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篡改聖旨,改變萬人命運,天下人不怪他,反而奉他為正人君子

古時候封建社會,人們尊崇著皇帝的意願,聽從皇帝的號召,甚至皇帝只需要一抬手,就可以讓千萬人喪命其中。這樣的權力,不可不謂之恐怖。

在這些皇帝身邊,除了文武百官輔佐,更是有貼身伺候的奴才,太監。這些人一般都是從小在宮中長大的,他們活躍在每一個司每一個局中,管事的大太監,領班的小太監。這其中最吃香的,就是御前太監。

太監篡改聖旨,改變萬人命運,天下人不怪他,反而奉他為正人君子

人人都知,御前紅人這一詞不僅僅是那些立下功勞的官員將軍,從小陪著皇帝長大輔佐一代代賢君的太監,才是真正的御前紅人,他們與皇帝朝夕相處,伺候皇帝飲食起居,對皇帝的喜好更是非常人可比,哪怕是後宮的秀女娘娘們,誰要是能和這御前的公公搭上了關係,那也就離受寵不遠了。

太監作為最接近權力中心最瞭解權力中心的人,古往今來,也是好壞參半,誰能抵擋住權力的誘惑呢?得寵宦官在歷史上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因為這些宦官只要有能力,甚至可以顛覆整個國家的政治局勢。

比如東漢的十常侍,明朝魏忠賢,這些名字,無一不是遺臭萬年的奸佞。蠱惑皇帝,得盛寵滔天,就是得權利滔天。皇帝對於自己身邊的奴才,大多也都是很信任的,這樣的信任,就是惡意的契機,只要給了他們一次隨性的機會,貪婪會讓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去無法無天。

太監篡改聖旨,改變萬人命運,天下人不怪他,反而奉他為正人君子

當然,太監中也不乏一些知情義良心的人,他們專心伺候皇帝,也盡力保全國民。這個太監,就是唐朝的張居翰。

張居翰此人侍奉過好幾位皇帝,在官員之中,也是能受以尊稱的。他是掖庭令張從玫的養子,蔭官入宮。唐昭宗時,張居翰官拜范陽軍監軍,但是在當時宦官勢力龐大到威脅皇帝的時候,唐昭宗開始處置一些權力過盛身兼官職的太監,而張居翰因為自己和節度使劉仁恭關係好,而逃過了這一劫。

唐末,張居翰跟隨正主晉王,任職昭義監軍,而這時的他,也因為自己善待百姓、惠利群眾而備受平民愛戴。

在後梁大軍的威逼之下,張居翰依然在潞州城中嚴密防守,使得後梁大軍多次進攻無果,朱溫本就屠戮成性,在後梁的名聲早也就一塌塗地,這樣的大軍,很快就無法支撐下去了。在李存瑁繼位晉王之後,就帶領大軍一舉擊潰了大梁,建立了後唐,他也就是歷史上的唐莊宗。

太監篡改聖旨,改變萬人命運,天下人不怪他,反而奉他為正人君子

張居翰帶兵在潞州城中的防守,之後又追捕大梁逃兵,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升任為樞密使,但張居翰不居功自傲,也不和群臣結交,明哲保身才讓他躲過了朝堂上的諸多勾當。

而當時的後蜀國,見到後唐的國力強盛,便選擇了投降。後蜀國王衍親入朝廷拜見皇帝,這讓唐莊宗許諾會厚待王衍,並且准許他們家族和舊部遷到洛陽定居。本來這已經是很好的事情了,王衍也非常高興。

可是偏偏這時,唐莊宗聽信了一個伶人的讒言,讓他開始擔心起這個沒有斬草除根的先國王。於是唐莊宗又下了道聖旨,說道“王衍一行,並以宜殺戮”,也就是說,王衍這帶著一堆部下的隊伍,是一個也不能活。

太監篡改聖旨,改變萬人命運,天下人不怪他,反而奉他為正人君子

這個聖旨被張居翰看到了,他覺得這樣的做法未免太過不留情面,對一個投降至此的家族予以厚待,是皇帝仁慈眾愛的表現,若趕盡殺絕,既讓這些無辜的人喪命,更是寒了部下群眾的心。

太監篡改聖旨,改變萬人命運,天下人不怪他,反而奉他為正人君子

於是,張居翰思索再三,決定自己篡改詔書,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被抓到,哪怕他是三朝太監也定會被處以死刑,但張居翰仁義愛民,實在不忍心如此,便在樞密使的權力之下,悄悄篡改了“行”為“家”。

這一字只差,雖免不了殺害,但卻是保全了後蜀舊部千人的性命。修改聖旨這樣的做法兇險但英勇,可張居翰為大義獻身,依然如此,萬幸的是,亂世國初內憂外患的時候沒有人會特地去複查這些人尚存與否,張居翰便又逃過一劫,沒有被皇帝處置。

太監篡改聖旨,改變萬人命運,天下人不怪他,反而奉他為正人君子

而臨時變卦的唐莊宗,不得民心,很快就死在了政變之中。張居翰知道自己已經不適合留在陰險狡詐的朝堂上了,在唐明宗繼位之後,他就辭官回到了家鄉,之後的日子過得閒暇愜意,一直活到了高齡七十一歲。

著名大文學家歐陽修就曾對此做出評價:

承業(即張承業)之論,偉然可愛,而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君子之於人也,苟有替焉,無所不取。吾於斯二人者有所取焉。

從這段話中不難看出,在歐陽修眼中,張居翰雖然只是一個太監,但卻也是一個正人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