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当婚姻无路可走……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美国小说家,是“焦虑时代(the Age of Anxiety)的伟大作家”。《革命之路》是理查德·耶茨的处女作,也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出版于1961年。当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2005年又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经典之一。


《革命之路》:当婚姻无路可走……

理查德.耶茨


《革命之路》:当婚姻无路可走……




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二十世纪最具洞察力的作家。--《泰晤士报》

耶茨是一位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自然地继承了海明威朴实无华的风格以及卡佛的极简约主义。然而,耶茨给我们的不只是这些,他的作品有一种透明感。这种透明源于菲茨杰拉德,他伟大的文学英雄。--《卫报》




很多人认为,执着于“去巴黎”的爱波和弗兰克,是《泰坦尼克号》中萝丝和杰克爱情的另一种可能。甚至有人说,假如泰坦尼克号不沉,这就是杰克和萝丝的真实结局。


我认为,本书围绕“去巴黎”这一革命之路,向我们展示了在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典型的中产阶级所面临的、新的人生困境。


整部书围绕一对因不满现状而焦虑的中产夫妇杰克和萝丝展开。他们双双陷入与现实生活的纠结和抗争中。而“去巴黎”的家庭计划,象征着人生中新的革命,他们认为这一改变,能够救赎这“乏味而平庸”的当下。


小说最终的结局很悲惨。耶茨用冷静克制的笔调,表达了他的悲观倾向:这对自认还可以和生活再搏一把的中产阶级夫妇,用婚姻和生命为代价,证明了他们所憧憬和向往的 “美好未来”,只是看似浪漫华丽的虚幻之影,而已。




毫无疑问,她是“第一流女人”


20世纪50年代,中产阶级夫妇弗兰克和爱波,住在郊外社区的革命路上。

回忆他们第一次见面,弗兰克是一个对未来事业和生活充满无限的憧憬与想象的男孩,爱波是一个对艺术和精神生活有着强烈诉求的女孩。

于是,他们结婚了。


每天,码头的傍晚时分,风里都带着盐的味道,夜晚河道传来汽笛声,给人一种起帆远航的遐想。

在那些啤酒相伴的彻夜长谈中,他从来都出类拔萃。整个世界,生活本身,都能成为他选择的领域。

他穿过满屋子陌生人,走到这个秀发光亮、双腿修长的女孩身边。毫无疑问,她是“第一流女人。”

她的手指从他的脸庞划过,从眉毛到下巴。她轻声呢喃:“弗兰克,你是我见过最有意思的人。”


《革命之路》:当婚姻无路可走……


他们相遇,彼此深爱,以为这一切,就是永恒。

想想看,每一个婚姻,不都是这样开始么?




这一瞬间他感觉自己已经步入中年


婚后,弗兰克进入父亲曾经呆过的公司,做着自己并不喜欢工作,成为一名无聊的上班族。

爱波随丈夫搬到郊区,成了一名不入流的社区演员。

他们养育了一对儿女,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一次失败的社区演出成为导火索,他们意识到已经厌倦了这种无聊而平庸的生活,烦躁与焦虑使他们频频争吵。


她是不是也认为,我们是现代社会里最没有活力、最惶恐不安的一代?

你来到这里之后,就把自己当成包法利夫人。我不是那个愚蠢迟钝的郊区丈夫,而你从我们搬到这里的第一天,就把这个角色分派给我……

争吵使两个人都失控了。他们的胳膊和腿都在颤抖,脸也完全扭曲变形了,表达的只有愤怒和仇恨。

他觉得自己无助地往下沉,沉进坐垫、报纸和孩子们的身躯当中,像一个正淹没在流沙里的男人。


他坐在那里就像经受着一场非常缓慢的、毫无痛苦的死亡,就在这一瞬间,他感觉自己已经步入中年。


《革命之路》:当婚姻无路可走……


爱波和弗兰克,是我们每一个人。

年轻时的我们,曾经对未来充满梦想,对生活拥有极大热情。

步入中年后,想象中应该得到的光芒万丈与现实无聊平庸的当下,使我们内心产生极大落差。

某个时刻,我们开始怀疑,并变得焦躁不安,想要极力摆脱这一切。



计划一次出轨


婚姻,真的躲不过七年之痒么?

带着对现状的厌倦与困惑,弗兰克开始了自以为是的救赎。

他策划了一次出轨,与同事。


弗兰克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冲动了,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就在他产生冲动的同时,他脑子里想的是:干嘛不呢?

和莫莉临别一刻,弗兰克的真心话只有一句:他从来没那么感谢过一个人。

走在街道,他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男人。


《革命之路》:当婚姻无路可走……


弗兰克选择出轨,是一种逃避,更是俩人婚姻危机的巨大隐患。

现实中,很多出轨都是这样。看似莫名其妙,实为必然。

在本书中,我认为和弗兰克的性格有关。

我们看到在耶茨笔下,婚后的弗兰克一直用一种毫无底气的自嘲和嘲讽他人,来拒绝看清那个真实的自我------终其一生,也许,他只是一个平庸无奇的凡夫俗子。

生于美国经济繁荣稳定的五六十年代,作为一名典型的中产“小知识分子”,弗兰克又有着耽于幻想、却拙于务实的性格特征。

这性格,使他在遇到困境时,很容易选择一条最容易重新证明自己的路------出轨,来逃避真实困境,麻痹自己。

于是,和女同事短暂的温存,让弗兰克重新体会到不同。

那些久违的激情让他莫名的兴奋,让他重新找回自我,找到被仰慕、被肯定的感觉。

终于,他过上了想象中的中年生活,哪怕只是一瞬间。




我们跟他一样疯狂


爱波的救赎之道,则是计划一场出逃:抛弃当下的一切,离开革命路,迁往巴黎,追寻年轻时的激情与梦想。

在爱波的不断督促下,弗兰克也开始对未来充满幻想。

两人在对巴黎的无限想象中,重新体会到久违的甜蜜。


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这持续的伤感情绪,以及她对他的爱恋。

他生命中经历过多次的挫败和低头认输,只有这一次看上去最像一场胜利。

他觉得自己的胸膛如此宽厚有力,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他做不到?还有什么旅程会让他退缩?还有什么美好的生活他不敢向她许诺?

