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騎兵的祕密

蒙古騎兵的秘密

薩萊圖集中的“蒙古軍隊擊退敵軍”圖

所有人物都身著蒙古人的服飾,可以看出蒙古人對歐亞的軍事進步與武器裝備的巨大影響。

蒙古騎兵的秘密

《蒙古帝國》


蒙古騎兵的秘密

《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美]梅天穆著,馬曉林、求芝蓉譯

蒙古帝國是人類史上建立範圍最廣、民族最多的超大型帝國,領土橫跨亞歐大陸。蒙古人之所以能創造出這麼大的帝國,依靠的是他們強大的軍事力量。可以說武力是帝國的根基。在東征西討之後,這支由成吉思汗一手打造出的蒙古鐵軍,光是宣佈出征就能讓對手望風而降。這支軍隊能征善戰,靈活多變,再加上成吉思汗制定的殘酷戰爭規則,哪座城抵抗就屠哪座城,讓敵人的文明消失在人類史上。十三世紀初,蒙古軍隊成為東西方各民族共同的噩夢。蒙古騎兵是如何打造的?筆者從最近閱讀的兩本書《蒙古帝國》和《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中找到了答案。《蒙古帝國》由歷史作家易強專門從遊牧民族的傳統,蒙古的軍事結構等方面系統講述蒙古帝國的軍事根基。而《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則由美國北喬治亞大學歷史、人類學與哲學系教授與系主任梅天穆所著,從世界、從歐洲的角度分析蒙古帝國的崛起和蒙古武力征服帶來的文化交融,其中蒙古的軍事組織研究也是這本書的重中之重。

草原的殺戮文化

蒙古軍隊,這支由成吉思汗建立起來的部隊,有著遊牧民族顯著的特點——非常具有流動性。在作戰時,機動靈活,不拘泥於陣法、兵法,而是以自己強大的包容性,融合各族、各種勢力的不同戰鬥方法,不斷地在一次次戰鬥中進化自己的隊伍,擺脫了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在蒙古軍隊中騎兵表現最為突出,他們經過訓練後成為蒙古軍隊最重要的核心部分。騎兵擅打野戰,長途奔襲幾天幾夜都不疲憊,加上蒙古勇士優秀的身體條件,在戰鬥中能以極快的速度判斷出自己的進攻方式。在精神上,作為核心的蒙古騎兵,執行任務堅決,意志力頑強,草原遊牧民族的狠與韌,在他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尚武的文化習俗,作者在《蒙古帝國》中就其根源進行了研究。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前,蒙古的勇士分散在各個部落,為各自的首領賣命。在易強的研究中發現,草原遊牧民族有著野蠻的復仇文化,多數蒙古人在仇殺與躲避仇殺中成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環境下,蒙古勇士對待敵人殘暴異常。舊蒙古部族在復仇的傳統下,不斷地擴大著仇恨,擴大著敵人。易強認為在遊牧民族的眼裡只分兩種人:朋友和敵人。幫助敵人的都是敵人,幫助自己的都是朋友,在報仇的過程不斷樹敵,同時,也在不斷交友。成吉思汗最初就是在克烈部的王汗和札達蘭部的札木合的幫助下,滅掉了蔑兒乞部,報了自己的奪妻之仇。而此後和王汗、札木合摩擦越來越多,他們兩人又變成了成吉思汗的敵人。在草原上,復仇與背叛在舊蒙古時代是多麼平常。成吉思汗的一番話可以表明復仇對於古代蒙古人是多麼的重要,他說:“我們把男兒必報之仇給報了,把蔑兒乞百姓們的胸膛弄穿了,把他們的肝臟搗碎了!我們把他們的床位掠空了,把他們的親族毀滅了,把他們殘餘的人們也都俘虜了!”

