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魏延,自我陶醉的人,长的是啥样?

一代名将魏延,为蜀汉事业征伐一生,功勋卓著,却惨死于权臣之手,留下了蜀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那么作为职场的魏延,到底有什么失误呢?

自我陶醉的人,通常表现是妄自尊大,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期待他人的偏爱和特殊关注,漠视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与他人缺乏感情交流。

魏延就是一个自我陶醉的典型,由于情商的局限性,他有如下几点失误。

失误之一:忽视领导的感受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想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出于用兵谨慎,故弃而不用,选择了出斜谷。

果然,马谡失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蜀国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对诸葛亮而言,则承担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按说,这个时候,要是识相的,就应该给顶头上司诸葛亮以安慰,或者干脆沉默不语。

可不识时务的魏延,偏偏大发不满,这不是在诸葛亮伤口上撒盐吗?

《三国演义》之魏延,自我陶醉的人,长的是啥样?

失误之二:不顾同事的感受

魏延和杨仪各有性格缺陷,魏延“性矜高”,而杨仪“性狷狭”。

两个人互相不对付,关系“有如水火”。他们之间的矛盾,蜀汉内部尽人皆知。

这在任何一个集团内部,包括当今的企业,都无法避免。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

但是,魏延要明白,毕竟杨仪和诸葛亮走得近,私人感情深厚,自己得让一步,可是魏延偏偏一点不让,反而仗着自己的武力,把杨仪欺负得哭了。

这个事记录在《三国志·费祎传》里。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三国演义》之魏延,自我陶醉的人,长的是啥样?

失误之三:成为对手的棋子

诸葛亮六出祁山前,派费祎出使东吴,吴主孙权设宴招待他,在宴会上,孙权对魏延和杨仪有一番评论。

这段故事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评论了魏延和杨仪两个人,一个版本是只评论了魏延。这两个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点。

“魏延是小人,对蜀国没好处。如果诸葛亮不在了,蜀国必亡于此人。”

东吴和蜀国亦敌亦友,都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孙权并不希望蜀国君臣团结,也不希望诸葛亮北伐成功,只有让他们内耗,东吴才能得渔翁之利。

而费祎,为了向诸葛亮邀功,如实打了小报告。

对于孙权的看法,诸葛亮是认同的,这样魏延的悲剧就注定了。

魏延是有缺点的,他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再加上不识时务、嘴欠,更加剧了他的悲剧。

同样,在魏国也有一位自我陶醉的典型——邓艾。

邓艾出生于建安二年,比曹操那个聪明的儿子曹冲小一岁。

邓艾自幼丧父,日子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

邓艾最初是当放牛娃,但他从小有大志向,决心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国演义》之魏延,自我陶醉的人,长的是啥样?

因为口吃,虽然有才能,但是上级领导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他充当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

邓艾喜欢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遭别人讥笑也不介意。

一次,邓艾上洛阳去呈报,有机会见到司马懿,提出了几条重要的建议。司马懿很赏识他的才能,从此仕途一路顺风。

魏灭蜀之战,是结束自东汉末年以来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中国统一的重要步骤。灭蜀之役,邓艾之功不可没。

邓艾之崛起,因为他能处处作出表率,可是邓艾的结局和魏延类似,也是被以谋反之罪给杀掉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巨大胜利面前,邓艾陶醉了,他擅自循东汉将军邓禹以前作法,以天子的名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

邓艾派人在绵竹把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

魏延、邓艾之死,将才不及权术。

启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权力的地方,就有争斗。

有纷争,就少不了算计和阴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