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55回的“楔子”是什么意思?

大树200949431898


一、《水浒传》第55回是《吴用使时迁偷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通篇似乎没有“楔子”。

二、《水浒传》开篇前有楔子,《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写了洪太尉奉皇帝之命到江西龙虎山祈禳放出妖魔,遂至天下大乱的故事。这里楔子的作用,用金圣叹的概括最为贴切: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






洪楼过客


大家好,影视创作者领域梧灯为你解答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楔子

楔子”是戏曲、小说的引子。一般放在篇首,用以点明、补充正文,或者用于引出正文和为正文做铺垫。元杂剧也有将楔子在本与本或折与折间使用的。

一般小说中楔子的作用是为下文故事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在网络小说中一般楔子讲的都是前世或上一代的恩怨)。楔子为下文故事情节做了很好的悬念,一般在小说故事高潮总会扯上与楔子相关的事情。

长篇小说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并非每部长篇小说所必备。通常加载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起正文的作用。金圣叹删改《水浒传》,将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合并,改称“楔子”。并解释说:“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就是以甲事引出乙事之意。

(戏曲名词。元杂剧的专用术语 它是指四折戏之外的过渡段落,主要是用来介绍情节和人物,加强情节之间的联系,位置比较灵活 ,可以放在剧首.剧末或者是折与折之间, 但一般放在剧首. 如果有特殊需要 ,还可以有两个楔子.

元杂剧在结构上有比较固定的结构模式: 一般是一本四折一楔子,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上粗下锐的小木橛。填充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用来加强、支撑或保持固定位置的固体物。

好了,让我们来看下第五十五回内容吧。

第五十五回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 呼延灼摆布连环马

梁山好汉打下高唐州,杀死太守高廉,救出柴大官人后,高俅急欲为弟复仇,向皇帝举荐 河东名将呼延赞嫡派子孙,汝宁郡都统制,使两条铜鞭,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双鞭”呼延灼带兵剿灭梁山.呼延灼又推荐陈州团练使“百胜将”韩滔,颍州团练使“天目将”彭杞.于是,高俅派汝宁,陈州,颍州三路人马剿灭梁山.

三路人马到梁山,两军对垒两阵,呼延灼用出 绝阵“连环马”,大败梁山.呼延灼副将彭杞被梁山所掳,梁山却头领中箭者六人:林冲、雷横、李逵,石秀、孙新、黄信;小喽罗中伤带箭者,不计其数.

梁山众人无计可施时,呼延灼却如虎添翼.朝廷拨给炮手“轰天雷”凌振,此人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里远近,石炮落处,天崩地陷,山倒石裂.

凌振到梁山后,第一阵炮轰梁山,迫得梁山放弃鸭嘴滩小寨.众头领惊惧添愁.

“智多星”吴用出计,擒凌振,解炮轰之苦.“金钱豹子”汤隆又保举一人与一种兵器可破“连环马”.


梧灯说影


根盘地角,顶接天心。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高低不等谓之山,侧石通道谓之蛐,孤岭崎岖谓之路,上面平极谓之顶,头圆下壮谓之峦,藏虎藏豹谓之穴,隐风隐云谓之岩,高人隐居谓之洞,有境有界谓之府,樵人出没谓之径,能通车马谓之道,流水有声谓之洞,古渡源头谓之溪,岩崖滴水谓之泉。左壁为掩,右壁为映。出的是云,纳的是雾。锥尖象小,崎峻似峭,悬空似险,削磁如平。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主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杂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

这洪太尉独自一个,行了一回,盘坡转径,揽葛攀藤。

约莫走过了数个山头,三二里多路,看看脚酸腿软,正走不动,口里不说,肚里踌躇,心中想道:“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时重拥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这般山路!知他天师在哪里?却教下官受这般苦!”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掇着肩气喘。

只见山凹里起一阵风,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洪太尉吃了一惊,叫声:“阿吁!”扑地望后便倒。偷眼看那大虫时,但见:

毛披一带黄金色,爪露银钩十八只。睛如闪电尾如鞭,口似血盆牙似就。伸腰展臂势狰狞,摆尾摇头声霹雳。山中狐兔尽潜藏,涧下樟袍皆敛迹。

那大虫望着洪太尉,左盘右旋,咆哮了一回,托地望后山坡下跳了去。洪大尉倒在树根底下,唬的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浑身却如中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口里连声叫苦。大虫去了一盏茶时,方才爬将起来,再收拾地上香炉,还把龙香烧着,再上山来,务要寻见天师。又行过三五十步,口里叹了数口气,怨道:“皇帝御限,差俺来这里,教我受这场惊恐!”说犹未了,只觉得那里又一阵风。吹得毒气直冲将来。太尉定睛看时,山边竹藤里箴绞地响,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来。太尉见了,又吃一惊,撇了手炉,叫一声:“我今番死也!”望后便倒在盘舵石边。微睁开眼看那蛇时,但见:

