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開國猛將盛庸如何評價?

小龍女5505


眾所周知,明朝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唯一一個完成以南克北的皇朝。經歷了戰爭的明軍,實力之強,堪稱當時的世界之最。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與朱元璋一般,雄才武略,後來更是擊敗建文帝,奪得大位。而當年的建文帝手下有這麼一號人物,多次擊敗北地燕軍,時人稱南軍第一,他就是盛庸。

從已有的資料來看,盛庸的出生和籍貫並沒有記載。但從建文時期的作戰記錄來看,在朱元璋在位時的洪武年間,盛庸就已經官至都指揮。在建文帝即位後,下旨削藩,燕王朱棣乘機發動了靖難之役,盛庸以參將的身份跟隨耿炳文參與了對北地燕軍的戰爭。

在戰爭中,耿炳文因為指揮不力而被換下,繼任的李景隆在對燕軍的作戰中依舊兵敗如山倒。在建文二年,兵敗後的李景隆向山東濟南逃跑。這時的李景隆如同驚弓之鳥,在聽到燕軍攻來的消息後,直接南逃。只留的盛庸和鐵鉉等人在濟南防守。

燕軍圍攻濟南,但守城的盛庸等固守城池,穩紮穩打,使得燕軍三個月毫無戰果。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時的燕軍士氣低落,在被盛庸和鐵鉉乘夜偷襲後,更是大敗之下丟兵卸甲。在解除了濟南的危機後,盛庸等還乘勝收復德州。七個月後,朝廷論功行賞,加封盛庸為歷城侯,食祿一千石。之後的盛庸更是被任命為平燕將軍,擔任南軍伐燕的總兵官。

戰事又起,建文三年時,盛庸率兵鎮守前線重城德州。燕軍在冬天攻破滄州,威逼濟寧,盛庸率軍與其決戰於東昌。在一番激烈的戰鬥過後,燕軍大敗,大將張玉戰死當場,燕王朱棣險些被活捉,只的在百名騎兵殿的護送下逃至館陶。

聲名大振的盛庸,在三月的保定戰爭中兩天戰敗燕軍,之後陷入鏖戰。可惜,天時地利不在盛庸這邊,東北風大起,處於南邊的盛庸軍隊視線嚴重受阻,最終大敗。北地失守,大軍南撤。

一年後的建文四年,在南軍大將接連戰敗戰死的情況下,盛庸獨自率軍向南,在淮水南岸排列戰艦。然而兵力不足的盛庸,在燕軍將領丘福等偷渡淮河的情況下,無法兩線作戰,淮河失守。燕軍士氣如虹,發起了靖難之役最後一戰—過長江。

攻入南京的朱棣自立為帝,盛庸在無力迴天的狀況下,率領殘餘部隊,向朱棣投降。歸降朱棣後的盛庸,被朱棣任命為山東的安撫官員。永樂元年,身為貳臣的盛庸向朱棣請求辭官。退休後的盛庸,在錦衣衛無孔不入的手段下,向朱棣揭發了盛庸犯下的一些罪行。朝中都御使陳瑛彈劾盛庸對朱棣怨恨,想要行不軌之事。盛庸在被朱棣懷疑的壓力下,自殺身亡。


歷史戰爭


盛庸是明朝靖難之役中,建文帝方面的將領。當時他的職務是都指揮,從屬於李景隆手下。至於說他是大明開國猛將,這個在史書上沒有記載,難以確定。

李景隆色厲內荏,不是燕王朱棣的對手,屢戰屢敗。六十萬大軍只剩下十幾萬,逃回濟南。燕軍跟蹤追擊,在濟南城下再次打敗李景隆,使得他南逃,隨即包圍了濟南。

當時濟南城中只有盛庸所部,他和鐵鉉合作,死守濟南,使得朱棣久攻不克。並且用詐降計用鐵板砸朱棣,可惜因為士卒失誤,鐵板只砸到朱棣的馬頭,讓朱棣倖免於難。最終,燕軍因內外交困,傷亡過大而被迫撤軍。建文帝方面取得了濟南大捷。

因為濟南大捷,盛庸被建文帝封為歷城侯,平燕將軍,代替李景隆指揮軍隊主力,來對抗朱棣。於是,盛庸北進,困擾北平。在東昌之戰中,盛庸列陣城下,誘使朱棣進攻,圍之數重。殺死了朱棣手下的大將張玉,取得了大勝。燕軍被迫北還。史書稱此役:

是役也,燕精銳喪失幾盡,庸軍聲大振,帝為享廟告捷。

但是在接下來的夾河之戰中,頭一天盛庸佔有優勢,殺了朱棣的大將譚淵,幾乎打敗了朱棣。而在第二天的戰鬥中,雙方先是不分勝負。到後期,突然颳起了大鳳,燕軍乘機順風進攻,大敗盛庸。盛庸敗走德州,從此心灰意冷。

自此以後,盛庸再也沒有打過勝仗。直到朱棣佔領南京,盛庸投降了朱棣。朱棣讓他守淮安。到了永樂元年,盛庸退休回家。

但是,朱棣此人對這些曾經對抗過他的將領是懷恨在心的。他終究要和他們算賬。在盛庸退休後,就有一個千戶叫王欽的上書揭發盛庸的罪狀,朱棣馬上就提拔他當了指揮同知。這就給大家樹立了一個榜樣,知道了朱棣心思的人馬上蜂擁而上。都御史陳瑛彈劾盛庸怨望有異圖。盛庸知道後,就自殺了。

