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国猛将盛庸如何评价?

小龙女5505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唯一一个完成以南克北的皇朝。经历了战争的明军,实力之强,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与朱元璋一般,雄才武略,后来更是击败建文帝,夺得大位。而当年的建文帝手下有这么一号人物,多次击败北地燕军,时人称南军第一,他就是盛庸。

从已有的资料来看,盛庸的出生和籍贯并没有记载。但从建文时期的作战记录来看,在朱元璋在位时的洪武年间,盛庸就已经官至都指挥。在建文帝即位后,下旨削藩,燕王朱棣乘机发动了靖难之役,盛庸以参将的身份跟随耿炳文参与了对北地燕军的战争。

在战争中,耿炳文因为指挥不力而被换下,继任的李景隆在对燕军的作战中依旧兵败如山倒。在建文二年,兵败后的李景隆向山东济南逃跑。这时的李景隆如同惊弓之鸟,在听到燕军攻来的消息后,直接南逃。只留的盛庸和铁铉等人在济南防守。

燕军围攻济南,但守城的盛庸等固守城池,稳扎稳打,使得燕军三个月毫无战果。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时的燕军士气低落,在被盛庸和铁铉乘夜偷袭后,更是大败之下丢兵卸甲。在解除了济南的危机后,盛庸等还乘胜收复德州。七个月后,朝廷论功行赏,加封盛庸为历城侯,食禄一千石。之后的盛庸更是被任命为平燕将军,担任南军伐燕的总兵官。

战事又起,建文三年时,盛庸率兵镇守前线重城德州。燕军在冬天攻破沧州,威逼济宁,盛庸率军与其决战于东昌。在一番激烈的战斗过后,燕军大败,大将张玉战死当场,燕王朱棣险些被活捉,只的在百名骑兵殿的护送下逃至馆陶。

声名大振的盛庸,在三月的保定战争中两天战败燕军,之后陷入鏖战。可惜,天时地利不在盛庸这边,东北风大起,处于南边的盛庸军队视线严重受阻,最终大败。北地失守,大军南撤。

一年后的建文四年,在南军大将接连战败战死的情况下,盛庸独自率军向南,在淮水南岸排列战舰。然而兵力不足的盛庸,在燕军将领丘福等偷渡淮河的情况下,无法两线作战,淮河失守。燕军士气如虹,发起了靖难之役最后一战—过长江。

攻入南京的朱棣自立为帝,盛庸在无力回天的状况下,率领残余部队,向朱棣投降。归降朱棣后的盛庸,被朱棣任命为山东的安抚官员。永乐元年,身为贰臣的盛庸向朱棣请求辞官。退休后的盛庸,在锦衣卫无孔不入的手段下,向朱棣揭发了盛庸犯下的一些罪行。朝中都御使陈瑛弹劾盛庸对朱棣怨恨,想要行不轨之事。盛庸在被朱棣怀疑的压力下,自杀身亡。


历史战争


盛庸是明朝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方面的将领。当时他的职务是都指挥,从属于李景隆手下。至于说他是大明开国猛将,这个在史书上没有记载,难以确定。

李景隆色厉内荏,不是燕王朱棣的对手,屡战屡败。六十万大军只剩下十几万,逃回济南。燕军跟踪追击,在济南城下再次打败李景隆,使得他南逃,随即包围了济南。

当时济南城中只有盛庸所部,他和铁铉合作,死守济南,使得朱棣久攻不克。并且用诈降计用铁板砸朱棣,可惜因为士卒失误,铁板只砸到朱棣的马头,让朱棣幸免于难。最终,燕军因内外交困,伤亡过大而被迫撤军。建文帝方面取得了济南大捷。

因为济南大捷,盛庸被建文帝封为历城侯,平燕将军,代替李景隆指挥军队主力,来对抗朱棣。于是,盛庸北进,困扰北平。在东昌之战中,盛庸列阵城下,诱使朱棣进攻,围之数重。杀死了朱棣手下的大将张玉,取得了大胜。燕军被迫北还。史书称此役:

是役也,燕精锐丧失几尽,庸军声大振,帝为享庙告捷。

但是在接下来的夹河之战中,头一天盛庸占有优势,杀了朱棣的大将谭渊,几乎打败了朱棣。而在第二天的战斗中,双方先是不分胜负。到后期,突然刮起了大凤,燕军乘机顺风进攻,大败盛庸。盛庸败走德州,从此心灰意冷。

自此以后,盛庸再也没有打过胜仗。直到朱棣占领南京,盛庸投降了朱棣。朱棣让他守淮安。到了永乐元年,盛庸退休回家。

但是,朱棣此人对这些曾经对抗过他的将领是怀恨在心的。他终究要和他们算账。在盛庸退休后,就有一个千户叫王钦的上书揭发盛庸的罪状,朱棣马上就提拔他当了指挥同知。这就给大家树立了一个榜样,知道了朱棣心思的人马上蜂拥而上。都御史陈瑛弹劾盛庸怨望有异图。盛庸知道后,就自杀了。