這番話聽得讓人毛骨悚然,反映出蒙古人復仇時趕盡殺絕、斬草除根的特點。這麼做主要是為了阻止敵人的後代對他們進行復仇。在殘忍的生存法則下,能夠倖存下來的蒙古勇士,個個堅忍不拔,勇猛異常。

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改變了傳統的復仇思路,把降服的各個部落的勇士組織起來,使其成為自己大軍中的一員。用自己的威望和黃金家族的榮耀化解了各個部落之間的仇恨。以軍事為基礎,第一次凝聚了蒙古草原的力量。

易強在查閱《蒙古秘史》時發現,1206年成吉思汗在一統蒙古後,麾下有95個千戶,兵力大概是9.5萬。在50年後,蒙古帝國算上察合臺汗國的兵力,總數超越百萬,短短50年增長了10倍。蒙古帝國擴張的速度太快了,以至於被蒙古征服的很多國家,直到被征服後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固執地認為蒙古之所以能夠取勝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優勢。顯然這些國家沒有見識過蒙古軍隊驚人的戰鬥力,那些見識過的國家已經消失了。

秘密武器弓騎兵

蒙古帝國以遊牧民族為基礎,人口一直是個大問題,因此兵力大受影響。成吉思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實行了整編敵軍的政策。這個政策也是成吉思汗在蒙古統一過程中,整編各部族軍力的延伸。整編敵軍不光能夠迅速補充兵力,還能整合敵軍中的人才,將敵軍的優勢轉化為自己的優勢。蒙古的軍事組織以十進制為基礎,萬戶管千戶,千戶管百戶,百戶管十戶,每一級只對上級負責,每一位指揮官只指揮10人,此舉大大地提高了軍隊的組織效率,再通過訓練和軍紀懲罰,拉平軍隊素質。這樣的部隊完全不是那種散亂的烏合之眾,通過更小的集團,讓軍隊每個人都與他人互相捆綁。亂軍之中兵找到將,將找到兵便可以10人為單位發動小規模的軍事行動,在大型戰爭中,靈活性極高。“短小精悍”這個詞用來形容蒙古軍隊再合適不過。

在另一本以蒙古對外擴張為研究主題的圖書《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中,成吉思汗不僅在精神上重塑了蒙古人,在軍事上更是全面改革。傳統軍事上衝鋒的騎兵作為軍隊最核心的衝擊力量,常常身披重裝,打垮敵方陣型。蒙古騎兵則結合了弓兵,創造出一種機動性極強的弓騎兵。作者梅天穆稱為蒙古的戰爭藝術,重點研究了弓騎兵對於蒙古軍隊的重要性。蒙古騎兵在戰陣衝鋒中,迅速接近敵人,在進入射程後用弓箭發動進攻,一般只有在敵人陣型潰亂時才會短兵相接。平時則派出多股弓騎兵衝鋒,每一股衝鋒時不斷射箭,並在距敵軍約50米左右退回,不斷循環進攻,常常在敵人頭上形成一陣箭雨。他們攻擊的目標不是單個敵人,而是向高處放箭,使箭斜下落在某一區域,對這片區域造成致命打擊。不管是包抄、佯攻還是大規模衝鋒,弓騎兵充分地發揮了蒙古騎兵的機動性。這種戰法讓習慣兵刃戰的各國軍隊,完全無力招架。敵人在還未接觸蒙古軍隊時就已經全線崩潰。這種箭雨衝鋒與游擊戰術相結合的戰法稱為“失兀赤”。

另一種被稱為“涅兒格”的戰法,是一種快速而又有效的兩面包抄方法。在中國傳統兵法中,包圍戰術通常是在兵力對敵人有絕對優勢時才會使用。而“涅兒格”包圍戰法,哪怕寡不敵眾也能使用。只要有機會,騎兵就會突到外圍,不斷用箭雨壓縮敵方活動空間,即使敵方人多,在箭雨的心理震懾下,通常也會很快崩潰,成為對方的囊中物。《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中介紹了很多蒙古征服世界各國的實例和故事,其中1237年蒙古人攻陷俄羅斯諸公國時就頻繁使用此戰術。在蒙古人攻陷弗拉基米爾城後,派出各股部隊以“涅兒格”戰術圍攻各個城鎮與要塞。蒙古人通常會在包圍中留出空隙,讓敵人順此路往外逃,然後在逃亡路上埋伏各種陷阱,一層一層的剿滅敵人,就好似在玩弄獵物一樣。1241年蒙古人又用同樣的戰法在穆希之戰中打敗了匈牙利人,在歐洲所向披靡。

