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篡改圣旨,改变万人命运,天下人不怪他,反而奉他为正人君子

古时候封建社会,人们尊崇着皇帝的意愿,听从皇帝的号召,甚至皇帝只需要一抬手,就可以让千万人丧命其中。这样的权力,不可不谓之恐怖。

在这些皇帝身边,除了文武百官辅佐,更是有贴身伺候的奴才,太监。这些人一般都是从小在宫中长大的,他们活跃在每一个司每一个局中,管事的大太监,领班的小太监。这其中最吃香的,就是御前太监。

太监篡改圣旨,改变万人命运,天下人不怪他,反而奉他为正人君子

人人都知,御前红人这一词不仅仅是那些立下功劳的官员将军,从小陪着皇帝长大辅佐一代代贤君的太监,才是真正的御前红人,他们与皇帝朝夕相处,伺候皇帝饮食起居,对皇帝的喜好更是非常人可比,哪怕是后宫的秀女娘娘们,谁要是能和这御前的公公搭上了关系,那也就离受宠不远了。

太监作为最接近权力中心最了解权力中心的人,古往今来,也是好坏参半,谁能抵挡住权力的诱惑呢?得宠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因为这些宦官只要有能力,甚至可以颠覆整个国家的政治局势。

比如东汉的十常侍,明朝魏忠贤,这些名字,无一不是遗臭万年的奸佞。蛊惑皇帝,得盛宠滔天,就是得权利滔天。皇帝对于自己身边的奴才,大多也都是很信任的,这样的信任,就是恶意的契机,只要给了他们一次随性的机会,贪婪会让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无法无天。

太监篡改圣旨,改变万人命运,天下人不怪他,反而奉他为正人君子

当然,太监中也不乏一些知情义良心的人,他们专心伺候皇帝,也尽力保全国民。这个太监,就是唐朝的张居翰。

张居翰此人侍奉过好几位皇帝,在官员之中,也是能受以尊称的。他是掖庭令张从玫的养子,荫官入宫。唐昭宗时,张居翰官拜范阳军监军,但是在当时宦官势力庞大到威胁皇帝的时候,唐昭宗开始处置一些权力过盛身兼官职的太监,而张居翰因为自己和节度使刘仁恭关系好,而逃过了这一劫。

唐末,张居翰跟随正主晋王,任职昭义监军,而这时的他,也因为自己善待百姓、惠利群众而备受平民爱戴。

在后梁大军的威逼之下,张居翰依然在潞州城中严密防守,使得后梁大军多次进攻无果,朱温本就屠戮成性,在后梁的名声早也就一塌涂地,这样的大军,很快就无法支撑下去了。在李存瑁继位晋王之后,就带领大军一举击溃了大梁,建立了后唐,他也就是历史上的唐庄宗。

太监篡改圣旨,改变万人命运,天下人不怪他,反而奉他为正人君子

张居翰带兵在潞州城中的防守,之后又追捕大梁逃兵,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升任为枢密使,但张居翰不居功自傲,也不和群臣结交,明哲保身才让他躲过了朝堂上的诸多勾当。

而当时的后蜀国,见到后唐的国力强盛,便选择了投降。后蜀国王衍亲入朝廷拜见皇帝,这让唐庄宗许诺会厚待王衍,并且准许他们家族和旧部迁到洛阳定居。本来这已经是很好的事情了,王衍也非常高兴。

可是偏偏这时,唐庄宗听信了一个伶人的谗言,让他开始担心起这个没有斩草除根的先国王。于是唐庄宗又下了道圣旨,说道“王衍一行,并以宜杀戮”,也就是说,王衍这带着一堆部下的队伍,是一个也不能活。

太监篡改圣旨,改变万人命运,天下人不怪他,反而奉他为正人君子

这个圣旨被张居翰看到了,他觉得这样的做法未免太过不留情面,对一个投降至此的家族予以厚待,是皇帝仁慈众爱的表现,若赶尽杀绝,既让这些无辜的人丧命,更是寒了部下群众的心。

太监篡改圣旨,改变万人命运,天下人不怪他,反而奉他为正人君子

于是,张居翰思索再三,决定自己篡改诏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被抓到,哪怕他是三朝太监也定会被处以死刑,但张居翰仁义爱民,实在不忍心如此,便在枢密使的权力之下,悄悄篡改了“行”为“家”。

这一字只差,虽免不了杀害,但却是保全了后蜀旧部千人的性命。修改圣旨这样的做法凶险但英勇,可张居翰为大义献身,依然如此,万幸的是,乱世国初内忧外患的时候没有人会特地去复查这些人尚存与否,张居翰便又逃过一劫,没有被皇帝处置。

太监篡改圣旨,改变万人命运,天下人不怪他,反而奉他为正人君子

而临时变卦的唐庄宗,不得民心,很快就死在了政变之中。张居翰知道自己已经不适合留在阴险狡诈的朝堂上了,在唐明宗继位之后,他就辞官回到了家乡,之后的日子过得闲暇惬意,一直活到了高龄七十一岁。

著名大文学家欧阳修就曾对此做出评价:

承业(即张承业)之论,伟然可爱,而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君子之于人也,苟有替焉,无所不取。吾于斯二人者有所取焉。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在欧阳修眼中,张居翰虽然只是一个太监,但却也是一个正人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