昂首惊风起,掣目电光生。动荡则拆峡倒冈,呼吸则吹云吐雾。鳞甲乱分千片玉,尾梢斜卷一堆银。

那条大蛇径抢到盘舵石边,朝着洪大尉盘做一堆,两只眼迸出金光,张开巨口,吐出舌头,喷那毒气在洪太尉脸上。惊得太尉三魂荡荡,七魄悠悠。那蛇看了洪大尉一回,望山下一溜,却早不见了。大尉方才爬得起来,说道:“惭愧!惊杀下官!”看身上时,寒粟子比滑灿儿大小。口里骂那道士:“叵耐无礼,戏弄下官,教俺受这般惊恐!若山上寻不见天师,下去和他别有话说。”再拿了银手炉,整顿身上诏敕并衣服中帧,却待再要上山去。

正欲移步,只听得松树背后隐隐地笛声吹响,渐渐近来。大尉定睛看时,但见那一个道童,倒骑着一头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转出山凹来。太尉看那道童时,但见:头缩两枚丫舍,身穿一领青衣。腰间绦结草来编,脚下芒鞋麻间隔。明眸皓齿,飘飘并不染尘埃;绿鬓朱颜,耿耿全然无俗态。

昔日吕洞宾有首牧童诗道得好: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只见那个道童,笑吟吟地骑着黄牛,横吹着那管铁笛,正过山来。洪大尉见了,便唤那个道童:”你从哪里来?认得我么?”道童不睬,只顾吹笛。大尉连问数声,道童呵呵大笑,拿着铁笛,指着洪大尉说道:“你来此问,莫非要见天师么?”太尉大惊,便道:“你是牧童,如何得知?”道童笑道:“我早间在草庵中伏侍天师,听得天师说道:“今上皇帝差个洪太尉责擎丹诏御香,到来山中,宣我往东京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祈攘天下瘟疫。我如今乘鹤驾云去也。”这早晚想是去了,不在庵中。你休上去,山内毒虫猛兽极多,恐伤害了你性命。”大尉再问道:“你休要说谎?”道童笑了一声,也不回应,又吹着铁笛转过山坡去了。太尉寻思道:“这小的如何尽知此事?想是天师分付他,已定是了。”欲侍再上山去,“方才惊唬的苦,争些儿送了性命,不如下山去罢。”

大尉拿着提炉,再寻旧路,奔下山来。众道士接着,请至方丈坐下,真人便问太尉道:“曾见天师了么?”大尉说道:“我是朝廷中贵官,如何教俺走得山路,吃了这般辛苦,争些儿送了性命!为头上至半山里,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惊得下官魂魄都没了。又行不过一个山嘴,竹藤里抢出一条雪花大蛇来,盘做一堆,拦住去路。若不是俺福分大,如何得性命回京?尽是你这道众,戏弄下官!”真人复道:”贫道等怎敢轻慢大臣?这是祖师试抨太尉之心。本山虽有蛇虎,并不伤人,”太尉又道:“我正走不动,方欲再上山坡,只见松树傍边转出一个道童,骑着一头黄牛,吹着管铁笛,正过山来。我便问他:‘那里来?识得俺么?’,他道:‘已都知了。’说天师分付,早晨乘鹤驾云望东京去了,下官因此回来。”

真人道:“太尉可惜错过,这个牧童正是天师!”大尉道:“他既是天师,如何这等狠催?”真人答道:“这代天师非同小可,虽然年幼,其实道行非常。他是额外之人,四方显化,极是灵验。世人皆称为道通祖师。”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真人道:“太尉且请放心,既然祖师法旨道是去了,比及太尉回京之日,这场醮事祖师已都完了。”大尉见说,方才放心。真人一面教安排筵宴,管待大尉;请将丹诏收藏于御书匣内,留在上清宫中,龙香就三清殿上烧了。当日方大排斋供,设宴饮酌。至晚席罢,止宿到晓。

次日早膳以后,真人道众并提点执事人等请太尉游山。太尉大喜。许多人从跟随着,步行出方丈,前面两个道童引路,行至宫前宫后,看玩许多景致。三清殿上,富贵不可尽言。左廊下,九天殿、紫微殿、北极殿;右廊下,太乙殿、三官殴、驱邪殿,诸宫看遍。

