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當婚姻無路可走……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美國小說家,是“焦慮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的偉大作家”。《革命之路》是理查德·耶茨的處女作,也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出版於1961年。當年即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2005年又被《時代》週刊評為百大英語小說經典之一。


《革命之路》:當婚姻無路可走……

理查德.耶茨


《革命之路》:當婚姻無路可走……




被遺忘的最優秀的美國作家,二十世紀最具洞察力的作家。--《泰晤士報》

耶茨是一位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他自然地繼承了海明威樸實無華的風格以及卡佛的極簡約主義。然而,耶茨給我們的不只是這些,他的作品有一種透明感。這種透明源於菲茨傑拉德,他偉大的文學英雄。--《衛報》




很多人認為,執著於“去巴黎”的愛波和弗蘭克,是《泰坦尼克號》中蘿絲和傑克愛情的另一種可能。甚至有人說,假如泰坦尼克號不沉,這就是傑克和蘿絲的真實結局。


我認為,本書圍繞“去巴黎”這一革命之路,向我們展示了在美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批典型的中產階級所面臨的、新的人生困境。


整部書圍繞一對因不滿現狀而焦慮的中產夫婦傑克和蘿絲展開。他們雙雙陷入與現實生活的糾結和抗爭中。而“去巴黎”的家庭計劃,象徵著人生中新的革命,他們認為這一改變,能夠救贖這“乏味而平庸”的當下。


小說最終的結局很悲慘。耶茨用冷靜剋制的筆調,表達了他的悲觀傾向:這對自認還可以和生活再搏一把的中產階級夫婦,用婚姻和生命為代價,證明了他們所憧憬和嚮往的 “美好未來”,只是看似浪漫華麗的虛幻之影,而已。




毫無疑問,她是“第一流女人”


20世紀50年代,中產階級夫婦弗蘭克和愛波,住在郊外社區的革命路上。

回憶他們第一次見面,弗蘭克是一個對未來事業和生活充滿無限的憧憬與想象的男孩,愛波是一個對藝術和精神生活有著強烈訴求的女孩。

於是,他們結婚了。


每天,碼頭的傍晚時分,風裡都帶著鹽的味道,夜晚河道傳來汽笛聲,給人一種起帆遠航的遐想。

在那些啤酒相伴的徹夜長談中,他從來都出類拔萃。整個世界,生活本身,都能成為他選擇的領域。

他穿過滿屋子陌生人,走到這個秀髮光亮、雙腿修長的女孩身邊。毫無疑問,她是“第一流女人。”

她的手指從他的臉龐劃過,從眉毛到下巴。她輕聲呢喃:“弗蘭克,你是我見過最有意思的人。”


《革命之路》:當婚姻無路可走……


他們相遇,彼此深愛,以為這一切,就是永恆。

想想看,每一個婚姻,不都是這樣開始麼?




這一瞬間他感覺自己已經步入中年


婚後,弗蘭克進入父親曾經呆過的公司,做著自己並不喜歡工作,成為一名無聊的上班族。

愛波隨丈夫搬到郊區,成了一名不入流的社區演員。

他們養育了一對兒女,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

一次失敗的社區演出成為導火索,他們意識到已經厭倦了這種無聊而平庸的生活,煩躁與焦慮使他們頻頻爭吵。


她是不是也認為,我們是現代社會里最沒有活力、最惶恐不安的一代?

你來到這裡之後,就把自己當成包法利夫人。我不是那個愚蠢遲鈍的郊區丈夫,而你從我們搬到這裡的第一天,就把這個角色分派給我……

爭吵使兩個人都失控了。他們的胳膊和腿都在顫抖,臉也完全扭曲變形了,表達的只有憤怒和仇恨。

他覺得自己無助地往下沉,沉進坐墊、報紙和孩子們的身軀當中,像一個正淹沒在流沙裡的男人。


他坐在那裡就像經受著一場非常緩慢的、毫無痛苦的死亡,就在這一瞬間,他感覺自己已經步入中年。


《革命之路》:當婚姻無路可走……


愛波和弗蘭克,是我們每一個人。

年輕時的我們,曾經對未來充滿夢想,對生活擁有極大熱情。

步入中年後,想象中應該得到的光芒萬丈與現實無聊平庸的當下,使我們內心產生極大落差。

某個時刻,我們開始懷疑,並變得焦躁不安,想要極力擺脫這一切。



計劃一次出軌


婚姻,真的躲不過七年之癢麼?

