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读懂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其余海岛诸国的历史沿袭

1955年,第一次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亚非各国代表齐聚,达成了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共识,确立了和平相处和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价值观形成。

60年后,2015年的万隆会议,性质已有了极大变化。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世界繁荣”,其核心精神完成了从政治合作向经济合作的转变。

一篇文章读懂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其余海岛诸国的历史沿袭

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印尼与东南亚

讨论区域历史,我们一般都会从该区域最大的国家说起,并以该国为中心来梳理历史脉络。比如,研究北美的历史一定绕不开美国,讨论东亚史会以中国为核心,谈起欧洲定然以英、法为主。东南亚的历史也和这一区域最大的国家,即印度尼西亚密切相关。

如果熟悉世界地理,你会发现许多国家或区域的名称以“尼西亚”结尾,比如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这太平洋的三大岛域,再比如这篇文章主要的讨论对象印度尼西亚。“尼西亚”在希腊语中代表“岛屿”,印度尼西亚的意思是“印度的诸岛屿”。由此可以得知,印度尼西亚的名字是与印度大陆相对应的,意指南亚群岛,进而可以推断,它来源于欧洲列强在大航海时代的殖民活动。

(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

印尼是以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为中心,由17000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按2019年的数据,其国土面积约19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62亿,其中多数为穆斯林。

印尼幅员辽阔,但陆地部分仅与三个国家相连,分别是马来西亚、东帝汶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国家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其中东帝汶直到2002年才取得独立。

从13世纪到16世纪,今天的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南部的部分地区,由满者伯夷王国统治,16世纪开始式微。在此期间,马打兰王国以爪哇岛为据点,势力日益强大,国内的穆斯林也逐渐增多。同时,欧洲列强相继往东南亚发展,在满者伯夷王国领土上建立了许多据点,然后蚕食鲸吞。

在大航海时代初期,率先进入东南亚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到了16世纪,葡萄牙国势衰落,印尼地区逐渐成为荷兰的势力范围。

17世纪初,荷兰正式进入这一地区。当时爪哇岛西部有一个万丹王国,是个伊斯兰教国家。万丹王国占领爪哇岛后,将原本的首都雅加达改名为巴达维亚,并以此为据点管理爪哇岛。二战期间,日本占领该地,改称雅加达,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万丹王国阻止葡萄牙在当地扩张势力,并将他们驱离,但东帝汶仍是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为后来印尼与东帝汶问题埋下了祸根。

1623年,万丹王国在摩鹿加群岛与英国开战,打败英国后便统治了整个印尼地区。万丹王国还战胜了马打兰王国,成功扩张了内陆领土。然而,1684年,万丹王国沦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属国。

同一时期,英国的势力扩及马来半岛。19世纪初,在拿破仑战争中,法国吞并荷兰。英国以此为借口与法国开战,顺势将东南亚各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814年,荷兰与英国签订《伦敦条约》,约定马来半岛归英国所有,而荷兰则分到苏门答腊岛,两国各据一方。

1819年,英国殖民地总督莱佛士企图夺取新加坡,此举使得荷兰对英国的态度转趋强硬,但两国之间仍以谈判为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1824年,双方签订《英荷协议》,明确划定了两国的统治区域。

1830年,荷兰在印尼地区实施“强制栽培制度”,规定当地农民只能种植咖啡、甘蔗及香料等经济作物,原本生产谷物粮食的土地也必须遵从。此举让当地居民的生活陷入困顿,农村变得愈加贫穷。而荷兰却利用强制栽培获取了极大的利益,用以推动其国内的产业革命。

但讽刺的是,印尼后来之所以能够建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荷兰在殖民时代整合了该地区的分散势力,荷兰殖民者罪恶之余也功不可没。

一篇文章读懂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其余海岛诸国的历史沿袭

万丹王国极盛时期的疆域

印尼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通常指一群人以共同的语言为核心,并且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接受相同文化洗礼而产生的意识形态。因此,如果语言多样、文化各异,甚至像印尼人民这样分居于许多大小群岛,想要建立一个理念相同的国家,并不容易。

20世纪,荷兰对印尼殖民地推行同化政策,将人们教化成知识分子,再加上强制栽培制度,使得人们心中的不满情绪急剧攀升。反对殖民体制的势力由此迅速成长,伊斯兰教在此过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尼在日本的统治下,民族主义运动开始萌芽,以伊斯兰教为主轴的组织伊斯兰联盟成立。一战结束后,民族运动的核心人物苏加诺又发起了民族独立战争,直到1949年才成功独立建国。