他已经打定了主意。


《革命之路》:当婚姻无路可走……


任何中年人,在某个时刻,仿佛都会有种“换个人、换个生活,重新开始”的冲动。

爱波选择“去巴黎”,踏上“革命之路”,看似是人生另一次勇敢的重启,其实也是逃避。

仅凭感性与勇猛,根本不能支撑这个四口之家的未来。

她想象中的生活重启,也只是另一种乌托邦式的逃离,而已。

从这点看,他俩真是同一类人。

而两人之间重燃的甜蜜与热情,也只是建立他们对“去巴黎”这个虚幻未来的热情上。

一段重塑在流沙上的婚姻,还能持续多久呢?




如果你那么恨我,你为什么要给我生孩子?


峰回路转,弗兰克得到难得的晋升机会,爱波也再次怀孕。

弗兰克放弃了对爱波的承诺,并设法说服爱波留下。

爱波在极度的失望与混乱中,和自己并不欣赏的邻居发生关系。

弗兰克又开始和女同事的暧昧,一切变得更糟了。


我还是认为,这个世界有很多优秀矜贵的人,他们都是超凡脱俗的人。等我有一天找到他们,我会发现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也属于这个群体,我生来就应该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之前我经历的一切,都是错误的。

“谢普,你不要这么想。坦白说,问题在于,我其实并不知道你是谁。”

他像盲人一样伸出手,手指从爱波鬓角滑落到她的脸颊,“不会有什么帮助,因为你懂吗,我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革命之路》:当婚姻无路可走……


机遇来临时,我们便看到了真实的弗兰克------一个最平凡普通的男人,职位不够高、薪水不够多、负担又过重才是他最大的压力。

而那些被耽误的自我价值和曾经的理想,只是他一直无法改变现状的牢骚和借口,而已。

弗兰克也开始明白这一点。

一直以来,爱波将自认为的那个优秀矜贵、超凡脱俗的自我,投射在弗兰克身上。

她爱的是一个想象中的弗兰克。

这个超凡脱俗的、全世界最有意思的男人爱她。

于是,她存在,她有价值,她也是好的。

这是多年来,支撑爱波忍受琐碎婚姻和现实的根基,更是爱波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唯一理由。

意外怀孕、迷茫而混乱的出轨都不是问题。

意识到爱已消失,意识到自己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傻瓜,意识到那些优秀矜贵、超凡脱俗都是自己头脑里的想象,一切都是虚幻,才是爱波最后的绝望。

然而一切都已发生,一切都已结束。




爱波已经走了


爱波在家里自己实施流产,终因失血过多离世……

到了这个地步还能怨谁呢?

她现在平和、冷静,她清楚地意识到一件很久以来她就知道的事实:如果一个人想要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内心的事情,往往只能一个人独自去做。

亲爱的弗兰克,不管发生了什么,请你不要责怪自己。


《革命之路》:当婚姻无路可走……


爱波的流产和死亡,是她自己的选择,也是人生的最终意义---一切终将归于虚无。

无论如何,我还是蛮欣赏爱波这样的人。

她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状态。

比起其他人,她更加敏锐,对自我感受更有意识,更愿花力气去探求自我,追寻激情。

这很勇敢,值得敬佩。

正如心理学家卡伦.霍尼所说,意识到内心冲突这件事,是一种宝贵的才能。

虚假的冷静源于内心的愚钝,决不值得羡慕。




事实上,我们都在劫难逃……


我很喜欢耶茨对其他角色的描写,邻居谢普大段的内心独白,那些平凡人的小纠结、小幻想,真实而动人。

还有房东吉文斯太太的儿子,一个前数学教授,是唯一理解弗兰克和爱波的计划的人。

知道他们是想逃脱现实的虚无,可惜,他是个疯子。

还有最后那一幕,不愿听吉文斯太太唠叨,而关掉助听器的吉文斯先生。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知道,其实每一个人,多少都会对现实有所不满,都有过逃离现实、重启人生的念头。

我们当下,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非常相似。

一批底层需求解决后的中产阶层,开始关注自我实现和更加个人化的梦想。

他们对当下生活,有了一种重新审视,想要体验更多的生命激情。

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衣食温饱仿佛又变成了他们追求乌托邦的另一种障碍。

现实中,类似的做法比比皆是。

经常看到新闻,一对婚姻美满的中产夫妻,突然双双辞职,把北上广房子卖了,带着孩子去大理开客栈,去环游世界。

其实,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比耶茨所写下的这些,也更多、更为艰难。

推荐大家先看书,再看电影。

耶茨的描写精细绝妙,字句间缓慢递进的破碎感,直至最后的剧烈爆发,让人几乎窒息。

每个人物都刻画的如此饱满,很感叹他将那些举步维艰的中年困境,写的真实、刻骨。

弗兰克和爱波间的抗拒与争辩,也刻画的相当透彻和犀利。

漫长苦闷的人生里,也许,他们只拥有过这片刻的真实,但足够令人敬佩。

很想和耶茨讨论到底什么是生命的激情,却看到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的一句:人都是孤独的,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读到艾略特和他的四月,也许耶茨想要的激情,就是这样吧: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混合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革命之路》:当婚姻无路可走……


图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