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皇帝之役:德军最后的幻梦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1918年3月23日清晨,一声巨响从巴黎的某个角落发出。每隔20分钟,这种巨响就会再次发出。巴黎人这才意识到他们正在遭遇一种前所未有的攻击。

尽管这种火炮射速缓慢,且几乎毫无精度可言,德国就是在向协约国阵营示威,随着东线战事的结束,德意志第二帝国战争机器将全力扑向西线冲来,这一次他们是将冲入巴黎!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尽管德国陆军早在1917年底已经开始从东线抽调兵力,但数10个精锐师级作战单位即便依托着欧洲首屈一指的铁路网络,从东欧的前线转移至法德边境同样需要时间,就在巴黎大炮发出的第一声怒吼的前夜,德国已在西线集结了194个师,堪堪压倒其正面拥有181个师的协约国部队。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3月21日,德国陆军在1916年7月曾遭受重创的索姆河流域率先发难,以71个师的庞大兵力猛扑该地区仅有26个师的英国远征军。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鲁登道夫的战略意图是通过在索姆河地区形成的突破,迅速攻占其后的交通枢纽亚眠,从而分隔英法,按照乐观设想,被分隔之后的英国陆军,英国人将无奈撤回本土,德国陆军则剑指巴黎。

同时德国陆军也使用了全新战术,由配备火焰喷射器,新型冲锋枪,钢板防弹背心的新锐步兵所组成的“暴风突击队”,在高强度的火力准备及徐进弹幕射击的掩护下,迅速冲入英军构建的堑壕攻势之中,通过血腥残酷的近战了瓦解对手的防御。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在德军前所未有的猛烈突袭下,英国远征军在索姆河东岸的防线在一天之内宣告瓦解,在随后的两天过程中,德国陆军又在穷追猛打之间强渡索姆河。法国人最后放弃前方全力保卫自己的首都。

面对空前恶劣的形势,英法两国在短时间内摒弃了所有的成见,共同确立了以法国陆军参谋长斐迪南福煦为核心协约国西线联合指挥部。这个迟来4年的任命,终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战局,在福煦的统一协调之下,法国陆军大举向亚眠地区驰援,英国人也停下了不断后撤的脚步。相比之下一路高歌猛进德国人却不得不面临后勤补给匮乏和鲁登道夫战略决心改变带来的难题。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当3月27日德国陆军攻占距离巴黎仅50公里的蒙迪迪埃镇时,鲁登道夫开始忘乎所以的认为自己的部队可以同时夺取亚眠和巴黎,一举打垮敌人,但最终现实证明了,此举不过是歧路亡羊的错误尝试,3月28日,德国陆军在亚眠和巴黎近郊都遭遇了敌人顽强的阻击,最终也是只是望城兴叹。

在这次攻势中,德国人取得了丰厚的战果,17万英国远征军被永远的留在了法国的土地上,另有9万余人和补给物资为德军所俘虏,但即便加上同期消灭的7万法国人,在进攻中伤亡高达24万的德国陆军在人员交换比上并没有占到特别的便宜。

在短暂的休整之后,从4月9日开始,又在战线的最北端比利时境内的利斯河流域发动了新一轮攻势,试图集中超过30个师的兵力与突破该地区的英国、比利时和葡萄牙联军的防线并顺势夺取英国远征军的主要补给地——敦刻尔克、加莱。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尽管等待回家的葡萄牙人被打的溃不成军,但是英国人为了保护自己身后的回家之路,打得十分顽强,4月29日,德国人又一次不得不卷旗而退。

5月27日,德国陆军以皇太子威廉的名义指挥的17个师为先导对巴黎展开了向心突击,尽管凭借着娴熟的战术运用,德国陆军在5月30日一度推进到马恩河畔,但随着协约国援军的到来,特别是满员的美国陆军第3步兵师陆续到达战场,德国人无法逾越雷池一步,美第3步兵师也因此获得“马恩磐石”的称号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整个6月德国陆军从东线调集来的生力军已然上伤亡殆尽,庞大的战争机器在不断轰鸣向前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动力。在皇帝之役捷报频传之中,德意志第二帝国走向了倒计时。

扬基攻势:美国远征军的到来

1917年4月6日,美国众议院以373票对50票表决通过威尔逊总统以德国海军潜艇及其美军船只为由做出的宣战决定。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尽管受到英、法各国的强烈不满,美国仍然按照自己的节奏,以每月25万到30万人的速度向欧洲缓慢增兵。

8月8日,在德国陆军被赶出马恩河突出部的两天之后,英国陆军将600辆坦克配备给隶属英联邦作战序列的加拿大陆军,大举冲入亚眠城下的德军阵地,面对气势恢宏的钢铁洪流,德国陆军的战斗意志瞬间崩溃。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鲁登道夫下令德国陆军放弃此前皇帝之役所攻占的地区,全线后撤至兴登堡防线重组防御,在他看来此次的德国陆军虽然攻击不足,但还防守有余,况且兴德堡防线在西线经过反复修筑早已固若金汤,他打算依托防线再谋求和谈的机会。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可惜此刻的德国陆军士气涣散,在皇帝之役中受损的大量充作“暴风突击队”的精锐无法补充,在这种情况下看似不可逾越的防线,最后也不过是一堵可以被轻松推翻的泥墙而已。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1919年9月26日,总兵力已跃升至220个师的协约国陆军,对兴登堡防线展开全线猛攻。德军毫无还手之力,节节败退。

内外交困:海军的崩溃与叛变

在日德兰海战中见识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强大之后,德国海军事实上便放弃昔日与其展开北海决战的狂妄念头,大批水面舰艇龟缩于军港之中,只能不断派出潜艇部队通过窜入大西洋袭击民用船只来展示自身的存在。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从纸面上看,1918年的德国海军还是拥有18艘战列舰,5艘战列巡洋舰,14艘轻型巡洋舰和。60艘驱逐舰,还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二海军强国。但是战争的严峻已经耗尽了水兵们的战斗热情。而刚刚走马上任海军司令的希佩尔准备于1918年10月底集结德国海军的所有水面舰艇,在潜艇部队的配合下强袭英国本土。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可是在10月28日至30日,德国海军主力战列舰“图林根”号和“黑尔戈兰”号先后爆发水兵哗变,虽然不久后便遭到镇压,但原定的初级计划不得不顺延。而抗议活动却愈演愈烈,从11月初到11月8号为止,几乎所有的德国大城市中都发生了武装起义。德国已经是日落黄昏,奄奄一息。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尾声:皇冠落地

胜败咫尺——皇帝之间的博弈

曾经,战争开始时。人们兴奋不已,这是一种靴子终于落下的兴奋感。整个欧洲大陆在20世纪以来长达十几年的军备竞赛中解脱,迎接这- -终于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什么是战争?这种静坐的,僵化的,一丝不动的战线也是战争?麻木看着动员条上的数字增加又减少,减少又增加,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已经流干了鲜血,倒在土地上。

到最后,人们已经无法继续承担了。他们开始暴动,开始罢工,可以供给战争使用的资源越来越少,没有办法继续支持这场战争了,快停下!

但是第- -个屈服的人,就必然是失败者。作为上位者的恐惧,那种面对战争即将失败但是无能为力的恐惧。

最终,在一次次的战斗之后,-切迎来最终的结局。人们甚至已经不知道用什么来给这场战争命名,“巴尔干战争?”还是“王储战争?”一开始的理由在最后的代价面前显得是那么可笑。

找不到名字的人们只能叫他“Great wa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