但印尼是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地区,想整合出一个统一的政权绝非易事。为此,苏加诺实践了“接受指导的民主主义”,涵盖了国内的各种思想与主张,包括民族主义、宗教与共产主义,采用纳沙贡思想作为治国的基本方针。

苏加诺实际上是凭借军队的势力,通过和其他团体取得政治上的平衡,以此来统治印尼的。1965年,当这种均势被打破,他也随之失去了政权。

掌权时期的苏加诺可以说是整个东南亚甚至整个第三世界集团民族主义运动的领袖。1955年,他召集亚洲与非洲新兴国家的领导人齐聚一堂,举办了第一次亚非国家峰会,即万隆会议。

苏加诺在任内,除解决国内问题外,还吞并了西巴布亚,并且打着英国殖民主义的旗帜入侵当时正准备成立联邦的马来西亚。

一篇文章读懂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其余海岛诸国的历史沿袭

“印尼国父”苏加诺

印尼与巴布亚新几内亚

殖民时代初期,荷兰与葡萄牙登陆新几内亚岛,由于当地气候条件恶劣,两国都未曾在此投注过多精力与资源。

帝国主义时代,列强再度入侵新几内亚岛,荷兰占领西半部,德国统治了北方,南方则属于英国领土。其后,英属新几内亚由澳大利亚继承。德国在一战落败后,德属新几内亚以及太平洋上一些岛屿也成了澳大利亚委任统治的领土。二战时,日本占领了部分澳大利亚的统治区,这导致两国在当地不断交战。二战后,该地区由联合国信托管理,实际上仍处于澳大利亚的统治之下。

1975年,新几内亚终于正式宣布独立。

新几内亚国内使用的语言多达800多种,各种族的独立意识都十分强烈,彼此间冲突不断,这使巴布亚政局始终难以安定。再加上近年来矿产资源丰富的布干维尔岛的独立问题愈演愈烈,更增加了国内局势不安定的因素。2019年12月11日,布干维尔岛全民公投的结果出炉,超过九成投票者支持布干维尔岛从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出去。

巴布亚新几内亚西部在印尼称为西巴布亚。1949年,荷兰承认印尼独立,但西巴布亚仍是荷兰领土,直到1961年才独立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共和国。但印尼随即开始对这个国家展开武力侵犯。

后来,美国总统肯尼迪居中调停,巴布亚新几内亚暂由联合国接管。然而1963年,联合国又将管理权移交印尼。

1965年,印尼发生了军事政变。军方在掌握政权后,开始镇压西巴布亚的反政府民众。1969年的公民投票决定,该地归属印尼,在形式上又回到了印尼统治下。但是该地区期望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组成联邦的呼声日益高涨,直到现在,仍与印尼政府存在着尖锐的对立。

一篇文章读懂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其余海岛诸国的历史沿袭

印尼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分界线

印尼与亚齐人

荷兰入侵苏门答腊岛北部时,信奉伊斯兰教的亚齐人奋力抵抗,英国也派遣军队给予支援。其后英、荷签订协议,将苏门答腊岛的统治权转移给荷兰,荷兰开始对岛上的反对势力展开疯狂镇压。后来,作为伊斯兰国家中心的土耳其,连同美国,也开始支援亚齐,使这场战争拖了很久。直到20世纪初,亚齐势力才完全被镇压。

二战期间,日军进驻此地,亚齐人与之合作,又与荷兰人展开了斗争。

印尼独立后,将亚齐地区划入苏门答腊省,纳入印尼领土。亚齐人认为印尼此举是侵略行为,便又展开抵抗运动。随后,印尼政府将亚齐地区设为特别省,给予了相当的自治权,但亚齐人依旧不买账,还是持续抵抗,并在1976年发表独立宣言。

之后,在亚齐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印尼政府将这些资源的采掘权交给外国企业,所得利益却并未回交亚齐,亚齐人愈加不满,亚齐地区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进入21世纪后,印尼政府扩大了亚齐自治区的范围,但对立和冲突并未缓解。到2004年,东南亚地区发生地震,进而引发大海啸,亚齐地区受到严重影响,解放势力这才与印尼政府停战。亚齐人虽然承诺解除武装,签署和平协议,但问题仍未彻底解决,背后依旧暗藏危机。

一篇文章读懂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其余海岛诸国的历史沿袭

亚齐地区

印尼与东帝汶

印尼全境偏东位置处,是帝汶岛所在。该岛东半部,自16世纪以来一直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印尼宣布独立时仍由葡萄牙控制。