帶著對現狀的厭倦與困惑,弗蘭克開始了自以為是的救贖。

他策劃了一次出軌,與同事。


弗蘭克不是第一次有這樣的衝動了,唯一不同的是,這一次就在他產生衝動的同時,他腦子裡想的是:幹嘛不呢?

和莫莉臨別一刻,弗蘭克的真心話只有一句:他從來沒那麼感謝過一個人。

走在街道,他覺得自己是個徹頭徹尾的男人。


《革命之路》:當婚姻無路可走……


弗蘭克選擇出軌,是一種逃避,更是倆人婚姻危機的巨大隱患。

現實中,很多出軌都是這樣。看似莫名其妙,實為必然。

在本書中,我認為和弗蘭克的性格有關。

我們看到在耶茨筆下,婚後的弗蘭克一直用一種毫無底氣的自嘲和嘲諷他人,來拒絕看清那個真實的自我------終其一生,也許,他只是一個平庸無奇的凡夫俗子。

生於美國經濟繁榮穩定的五六十年代,作為一名典型的中產“小知識分子”,弗蘭克又有著耽於幻想、卻拙於務實的性格特徵。

這性格,使他在遇到困境時,很容易選擇一條最容易重新證明自己的路------出軌,來逃避真實困境,麻痺自己。

於是,和女同事短暫的溫存,讓弗蘭克重新體會到不同。

那些久違的激情讓他莫名的興奮,讓他重新找回自我,找到被仰慕、被肯定的感覺。

終於,他過上了想象中的中年生活,哪怕只是一瞬間。




我們跟他一樣瘋狂


愛波的救贖之道,則是計劃一場出逃:拋棄當下的一切,離開革命路,遷往巴黎,追尋年輕時的激情與夢想。

在愛波的不斷督促下,弗蘭克也開始對未來充滿幻想。

兩人在對巴黎的無限想象中,重新體會到久違的甜蜜。


她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這持續的傷感情緒,以及她對他的愛戀。

他生命中經歷過多次的挫敗和低頭認輸,只有這一次看上去最像一場勝利。

他覺得自己的胸膛如此寬厚有力,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他做不到?還有什麼旅程會讓他退縮?還有什麼美好的生活他不敢向她許諾?

他已經打定了主意。


《革命之路》:當婚姻無路可走……


任何中年人,在某個時刻,彷彿都會有種“換個人、換個生活,重新開始”的衝動。

愛波選擇“去巴黎”,踏上“革命之路”,看似是人生另一次勇敢的重啟,其實也是逃避。

僅憑感性與勇猛,根本不能支撐這個四口之家的未來。

她想象中的生活重啟,也只是另一種烏托邦式的逃離,而已。

從這點看,他倆真是同一類人。

而兩人之間重燃的甜蜜與熱情,也只是建立他們對“去巴黎”這個虛幻未來的熱情上。

一段重塑在流沙上的婚姻,還能持續多久呢?




如果你那麼恨我,你為什麼要給我生孩子?


峰迴路轉,弗蘭克得到難得的晉升機會,愛波也再次懷孕。

弗蘭克放棄了對愛波的承諾,並設法說服愛波留下。

愛波在極度的失望與混亂中,和自己並不欣賞的鄰居發生關係。

弗蘭克又開始和女同事的曖昧,一切變得更糟了。


我還是認為,這個世界有很多優秀矜貴的人,他們都是超凡脫俗的人。等我有一天找到他們,我會發現我也是他們中的一員。我也屬於這個群體,我生來就應該是他們當中的一員,之前我經歷的一切,都是錯誤的。

“謝普,你不要這麼想。坦白說,問題在於,我其實並不知道你是誰。”

他像盲人一樣伸出手,手指從愛波鬢角滑落到她的臉頰,“不會有什麼幫助,因為你懂嗎,我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革命之路》:當婚姻無路可走……