戰術技術雙發展

另一非常重要的戰術——心理戰,《蒙古帝國》和《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都專門進行了介紹,這是必勝法寶之一。蒙古軍隊最大的短板是攻城戰,他們更能認識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重要,讓敵人投降要比費勁攻城有效地多。其實蒙古的屠城主要是為了震懾敵人,通常屠城後都會故意放出一些倖存者回去散播蒙古人的殘暴,蒙古人還派出了大量的間諜在敵人城中製造恐慌,利用恐懼瓦解敵人的鬥志。諸如營中多點火把,將樹枝綁在馬尾上製造塵土,用假人偽裝士兵等等心理戰術蒙古人用的是得心應手。分化敵人支持少數派奪權,削弱敵人的力量,有時蒙古人是窮兇極惡的屠城魔頭,有時也會將自己宣傳成解救人民的大救星。軍事、政治兩手準備,蒙古軍隊的對外戰爭的確可以被稱之為戰爭的藝術。

除了軍隊組織之外,蒙古軍隊的裝備也十分精良。易強認為,重視軍備集天下利器是蒙古人征服作戰的另一個宗旨。蒙古統治者對於軍事技術的重視,體現在對被佔領國投降工匠的態度上,蒙古軍隊每征服一個地區後,都會將他們的弓手、制箭手、製造刀劍的鐵匠、製造工程器械的專家,以及製造各種新、奇、怪武器裝備的工匠們,安置在特定的城鎮中,直接受蒙古朝廷的監督,研發製作新裝備。

蒙古軍隊對技術的重視,也會讓蒙古人在大屠殺中,對工匠網開一面。1258年,攻陷阿拔斯帝國首都巴格達後,蒙古人殺害了他們的哈里發穆斯塔辛,屠殺了數十萬平民,唯獨對工匠刀下留情。在巴格達市區,屠殺地周邊專門闢出一塊地,用來安置這些工匠,讓他們生產鍊甲、頭盔和其他阿拔斯帝國特有的武器裝備。蒙古軍隊會把工匠放在離前線比較近的地方,儘可能地提高戰時裝備的製作效率,方便轉移工匠去往另一個戰區。

不光蒙古統治者認識到了軍事技術、武器裝備的重要性。敵人也瞭解到了自己本國工匠人才的重要性。在俄羅斯的記載中,一些國家在得知蒙古大軍即將來襲之後,就開始緊張地撤離本國工匠,挽救自己的軍事資源。逃跑路線都是提前安排好的,就怕他們被蒙古人抓到,反過來攻擊自己。這種行為從另一個視角看,卻增加了東西方之間技術的交流。無形中架起了東西方交流的橋樑,不少西方歷史學家和軍事史專家認為,西方的配重拋石機就源於中國。

蒙古帝國以軍事征服為基礎,在其內部和外部都製造了更多不穩定的因素。蒙古帝國的社會階層不是僵化的,因為軍功有著很強的流動性,就如同戰國時期秦國以人頭論功勳,只要每個人玩命地戰鬥,就都能獲得你想要的一切。這種觀念,由傳統變為軍事制度,鼓勵本民族的尚武之風。使蒙古人在作戰中帶著過硬的戰鬥力和強大的榮譽感,無往不利,戰無不勝。

兩本書的作者雖然在各自的作品中都介紹了諸多蒙古帝國的基礎構成,但在文字間也不免透露出,這種以軍事理念立國的關鍵弱點。蒙古帝國最後還是在各地人民的起義中轟然倒塌,帝國所謂的臣民從來都沒有臣服過他們。有些根植在古代蒙古人心中的傳統與野蠻,讓他們喪失了對帝國的統治。當武力疲憊時,軍事鬆懈時,各地人民的反抗撕裂了這個剛剛才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蒙古帝國的歷史,足以令人驚歎,可從這個帝國的命運中也看到,武力的強盛只是一時之快,一種足以包容萬物的可持續的文化才是最為強大的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