩子很快也就“耳濡目染”学会了与家人谈条件。

但是这是养育者教会他们的呀,他是跟养育者学习的呀。你表现好就有奖励,表现不好就没有,甚至还会被惩罚。养育者教会了孩子一切东西都可以交换。

  • 第二,养育者用奖惩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会破坏孩子的自我成长。

当我们用奖惩方式来鼓励孩子表现得更好的时候,孩子就会为了奖励或者说为了避免惩罚而去付出努力,而不是因为要遵循他们内心的指引去做事情。

这会直接降低孩子的自主能动性。孩子们觉得,我表现好只是因为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喜欢我表现好,又或者说,只有表现好我才能获得我想要的东西。他做的一切可能都是为了别人,为了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开心,而至于他是不是真的喜欢这样做,没关系无所谓。

他们是为了迎合养育者的需求而表现好,而不是他们自己真的想表现好,不是发自内心地想让自己变得更好,他内心的价值感是缺失的。

而,这却是最重要的。

缺乏来自内在的能动力,孩子根本无法培养出真正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们的根本动力在于为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一旦奖惩没有了,他们很可能也没有了持续良好行为的动力,孩子无法自主完成自我的成长。

  •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奖惩式的沟通会破坏孩子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是一个家的根本。

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曾经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家庭能否成功,就看这个家是否充满有无条件的爱。在樊登老师看来,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基石就是无条件的爱。

因为只有无条件的爱,才能给孩子带来完全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归属感和价值感是孩子在童年时候唯一的追寻,它们是孩子获得安全感、信任感,是孩子能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起正常健康链接的关键。

可是,哪有父母不是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孩子的?事实上,我们认为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我们对孩子的爱都是无条件的。

可是,当我们用奖惩的方式来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给孩子的就不是无条件的爱。

因为奖惩的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们爱你,但是有条件——你必须按我们喜欢的方式去做,按我们的规则和价值观去做,我们才爱你,才允你所需。

事实上,我们只是在关注我们自己所需,关注我们自己所要,并把这需要安接到了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愿意。

而,毫无疑问,这绝对不是无条件的爱。

当孩子无法从父母,从他们最亲密的养育者身上获得无条件爱的时候,他就无法获得足够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而这对孩子的伤害最大。他会在他的一生当中不停地向外去寻找能带给给这种感觉的人或事物,但却很难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健康的关系。


作为父母,作为养育者,我们其实肩负着他人的命运,孩子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能影响的对象。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而这些信息也正在不断地塑造着我们的孩子。

希望以上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