行到右廊后一所去处,洪太尉看时,另外一所殿宇:一遭都是捣椒红泥墙,正面两扇朱红棍予,门上使着胳膊大锁钛着,交叉上面贴着十数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叠叠使着朱印。棺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上书四个金字,写道:“伏魔之殿”。大尉指着门道:“此殿是甚么去处?”真人答道:“此乃是前代老祖天师,锁镇魔王之殿,”太尉又问道:“如何上面重重叠叠贴着许多封皮?”真人答道:“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但是经传一代天师,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下敢妄开。走了魔君,非常利害。今经八九代祖师,誓不敢开。锁用铜汁浇铸,谁知里面的事,小道自来往持本宫三十余年,也只听闻。”

洪太尉听了,心中惊怪,想道:“我且试看魔王一看。”便对真人说道:“你且开门来,我看魔王甚么模样。”真人告道:“大尉,此殿决下敢开!先祖天师叮咛告戒:‘今后潜入,不许擅开。”大尉笑道:“胡说!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百姓良民,故意安排这等去处,假称锁镇魔王,显耀你们道术。我读一鉴之书,何曾见锁魔之法?神鬼之道,处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内。快快与我打开,我看魔王如何。”真人三回五次禀说:“此殿开不得,恐惹利害,有伤于人。”大尉大怒,指着道众说道:“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土阻挡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真人等惧怕太尉权势,只得唤几个火工道人来,先把封皮揭了,将铁锤打开大锁。

众人把门推开,看里面对,黑洞洞地,但见:

昏昏默默,杏奋冥冥。数百年不见太阳光,亿万载难瞻明月影。不分南北,怎辨东西。黑烟召霄扑人寒,冷气阴阴侵体颤。人迹下到之处,妖精往来之乡。闪开双目有如盲,伸出两手不见掌。常如三十夜,却似五更时。

众人一齐都到殿内,黑暗暗不见一物。太尉教从人取十数个人把点着,将来打一照时,四边并无别物,只中央一个石碑,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跌坐,大半陷在泥里。照那碑阉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篆,人皆不识。照那碑后时,却有四个真字大书,凿着“遇洪而开”。却不是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三来凑巧遇着洪信。岂不是天数!洪太尉看了这四个字,大喜,便对真人说道:“你等阻当我,却怎地数百年前已注我姓字在此?‘遇洪而开’,分明是教我开看,却何妨!我想这个魔王,都只在石碑底下。汝等从人与我多唤几个火工人等,将锄头铁锹来掘开。”真人慌忙谏道:“大尉,不可掘动!恐有利害,伤犯于人,不当稳便。”太尉大怒,喝道:“你等道众,省得甚么!上面分明凿着遇我教开,你如何阻当?快与我唤人来开。”真人又三回五次禀道:“恐有不好。”太尉那里肯听?只得聚集众人,先把石碑放倒,一齐并力掘那石龟,半日方才掘得起。又掘下去,约有三四尺深,见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围。洪太尉叫再掘起来。真人又苦禀道:“不可掘动!”太尉那里肯听?众人只得把石板一齐挖起,看时,石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只见穴内刮刺刺一声响亮,那响非同小可,恰似:

天摧地塌,岳撼山崩。钱塘江上,潮头浪拥出海门来;泰华山头,巨灵神一劈山峰碎。共工奋怒,去盔撞倒了不周山;力士施咸,飞锤击碎了始皇辇。一风憎折于竿竹,十万军中半夜雷。

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众人吃了一惊,发声喊,都走了,撇下锄头铁锹,尽从殿内奔将出来,推倒撷翻无数。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上。

奔到廊下,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迭。太尉间道:“走了的却是甚么妖魔?”那真人言不过数句,话不过一席,说出这个缘由。有分教: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直使宛子城中藏猛虎,蓼儿洼内聚神蛟。

毕竟尤虎山真人说出甚言语来?且听下回分解。

读《水浒传》,一开篇是一个《楔子》,很多人不仔细看这个《楔子》。可是,《水浒传》的很多妙处就是从这个《楔子》开始的。

《楔子》的写法,在古代小说是一种常用的的写法,通常的作用是交代一些事情的背景或人物,以引出所要描写的事情。《水浒传》的《楔子》交代了历史背景:“天下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水浒的故事从一个太平日久的朝代开始,宋代的盛世经过了一个三登之世,正是“天下太平,四方无事之时”。岂知这个“太平”,已是天下纷乱的开头,太平里正孵化着天下的大乱。突然在宋仁宗嘉祐三年天下盛行瘟疫,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虽然采取了不少的办法,却越来越严重,无奈,派洪信去请天师张真人来朝祈禳瘟疫。