機遇來臨時,我們便看到了真實的弗蘭克------一個最平凡普通的男人,職位不夠高、薪水不夠多、負擔又過重才是他最大的壓力。

而那些被耽誤的自我價值和曾經的理想,只是他一直無法改變現狀的牢騷和藉口,而已。

弗蘭克也開始明白這一點。

一直以來,愛波將自認為的那個優秀矜貴、超凡脫俗的自我,投射在弗蘭克身上。

她愛的是一個想象中的弗蘭克。

這個超凡脫俗的、全世界最有意思的男人愛她。

於是,她存在,她有價值,她也是好的。

這是多年來,支撐愛波忍受瑣碎婚姻和現實的根基,更是愛波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唯一理由。

意外懷孕、迷茫而混亂的出軌都不是問題。

意識到愛已消失,意識到自己也只是一個平凡的傻瓜,意識到那些優秀矜貴、超凡脫俗都是自己頭腦裡的想象,一切都是虛幻,才是愛波最後的絕望。

然而一切都已發生,一切都已結束。




愛波已經走了


愛波在家裡自己實施流產,終因失血過多離世……

到了這個地步還能怨誰呢?

她現在平和、冷靜,她清楚地意識到一件很久以來她就知道的事實:如果一個人想要做一件真正忠於自己內心的事情,往往只能一個人獨自去做。

親愛的弗蘭克,不管發生了什麼,請你不要責怪自己。


《革命之路》:當婚姻無路可走……


愛波的流產和死亡,是她自己的選擇,也是人生的最終意義---一切終將歸於虛無。

無論如何,我還是蠻欣賞愛波這樣的人。

她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種狀態。

比起其他人,她更加敏銳,對自我感受更有意識,更願花力氣去探求自我,追尋激情。

這很勇敢,值得敬佩。

正如心理學家卡倫.霍尼所說,意識到內心衝突這件事,是一種寶貴的才能。

虛假的冷靜源於內心的愚鈍,決不值得羨慕。




事實上,我們都在劫難逃……


我很喜歡耶茨對其他角色的描寫,鄰居謝普大段的內心獨白,那些平凡人的小糾結、小幻想,真實而動人。

還有房東吉文斯太太的兒子,一個前數學教授,是唯一理解弗蘭克和愛波的計劃的人。

知道他們是想逃脫現實的虛無,可惜,他是個瘋子。

還有最後那一幕,不願聽吉文斯太太嘮叨,而關掉助聽器的吉文斯先生。

通過這些描寫,我們知道,其實每一個人,多少都會對現實有所不滿,都有過逃離現實、重啟人生的念頭。

我們當下,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非常相似。

一批底層需求解決後的中產階層,開始關注自我實現和更加個人化的夢想。

他們對當下生活,有了一種重新審視,想要體驗更多的生命激情。

在實現自我的道路上,衣食溫飽彷彿又變成了他們追求烏托邦的另一種障礙。

現實中,類似的做法比比皆是。

經常看到新聞,一對婚姻美滿的中產夫妻,突然雙雙辭職,把北上廣房子賣了,帶著孩子去大理開客棧,去環遊世界。

其實,在中國這樣的大環境,他們需要面對的問題,比耶茨所寫下的這些,也更多、更為艱難。

推薦大家先看書,再看電影。

耶茨的描寫精細絕妙,字句間緩慢遞進的破碎感,直至最後的劇烈爆發,讓人幾乎窒息。

每個人物都刻畫的如此飽滿,很感嘆他將那些舉步維艱的中年困境,寫的真實、刻骨。

弗蘭克和愛波間的抗拒與爭辯,也刻畫的相當透徹和犀利。

漫長苦悶的人生裡,也許,他們只擁有過這片刻的真實,但足夠令人敬佩。

很想和耶茨討論到底什麼是生命的激情,卻看到他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我的作品有什麼主題的話,我想只有簡單的一句:人都是孤獨的,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

讀到艾略特和他的四月,也許耶茨想要的激情,就是這樣吧:

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荒地上

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慾望

混合在一起,又讓春雨

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


《革命之路》:當婚姻無路可走……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