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种孤独》:逃不开的孤独,美国焦虑时代下的纽约人

《十一种孤独》:逃不开的孤独,美国焦虑时代下的纽约人

《泰晤士报》曾这样评价此书的作者理查德.耶茨,说他是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出生在美国的大萧条时代。母亲酗酒、容易歇斯底里,童年时代不仅需要忍受饥饿还得面临被房东赶出去的困境。他18岁参军去了法国,25岁带着部队发放的肺炎补偿金来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创作不算顺遂,十五次投稿均被退稿,就在他终于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一篇小说时,他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革命之路》1961年推出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这份荣誉并没有使他的生活境况得到好转,此后许多年,他都是孤单一人生活,生前并未大红大紫,生后迅速被人遗忘。可以说他的一生,陪伴最多的是孤独。

作为二十世纪中叶美国主流生活的忠实记录者,评论家们将他与契诃夫、菲茨杰拉德、约翰·契弗相提并论。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本书以冷峻写实的笔触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

我想,这本书里十一篇故事都在诠释着这句哲语:

“所谓孤独,就是你面对的那个人,他的情绪和你自己的情绪,不在同一个频道上。”他们想要进入某个世界却遭到拒绝,这种既无法融入正常生活又无法从社会中脱离的小人物形象是那个时代美国生活的缩影。整本《十一种孤独》里,耶茨几乎从未直接提过“孤独”这个词,他也很少留给读者安慰。所以他在书中写道:“在很多人看来,失败是可耻的,但其实,失败才是常态。”

一 美国二战后的焦虑时代

《十一种孤独》:逃不开的孤独,美国焦虑时代下的纽约人

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被称为“焦虑时代”“焦虑”一词在英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想要而无法得到后的一种心理状态。二战胜利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在美国经济发展的迅猛态势下,普通的民众却出现了普遍的“焦虑”情绪,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当局推行的“反共”政策。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美国统治阶级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全面推行反共政策,为此进行了长达四十年的冷战。在对抗苏联的过程中,美国国内弥漫这一种紧张情绪。在麦卡锡恐怖主义的阴影下,使得更多的人不再相信“美国梦”,转而沉溺在社会繁荣的虚假景象中。

关于麦卡锡恐怖主义,在文中也隐晦的体现过,在《勃朗宁自动步枪手》中,约翰.费隆在大街上遇见的一场游行:彻查这个第五修正党的共党分子,米切尔教授滚回俄国去,美国斗士们抗议米切尔。在混乱中犹如木偶般被撕扯地米切尔脸往后缩,湿嘴唇上满是恐怖。在战争的阴影还没有消失,冷战的恐怖气氛又接踵而至,国内“非美调查委员会”在文艺界和政府部门煽动人们互相揭发,许多著名人士受到迫害和怀疑,在这股清除“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恐怖之风下人们生活的恐慌与无助可想而知。

理查德.耶茨的长篇小说《革命之路》详尽地叙述了美国中产家庭走向崩溃的全过程。弗兰克与爱泼夫妻可以说是“焦虑时代”数百万美国中产家庭的缩影。同样,这种时代背景的刻画在《十一种孤独中》也频繁出现过。

在《自讨苦吃》中,沃尔特被老总辞退后,同事们一路送到电梯口,沃尔特点头、微笑、握手。不停地说:“谢谢”、“再见”还有我当然会的;他退进电梯里,微笑定格在脸上,朝那些热情地,表情丰富的脸轻松地招了招手,在电梯内,他和一位脸色红润、目光明亮、心情甚佳的男子并排站着·······直到他走到大街上,飞快地走着,他才意识到自己刚才是多么享受。这个想法让他吃惊·······从没这般无助,这般害怕过。于是他又猛然做出一连串举动,理理帽子,动动下巴,在人行道上跺着两脚,试着让自己看上去像忙于工作,火急火燎的样子。

在列克星敦大道的办公楼里,每天都会有被炒的白领。他们依旧满面春风,笑容可掬,衣着光鲜,但是那掩藏在背后失去工作支撑的失重感,四周衣着光鲜,英姿焕发的行人穿梭在春光明媚的大街上,一个中年男人龟缩在闷热的电话亭里,他一只手哆嗦着拨着号码,一只手扯开衣领,脖子上早已汗津津了,等他张口说话时,声音听上去已经像一个虚弱而焦急的乞丐。

通过这段,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作者描绘出的焦虑时代纽约人的生活,没有忧郁、没有哭泣、没有呐喊,这种无力、孤独感却更加沉重。

二 十一种孤独,构建出小人物的人生

《十一种孤独》:逃不开的孤独,美国焦虑时代下的纽约人


关于成功学者的书籍很多,也很受大众的追捧。而这本书,作者是为一个个郁郁不得志的人,为天下形形色色失败者 失意者立的小传。理查德.耶茨让我们在阅读中明白:

生活之路有时会意外地转个弯,给我们的并非惊喜,只是无奈。

理查德.耶茨的文字没有超小说的写作技巧,只是用简约的文字描写出现实生活。这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等。