葡萄牙的萨拉查政权崩溃后,国内推动民主改革,并承认海外殖民地拥有自主权。东帝汶境内多股政治势力从此崛起。其中,“帝汶社会民主协会”与“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间展开内战,他们的分歧只在于应何时独立,前者主张准备数年后再宣布独立,后者主张立刻独立。

在这场内战中,印尼为防止左派势力继续壮大,介入帝汶岛内战协助右派势力。1976年,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一方遭到镇压,东帝汶也由此成为了印尼的第27省。由于得到美、日等国的认同,印尼政府更严厉地打压反对势力,据说有20万东帝汶人因此惨遭杀害。

1998年,印尼的苏哈托政权倒台,哈比比掌权。之后,他以“东帝汶是否接受特别自治权”为议题举办了一场公投,投票结果否定占多数。2002年,东帝汶终于取得独立地位。

然而,仅过了四年,帝汶岛内纷争再起。2006年,属于印尼分散领土的西部地区,一群军人因为不满该地区住民受到差别待遇而发动罢工,印尼政府随即解雇了这批军人。但其他地方的印尼军中很快形成一股同情他们的势力,以行动表达对他们的支持,导致印尼首都陷入混乱。为平息这场纷争,澳大利亚派军队进驻。

印尼与澳大利亚的举动,丝毫无助于解决根本问题,东帝汶仍处于混乱局面。

一篇文章读懂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其余海岛诸国的历史沿袭

印度尼西亚与东帝汶

印尼与伊斯兰祈祷团

印尼中部有一处被称为“南国乐园”的旅游胜地,它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巴厘岛。也正因为它广为人知,所以2002年与2005年发生在此地的恐怖袭击事件,才会带给世界如此强烈的冲击。

根据调查,袭击者与激进组织“伊斯兰祈祷团”有关。这个组织是在阿富汗兴风作浪的圣战组织的余党,他们的目标是整合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南部与菲律宾南部,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

一般人听到伊斯兰教,首先想到的会是中亚和西亚的沙漠地带,很难将它与印尼或东南亚联系在一起。但其实伊斯兰教商人在早前已越过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来到印度、东南亚、中国经商,并积极向到达的地方传教。

印尼和马来西亚受印度文化影响极深,同时受伊斯兰教影响也不浅,但巴厘岛却是个例外。此地本就是盛产谷物的粮仓,加上周遭海域有季风,海底有珊瑚礁,因此不需要也不适合发展通商港口,因此一直维持着印度教文化。同时,岛上盛行爪哇岛传统的泛灵论信仰与祖灵崇拜,这些思想与印度教思想合而为一,孕育出独特的文化。

对于伊斯兰教而言,难以融入爪哇岛自古流传的特有文化,这或许就是伊斯兰激进派将巴厘岛当作恐怖袭击目标的原因。印尼人口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同样谴责激进派的这种极端行为。

一篇文章读懂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其余海岛诸国的历史沿袭

旅游胜地巴厘岛的美丽风光

马来西亚与马六甲

“马来人”在梵语中的由来是“山脉中的土地”,自古以来,印度商人便用这个词来称呼马来半岛。而“马来西亚”的意思,则是“马来人的国家”。

苏门答腊岛在历史上存在过一个三佛齐王国,它以巨港城为中心,曾经十分繁荣。中国的僧侣义净前往印度取经时,在游记中将三佛齐王国记载为“摩罗游”,所指就是巨港这座城市。传说位于印尼的三佛齐王国后裔后来移居至马来半岛,在14世纪与15世纪之交建立了马六甲王国,仍是以海港为中心的城市国家。

马来西亚正是起源于马六甲王国。由于这里曾是香料贸易的中转站,因此十分繁荣。其全盛时期的版图几乎涵盖了整座马来半岛,并跨越马六甲海峡直至苏门答腊岛中央,是个名副其实的“海峡国家”。

16世纪初,大航海时代来临,葡萄牙人率先进入这一区域,占领了马六甲。原马六甲王国的势力范围被压缩至马来半岛南端的柔佛,重新建立了柔佛王国。随后,荷兰人也来到此地,柔佛王国对其提供了各种协助,而荷兰人也帮柔佛从葡萄牙手中夺回马六甲,两国一直维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

到18世纪,马来半岛南部出现了许多由苏丹统治的小王国。其中,有个国家发生内乱,便企图借英国之手平定纷争。此时的欧洲,拿破仑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英国趁欧陆列强无暇他顾,占领了荷兰人的殖民地,也顺势占领了马六甲。之后,英、荷协议瓜分了东南亚,并且利用小王国的内乱或小王国间的冲突,将统治版图扩大到马来半岛。