这个太平之中的“乱”从洪信洪太尉身上引出:“乱”一则来自朝廷官吏之“贵”――受朝廷重托去请张天师祈禳瘟疫的洪太尉,才走了“三二里多路”便“脚酸腿软”,起了怨言:“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时,重茵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受这般苦!”官贵必民贱。官何以显贵?官尊显贵,官富显贵,官侈显贵。当官的骄尊富侈霸,做民的岂能不水深火热,当牛作马?官愈贵民愈贱,物极必反,泰极否来,载舟的水就要覆舟了,升平的歌舞也就成了葬礼的“楔子”。“乱”二则来自朝廷官吏之“骄”――无论是真人也好还是方丈也好,虽多加阻拦,只是因为惧怕洪太尉的权势,便无法阻止洪太尉开启了“伏魔之殿”的地穴,放出了镇锁的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一百零八个魔君。这一乱,便真正引出了《水浒传》的主要故事。

写好汉的书,第一个正式出场的却是街痞出身的高俅,着多少有些讽刺的意味。可是细想,作者的安排也是独具匠心,如果没有这个靠踢球发迹的高俅在朝廷权倾一时,哪里会有梁山的一百零八好汉呢?

哀哉乎!此书既成,而命之曰《水浒》也。是一百八人者,为有其人乎?

为无其人乎?试有其人也,即何心而至于水浒也?为无其人也,则是为此书者之胸中,吾不知其有何等冤苦,而必设言一百八人,而又远托之于水涯。

吾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一百八人而无其人,犹已耳;一百八人而有其人,彼岂真欲以宛子城、蓼儿洼者,为非复赵宋之所覆载乎哉!吾读《孟子》,至“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二语,未尝不叹。纣虽不善,不可避也,海滨虽远,犹纣地也。

二老倡众去故就新,虽以圣人,非盛节也。彼孟子者,自言愿学孔子,实未离于战国游士之习,故犹有此言,未能满于后人之心。若孔子,其必不出于此。

今一百八人而有其人,殆不止于伯夷、太公居海避纣之志矣。大义灭绝,其何以训?若一百八人而无其人也,则是为此书者之设言也。为此书者,吾则不知其胸中有何等冤苦而为如此设言。然以贤如孟子,犹未免于大醇小疵之讥,其何责于稗官。后之君子,亦读其书,哀其心可也。

古人著书,每每若干年布想,若干年储材,又复若干年经营点窜,而后得脱于稿,裒然成为一书也。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帐过去。于是古人书中所有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趁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而仅仅粗记前后事迹,是否成败,以助其酒前茶后,雄谭快笑之旗鼓。呜呼!《史记》称五帝之文尚不雅驯,而为荐绅之所难言,奈何乎今忽取绿林豪猾之事,而为士君子之所雅言乎?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故不辞不敏,而有此批也。

此一回,古本题曰“楔子”。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以瘟疫为楔,楔出祈禳;以祈禳为楔,楔出天师;以天师为楔,楔出洪信;以洪信为楔,楔出游山;以游山为楔,楔出开碣;以开碣为楔,楔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此所谓正楔也。中间又以康节、希夷二先生,楔出劫运定数;以武德皇帝、包拯、狄青,楔出星辰名字;以山中一虎一蛇,楔出陈违、杨春;以洪福骄情傲色,楔出高俅、蔡京;以道童猥獕难认,直楔出第七十回皇甫相马作结尾,此所谓奇楔也。



回忆里的影视


 《水浒传》正文前面的“楔子”释放的是什么信息?

  凡是看过《水浒传》的读者必定都知道,在金圣叹批注本的“第一回”前面有这么一个“楔子”,题目叫做“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好比其他许多小说正文前面的“引子”、“前言”一样,虽然不是正文,但却和正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它是用以“楔入”或“引出”后面正文的铺垫。那末,我们从《水浒传》的“楔子”里能读出什么信息来呢?也就是说这篇“楔子”对正文能起到什么作用?作者施耐庵先生为什么要在正文前面写这么一篇“楔子”?直接就写第一回的正文不好吗?