盛庸作為一名有才能的將領,在大軍失敗,主帥逃跑的情況下,死守濟南。為建文帝穩住局勢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戰場上,他屢敗燕軍,殺死多員燕軍有名的將領,建立了赫赫武功。但最終他還是敗給了朱棣。

有人說是建文帝下的不讓傷害朱棣的旨意束縛了他的手腳,使得很多次都未能殺死朱棣,取得勝利。不過,這個問題我認為值得商榷。

如果說怕傷害朱棣,那在濟南城懸鐵板要砸死朱棣是怎麼回事?難道只是鐵鉉一個人的主意?所以說,盛庸的失敗要歸結為建文帝的旨意是牽強的。這中間必有隱情。但是在史書上是不會給出明確的答案了。

這應該是建文帝的手下有人私通燕王,用這種手段來保護燕王。否則,不會讓這種冠冕堂皇的場面話,成了每一個士卒都知道的命令。所以,建文帝的失敗是失敗在他的內部上,不是僅僅是一個朱棣起兵那麼簡單。

而盛庸則成了他們家族鬥爭的犧牲品。但是就古代的氣節來說,他的死有點不值。終究都是一死,不如戰死沙場。但是,生死關頭,誰又能苛責誰呢?

我是歷史笑春風,喜交往,愛朋友,希望能夠和大家共享歷史的樂趣。歡迎關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寶貴意見。


歷史笑春風


盛庸雖是大明開國將領,但是在朱元璋洪武年間並沒有太多的業績記載。但官不小,做到了都指揮,正二品的官職,相當於一省最高軍事指揮官。

歷史的車輪行進到建文帝時代,建文元年。朱棣謀反,劍鋒所向披靡,大明一片哀鳴顫抖。

明朝大將耿炳文、李景隆先後掛帥,抵擋叛軍,卻先後敗北。這個時候,盛庸僅以參將的身份先後跟隨耿炳文、李景隆平叛。參將是一個次於總兵和副總兵的官職,可見,這個時候的盛庸,在建文帝一朝已經不被重視了。

而就是這樣一位不被重視的參將,卻與一位白面書生鐵鉉固守濟南,朱棣久攻不下,只得改道攻打京城。此後,又在幾場遭遇戰中,盛庸率兵重創朱棣,如果不是老天幫忙,朱棣的命都有可能丟了。

一、文武相容,相得益彰,創造了固守濟南的奇蹟

1400年,當時李景隆敗於白溝河,一潰千里。朱棣大軍兵臨濟南城下,盛庸與文官鐵鉉兵合一處,鐵鉉的頑強多智、盛庸的勇猛兩者相融,全力固守,燕兵竟然打了三個月,濟南城巍然不動。三個月後,趁著朱棣大軍疲憊不堪之際,盛庸、鐵鉉乘夜出兵襲擊,燕兵大敗,解圍而去,盛庸等乘勝收復德州。此役,盛庸終於被重新認識,朱允炆加封其歷城侯,食祿一千石。緊接著被命為平燕將軍,由參將連升至總兵官。

二、審時度勢,足智多謀,運用了破解騎兵的最佳戰術

同年,燕兵經過修整,在次出擊,這次目標是滄州。盛庸率軍駐紮東昌,並組織攔擊。盛庸深知自己兵力不足,騎兵薄弱,硬於燕軍陣地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他重點將手下的軍隊全面部署了火器,並進行了陣法演練,決議以火器對付燕軍強大的騎兵部隊。

決戰之日,明軍背城列陣。這時候,燕王率軍直逼盛庸軍的左翼,盛庸軍堅守不動。又衝中軍大帳堅,盛庸裝做不敵,散開隊列,燕王率軍直入進來,這時候,盛庸指揮軍隊實施了反包圍。火器齊發,燕軍騎兵迅速潰敗。朱棣險些被俘,被大將朱能救出,但燕軍卻折損了大將張玉。最後,燕王只帶著以百名騎兵殿後套出,途中又遭到事先部署的明軍截殺,真可謂一敗塗地。

三、餘威猶在,神風天降,自此一蹶不振而降

1401年3月,燕兵進攻保定,盛庸率軍在夾河迎敵。夾河之戰異常慘烈,雙方互有攻守,互有傷亡,但總體上,朱棣攻防處於劣勢,甚至出現了再一次潰敗的前兆。然而,隔天再戰,燕軍和盛庸軍,從東北到西南兩個方向再次決戰,戰鬥從早晨打到下午,燕軍再次不支的情態之下。忽然東北風大起,飛塵漫天,處於上風口的燕兵乘風大喊,左右橫擊。處於下風口的盛庸全線潰敗,只得逃回德州,從此,再也沒有組織起有效的防禦和進攻體系。

到了1402年,隨著明軍靈璧戰敗,淮水敗退,揚州失陷、六合及浦子口潰敗,甚至海戰高資港又敗,盛庸不復當年之勇,屢敗屢戰,軍隊屢次潰散。朱棣終於攻入京師,自立為帝,盛庸率餘部投降,被安排駐守淮安。後被彈劾,為保家族平安,自殺而死。

盛庸人生的高光時刻只維持了短短兩年,從1399年到1403年,隨著朱棣的反叛到順利攻取南京,盛庸的人生也從戎馬生涯的頂峰滑落谷底,最後落得個自殺身死的下場。

總結回顧盛庸抗擊朱棣的過程,充滿了挑戰和變數,當然也體現了在當時最能打的帝王面前,盛庸的不凡之處。

但再厲害的武將,在朱棣這樣一代帝王面前,終究逃不脫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劇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