在此背景下,英国殖民地总督莱佛士允许柔佛王国在新加坡建设城寨,形成了新加坡城的雏形。接着,英国在1826年将先前已经取得的槟城、马六甲,合并新建立的新加坡,组成“海峡殖民地”。1858年,该殖民地归属印度省管辖。

之后,海峡殖民地并入马来联邦,整合成四个苏丹国家。19世纪后半叶,又与柔佛等地加上马来半岛其他区域,成立了英属马来亚联邦。

马来亚联邦的领导者阿布杜拉曼,此后又提倡联合新加坡和文莱等地,建立马来西亚联邦。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但文莱却并未加入。两年后,连新加坡也脱离联邦,成为独立国家。

一篇文章读懂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其余海岛诸国的历史沿袭

位于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之间的马六甲海峡

文莱与菲律宾

文莱位于婆罗岛东北,国民有七成是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移居过来的马来人,另外华人约占两成。

这个国家历史悠久,从公元10世纪起就广为人知。他们以婆罗岛为中心,与各地港口开展贸易,一度非常繁荣。15世纪起,他们开始信奉伊斯兰教,并与菲律宾南部另一个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苏禄王国爆发冲突,原因是争夺经济上的利益,冲突地点一般在婆罗岛北部及周边地区。

18世纪,西班牙以菲律宾为据点,英国以印度为据点,几乎同时入侵文莱王国,导致文莱内乱和文莱海域海盗猖獗。英国人布鲁克平定了这里的内乱并驱逐了海盗,随后获得了文莱到沙捞越的大片领土,建立布鲁克王国。19世纪末,文莱也成为英国的保护国,控制在英属北婆罗省公司手中。

二战期间,文莱被日本人占领。战后,英属马来亚重新成立,文莱又回到英国保护之下。

1959年,文莱获得国防、外交及治安之外的自治权。此时,北文莱正在推动独立建国运动,但却尚未在全国达成共识。另外一股势力要求与马来西亚组成联邦,结果遭到英国拒绝。由于文莱领海蕴含十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英国不愿轻易放弃对文莱的控制。直到1984年,文莱才实现了完全独立,建立文莱达鲁萨兰国,实行君主专制,一如沙特阿拉伯。

至于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王国,在16世纪拒绝接受西班牙统治。他们展开了激烈的反抗,不少国民沦为海盗,给西班牙殖民者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到19世纪末,菲律宾反抗的对象换成了美国殖民者,但是没过多久就投降了。

一篇文章读懂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其余海岛诸国的历史沿袭

被马来西亚包围的文莱

新加坡与华人

只要提到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以马来人为主的国家,就容易联想到华人。比如,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就是一位华人。

华人和华侨不同,虽然都是中国人,却是另外一个概念。华侨是拥有中国国籍但在海外工作的人。华人则是已取得所在国国民身份的中国人。

在东南亚,华人是一个饱受历史沧桑的群体。

19世纪,奴隶买卖与奴隶制度基本上已被世界废弃。但西方世界此时正在推动工业革命,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列强便以“契约移民”的形式,让中国人和印度人远渡重洋到他们的殖民地去,借以取代黑人,填补劳动力缺口。多数华人就是在这个时候移居东南亚的。

后来,由于新加坡人口稀少而又急需开发,中国人便以各种形式移居至此,已不限于“契约移民”。

马来西亚一直认为新加坡应该是属于自己的领土,但马来西亚国内大多是马来人,而新加坡则是华人占压倒性的多数,因此得以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

新加坡独立后,迅速发展成一个先进的城市国家。它拥有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实力,街道整洁美观,国民素质极高,这些都是新加坡显著的特色。然而,这些特色的背后却另有一个现实,即新加坡不允许国民批评政府,市面上少有与思想有关的书籍,在教育方面也只注重经济,非常讲求效率。

新加坡能实现经济腾飞,正得益于这种特色的“独裁统治”。至少一些新兴国家是这么认为的。于是这些国家的领导者纷纷效仿新加坡,实施强权统治,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开发独裁”的政治风格。印尼和马来西亚都是其中的一员。

一篇文章读懂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其余海岛诸国的历史沿袭

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是华人身份

毫无疑问,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正是东南亚最具代表性的大、中、小三国。印尼是幅员辽阔的岛屿国家,马来西亚是海峡国家,而新加坡则是城市国家,三个性质各异,马来人与华人交织的国家并存在同一地区,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也许,这正是东南亚的魅力之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