这些平淡的人生,会让读者有一种:这个人似曾相识,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童年时期与同伴们之间的排斥也许就出自大人刻意的善意就像《南瓜灯博士》中的文森特;刻板刁钻,爱唠叨又不会通融的老师就像《与陌生人共乐》中的斯耐尔小姐;对婚姻抱有的希望会在现实中被打压和妥协就像《万事如意》中的格蕾丝;健康被疾病夺取去,我们还剩下什么?看看《一点也不痛》中的哈利和《旧的不去》中小不点,生活已经全无尊严和希望可言,只剩下苟延残喘。正如培根说的那样:健康的身体乃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我们也曾为了能够得到朋友而一度失去自我,就像《绝佳爵士钢琴》中肯和卡森之间不对等的友谊。

希腊悲剧如何展现人物致命的缺陷,耶茨的小说就如何展现人物的绝望。他无情地刻画出一幅幅人物白描,让读者的阅读就像走了一场冰冷的旅行。这些人物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里有他自己的影子,他的失望与失算。面对这样的困境,耶茨不想躲避,他不希望用喜剧色彩来掩盖生活的屈辱,这本就是生活的原貌。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生活的屈辱可怕而无法逃离,那么就直面它并且接受它。

就像文中那几个典型人物,他们有着与生活搏斗的精神。可是这种光芒一闪而灭,再次陷入混沌的生活中。

《与鲨鱼搏斗》中的利昂·索贝尔,放弃了高薪酬的工作,只是为了完成自己作家的梦想。利昂·索贝尔斗志满满:“要么你是条鲨鱼,要么你只得躺在那里,任鲨鱼活生生地把你吃掉——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而我,我是那种会走出去,与鲨鱼搏斗的人。”他身上透着海明威式对逆境不屈服的强悍,但是,生活有时候更像是毒性很强的水母,而不是攻击力十足的鲨鱼。利昂·索贝尔的作家之路最终没有成功。

《乔迪撞大运》中的瑞斯教官,典型三十年代的正规军,

“像个军人”是瑞斯最爱说而话,可是,现实是“谁他妈的想当个军人?”被扭曲的社会制度所不容的瑞斯最终被挤走,没人选择怀念一位在训练场上严苛的教练。

这些人物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作者对他们饱含同情。我想,这大概也是因为理查德.耶茨对失败这一主题的坚持,失败远比成功要普遍。就像剧作家戴维•黑尔曾说的那样:我所能给予耶茨的最高赞誉,就是他的作品更像是出自剧作家之手,而非小说家,他想让你亲眼见到他描述的一切。

海子有首诗《在昌平的孤独》,结尾写道: 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 ,孤独不可言说。理查德.耶茨从不分析孤独的出处,也没有开出摆脱孤独的处方,他只描写孤独本身。因为孤独本身才是人生的本来面目。中国作家阿乙曾经这样评价耶茨:“他朝自己内心的荒芜处走,走得越深却好像触碰到更多的人。他写庸常生活中的绝望,写得太透了,凭这个就差不多可以不朽。”

三 孤独是常态,不是沉沦

《十一种孤独》:逃不开的孤独,美国焦虑时代下的纽约人

孤独是常态,不是沉沦!

卡夫卡曾说:“我觉得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这本书就是如此。理查德.耶茨用十一个故事构建起一座沟通无力的巴别塔,孤独看似坚不可摧。

这部书中也没有短篇小说中集中紧凑的矛盾冲突,人物也都没有个性鲜明的特征。理查德·耶茨只是将生活中的常态平铺直叙出,普通人的孤独、失落与绝望,他自己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命运不曾改变,它只会沿着必然之轨迹裹挟着带你进入绝望,仿佛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生活已经陷入孤独中。没人喜欢,没人搭理,没人理解,没人站在身后鼓励。

孤独无望的人生已无任何出口了吗?理查德·耶茨在最后一个故事《建筑工人》中,留出了一扇窗:窗户在哪儿?光线从哪儿照进来?·····原谅我吧,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答案。我根本不敢肯定这间房子有没有窗户。也许光线打算尽可能从手艺马虎粗糙的建筑工人留下的那些罅隙、缝隙中钻进来。······上帝直到这里当然在哪儿会有窗户,一扇我们大家的窗户。

这种仅有的那么点儿不知道存在不存在的光线,就像是《老人与海》中,那具漂浮在船尾的鲨鱼骨架,失去不代表曾经不曾出现过。文中《与陌生人共乐》中那帮孩子们,他们没法儿憎恶斯耐尔小姐,虽然她曾无休止地践踏和摧残他们的精神,可是她偶尔又表现出的微弱的善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大坏蛋必须一无是处;《自讨苦吃》中知道丈夫失去工作后,严肃有魄力,随时准备承担责任的妻子。这是文中偶尔展现的小人物的闪光点,就是这样的闪光点让我们在孤独的城堡中没有沉沦在无望的绝境中。

我想这也许是出自作者的告诫:孤独是生活的常态,它无时无刻都在伴随着人的成长,就像狄德罗说的:忍受孤独或许比忍受贫穷需要更大的毅力。我们需要接受这种孤独的常态,但不是沉沦在那种孤独中自怨自艾并且泯灭人性。《百年孤独》中曾说道:如果,清风有情,那么明月可鉴,抹不去的,是幽幽飘洒的孤独。我们接受生活的原貌,不凄不哀,带着宿命的年轮朝前行走。也许前方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