  笔者认为,金圣叹所以把施耐庵写的这篇安排为“楔子”,是很有见地的。这回楔子里的事是发生在《水浒传》里梁山好汉聚义的前朝、宋仁宗时期的,那时宋江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还关在张天师府上的地牢里,后来才被洪太尉放出来,所以一百单八名“梁山好汉”在娘肚子里还没出世。“楔子上”所发生的事在时间上和梁山好汉聚义相距甚远,并没有很密切的关系。把它安作“楔子”就是认为它不属于正文、只是对正文起了个“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广大读者明白施耐庵写这本《水浒传》的目的,明白书中的梁山好汉们并不是什么“替天行道”的“英雄好汉”,而是一伙被蛮横的洪信太尉从张天师府中关押魔头的神殿地穴里放出来的一伙妖魔,这些妖魔逃出来后就分别投向了四面八方,用书中的话来说“恼下方生灵”去了。

因此,《水浒传》前面的“楔子”正是为了引出和诠释后面的正文所写,对后面的正文起了“画龙点晴”作用,细细品味这篇“楔子”、弄懂它的含义,有助于对后面正文所藏深意的挖掘与理解,切切不可以闲文视之。






小村的影视


楔子读作蝎子,原来是木工术语,是指一种上宽下锐的木片。

以前没有钉子,木工用楔子把两个木头连接起来。

如果你见过传统的椅子,椅面上就经常有楔子。桌子、柜子、柱子也都有楔子。

因为楔子有连接、关联的作用,所以就可以引申为文章中的引子,通常放在片头,一般是概述或者有疑问,有悬念的一段序言,来引出正文。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格局》:“ 元 词开场,止有冒头数语,谓之‘正名’,又曰‘楔子’。”

《儒林外史》第一回:“究竟 王冕 何曾做过一日官?所以表白一番。这不过是个楔子,下面还有正文。”

有些小说采用倒叙的写法,开头的结局也可以称作楔子。

金圣叹删改《水浒传》,将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合并,改称“楔子”。并解释说:“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

现在的电影有预告片,也可以算作一种影视类的楔子。



莫争Moz


第五十五回 高太尉大兴三路兵 呼延灼摆布连环马

梁山好汉打下高唐州,杀死太守高廉,救出柴大官人后,高俅急欲为弟复仇,向皇帝举荐 河东名将呼延赞嫡派子孙,汝宁郡都统制,使两条铜鞭,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双鞭”呼延灼带兵剿灭梁山。呼延灼又推荐陈州团练使“百胜将”韩滔,颍州团练使“天目将”彭杞。于是,高俅派汝宁,陈州,颍州三路人马剿灭梁山。

三路人马到梁山,两军对垒两阵,呼延灼用出 绝阵“连环马”,大败梁山。呼延灼副将彭杞被梁山所掳,梁山却头领中箭者六人:林冲、雷横、李逵,石秀、孙新、黄信;小喽罗中伤带箭者,不计其数。

梁山众人无计可施时,呼延灼却如虎添翼。朝廷拨给炮手“轰天雷”凌振,此人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里远近,石炮落处,天崩地陷,山倒石裂。

凌振到梁山后,第一阵炮轰梁山,迫得梁山放弃鸭嘴滩小寨。众头领惊惧添愁。

“智多星”吴用出计,擒凌振,解炮轰之苦。“金钱豹子”汤隆又保举一人与一种兵器可破“连环马”。


话说电影TOP


水浒传楔子

《水浒传》楔子: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禳疫。 洪太尉上山求见天师不成。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打开“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祸。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


爱在深秋41


楔子

(1)长篇小说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并非部长篇小说所必备。通常加载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起正文的作用。金圣叹删改《水浒传》,将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合并,改称“楔子”。并解释说:“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就是以甲事引出乙事之意。

(2)戏曲名词。原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Mister六


水浒传》第55回:“水底下早钻起三四百水军,尽把船尾楔子拔了,水都滚入船里来。”

这里的楔子是指:木材制作的楔形物。用来加强、支撑、保持船体稳定的木制固体物。也就是他们提前凿好的船底眼洞,然后又用木制固体物塞起来,在必要时可以拔出来的固体木制物


云丘小妖


首先楔子这个词语有很多种意思。

1、楔(xiē)子,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工具。是填充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由两个斜面组成,是上粗下锐的小木橛,用来将物件分开。短小而阔角度的楔子能较快分开物件,但比较长而窄角度的楔子将要更大的力量。原理主要是将楔子向下的力量转化成对物件水平的力量。其主要应用于木工工艺上的固定与衔接。

2、填补空隙的东西,如木塞。《水浒传.第五五回》:「水底下早钻起四五十水军,尽把船尾楔子拔了,水都滚入船里来。」元杂剧中,在四折之外,视剧情需要所加的独立段落,以衔接剧情。在古代小说是一种常用的的写法,通常的作用是交代一些事情的背景或人物,以引出所要描写的事情。《水浒传》的《楔子》交代了历史背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