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樓盤裡底層商鋪越來越少了,有的甚至沒有商鋪,這是為什麼

17年的時候,辦公室裡每天都有人接到推銷電話:XXX有臨街旺鋪,火爆搶購中,需要了解一下嗎?每次大家都開玩笑說商鋪滯銷,現在已經很久沒接到電話推銷商鋪了。

實際上,現在的新樓盤,開發商做底層商鋪很謹慎,沒有必要絕不多做。我甚至見過一些樓盤,商鋪幾乎少到了極點——只有售樓部後期要改造成商鋪售賣,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商業面積。五年前完全不是這樣的,那時候商鋪面積是香餑餑,所以開發商經常把商鋪做滿用地的一條邊,兩層的商鋪也很常見,現在敢做兩層商鋪的都是很好的位置了。短短几年開發商對商鋪態度大轉變到底是為什麼?

現在的樓盤裡底層商鋪越來越少了,有的甚至沒有商鋪,這是為什麼


以前為什麼多做商鋪?

我們先要說明一下,開發商拿到的用地條件裡,一般已經規定了商業面積的比例,這個限值就規定了商業的最大面積,最終做出的商業建築面積只能比這個少,不能多。也就是說,以前的項目商鋪都是頂滿最大面積要求(跟容積率一樣),現在很多項目沒有用完這個指標。

以前開發商之所以願意多做一點商鋪,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商鋪價格比住宅高。那時候大家討論設計的時候經常拿價格舉例:你這住宅設計得再好,也只能賣2萬,我的商鋪至少要賣4萬,所以無論如何商業指標都要用完。

現在的樓盤裡底層商鋪越來越少了,有的甚至沒有商鋪,這是為什麼


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商鋪的形態,在今天看來有點誇張。比如前文說的,鋪滿用地幾百米的一條邊,比如一個兩層商鋪產權面積達到200㎡,甚至我在一個五線城市看到一個樓盤做出了內商業街,而它的位置和人流都不算理想。

為了補滿商業面積,用得最多的辦法就是增加商鋪深度,4米寬的鋪子,深度增加5米一下就多了20㎡面積,如果有25個商鋪就增加了500㎡。我曾經見過18米深的商鋪,看起來透氣都困難,而這樣做僅僅只是為了湊商業面積。

現在的樓盤裡底層商鋪越來越少了,有的甚至沒有商鋪,這是為什麼


近幾年有些一線開發商主動做很少的商業面積(這在以前就相當於主動損失溢價),大家細想才發現之前的想法是不對的。

現在商鋪為什麼越做越少?

之前的思維哪裡不對?商鋪價格比住宅高是真的,高很多,可是賣出去難。文章開頭提到的17年商鋪大推銷就是最好的例子,住宅被瘋搶,很多商鋪沒賣出去,只能電話推銷。去年我在一個五線城市看到了更大的難題,一個樓盤開了2年多,住宅早賣完了,商鋪還有超過60%無人問津,銷售人員一籌莫展。賣不出去,價格再高,也是虛無縹緲。

大量商鋪不去化,資金壓力就大了。近兩年房企的融資成本越來越大,大家經常會在新聞裡看到,有些地產公司貸款利率已經超過10%,甚至更高。所以高週轉成了必然選擇,快速做房子快速賣掉,然後去做下一個項目。

賣得慢的商鋪就儘量少做一點,只留下一些必要的黃金位置,快速去化。這是項目裡商鋪變少的直接原因。

現在的樓盤裡底層商鋪越來越少了,有的甚至沒有商鋪,這是為什麼


追根溯源,商鋪難賣是因為業主投資回報降低了。過去人們都說一鋪養三代,買個商鋪租出去就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收入,商鋪還能升值。現在因為

電商和外賣的衝擊也大打折扣了。以我身邊看到的為例,街邊的小店,很多都是3個月就關門了,然後就是一段時間的空置和招租。小區的底層商鋪大多隻服務於本小區,一旦位置不好,出租更難。所以業主投資這種商鋪更加小心謹慎,反映出來的結果就是位置不好的商鋪難賣了。這是項目裡商鋪變少的深層原因。

現在的樓盤裡底層商鋪越來越少了,有的甚至沒有商鋪,這是為什麼

我們再來捋一下:因為線下小生意難做,社區商鋪出租難,業主投資商鋪熱情降低,商鋪做多了賣不出去,所以開發商選擇少做一些社區底層商鋪。

將來商鋪會消失嗎?

我認為無論如何將來的樓盤還是會帶一些底層商業的,這有三個原因:

1.項目開盤總歸需要售樓部的,而售樓部後期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就是劃分為商鋪售賣;

2.底商難賣是相對面積做多了而言,如果只在黃金位置設計少量商鋪,銷售壓力小;

3.一個小區,總還是需要一些配套服務店的,比如小賣部、水果店、房產中介甚至封陽臺,有這些需求就免不了少量的商鋪。

現在的樓盤裡底層商鋪越來越少了,有的甚至沒有商鋪,這是為什麼


幾年時間,開發商從想盡辦法湊滿商業面積,到現在謹慎地減少商鋪總量,表面上看是因為銷售壓力,實際上反映的是線下實體小商業的艱難。這種趨勢不會改變,所以我判斷未來樓盤底層商業會繼續慢慢減少,直到剩下必須的小區生活服務面積為止。

你身邊的朋友有投資社區商鋪的嗎?情況如何?歡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