盛庸作为一名有才能的将领,在大军失败,主帅逃跑的情况下,死守济南。为建文帝稳住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战场上,他屡败燕军,杀死多员燕军有名的将领,建立了赫赫武功。但最终他还是败给了朱棣。

有人说是建文帝下的不让伤害朱棣的旨意束缚了他的手脚,使得很多次都未能杀死朱棣,取得胜利。不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值得商榷。

如果说怕伤害朱棣,那在济南城悬铁板要砸死朱棣是怎么回事?难道只是铁铉一个人的主意?所以说,盛庸的失败要归结为建文帝的旨意是牵强的。这中间必有隐情。但是在史书上是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了。

这应该是建文帝的手下有人私通燕王,用这种手段来保护燕王。否则,不会让这种冠冕堂皇的场面话,成了每一个士卒都知道的命令。所以,建文帝的失败是失败在他的内部上,不是仅仅是一个朱棣起兵那么简单。

而盛庸则成了他们家族斗争的牺牲品。但是就古代的气节来说,他的死有点不值。终究都是一死,不如战死沙场。但是,生死关头,谁又能苛责谁呢?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历史笑春风


盛庸虽是大明开国将领,但是在朱元璋洪武年间并没有太多的业绩记载。但官不小,做到了都指挥,正二品的官职,相当于一省最高军事指挥官。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建文帝时代,建文元年。朱棣谋反,剑锋所向披靡,大明一片哀鸣颤抖。

明朝大将耿炳文、李景隆先后挂帅,抵挡叛军,却先后败北。这个时候,盛庸仅以参将的身份先后跟随耿炳文、李景隆平叛。参将是一个次于总兵和副总兵的官职,可见,这个时候的盛庸,在建文帝一朝已经不被重视了。

而就是这样一位不被重视的参将,却与一位白面书生铁铉固守济南,朱棣久攻不下,只得改道攻打京城。此后,又在几场遭遇战中,盛庸率兵重创朱棣,如果不是老天帮忙,朱棣的命都有可能丢了。

一、文武相容,相得益彰,创造了固守济南的奇迹

1400年,当时李景隆败于白沟河,一溃千里。朱棣大军兵临济南城下,盛庸与文官铁铉兵合一处,铁铉的顽强多智、盛庸的勇猛两者相融,全力固守,燕兵竟然打了三个月,济南城巍然不动。三个月后,趁着朱棣大军疲惫不堪之际,盛庸、铁铉乘夜出兵袭击,燕兵大败,解围而去,盛庸等乘胜收复德州。此役,盛庸终于被重新认识,朱允炆加封其历城侯,食禄一千石。紧接着被命为平燕将军,由参将连升至总兵官。

二、审时度势,足智多谋,运用了破解骑兵的最佳战术

同年,燕兵经过修整,在次出击,这次目标是沧州。盛庸率军驻扎东昌,并组织拦击。盛庸深知自己兵力不足,骑兵薄弱,硬于燕军阵地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他重点将手下的军队全面部署了火器,并进行了阵法演练,决议以火器对付燕军强大的骑兵部队。

决战之日,明军背城列阵。这时候,燕王率军直逼盛庸军的左翼,盛庸军坚守不动。又冲中军大帐坚,盛庸装做不敌,散开队列,燕王率军直入进来,这时候,盛庸指挥军队实施了反包围。火器齐发,燕军骑兵迅速溃败。朱棣险些被俘,被大将朱能救出,但燕军却折损了大将张玉。最后,燕王只带着以百名骑兵殿后套出,途中又遭到事先部署的明军截杀,真可谓一败涂地。

三、余威犹在,神风天降,自此一蹶不振而降

1401年3月,燕兵进攻保定,盛庸率军在夹河迎敌。夹河之战异常惨烈,双方互有攻守,互有伤亡,但总体上,朱棣攻防处于劣势,甚至出现了再一次溃败的前兆。然而,隔天再战,燕军和盛庸军,从东北到西南两个方向再次决战,战斗从早晨打到下午,燕军再次不支的情态之下。忽然东北风大起,飞尘漫天,处于上风口的燕兵乘风大喊,左右横击。处于下风口的盛庸全线溃败,只得逃回德州,从此,再也没有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和进攻体系。

到了1402年,随着明军灵璧战败,淮水败退,扬州失陷、六合及浦子口溃败,甚至海战高资港又败,盛庸不复当年之勇,屡败屡战,军队屡次溃散。朱棣终于攻入京师,自立为帝,盛庸率余部投降,被安排驻守淮安。后被弹劾,为保家族平安,自杀而死。

盛庸人生的高光时刻只维持了短短两年,从1399年到1403年,随着朱棣的反叛到顺利攻取南京,盛庸的人生也从戎马生涯的顶峰滑落谷底,最后落得个自杀身死的下场。

总结回顾盛庸抗击朱棣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变数,当然也体现了在当时最能打的帝王面前,盛庸的不凡之处。

但再厉害的武将,在朱棣这样一代帝王面前,终究逃不脱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剧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