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建築工人馳援雷神山歸來,講述建醫院的那些日日夜夜

5名建築工人馳援雷神山歸來,講述建醫院的那些日日夜夜

“我沒有實現軍人的夢想,也不能像醫生一樣衝到疫情一線拯救生命,更沒有錢去支援,但我有技術、有力氣,國家有難,作為建設工人,我們一樣可以出力。聽到武漢建設雷神山醫院的消息,我們5人決定去馳援!”

3月13日,馳援建設武漢雷神山醫院的大石布依族鄉的劉明洪、劉明軍、楊永學、張方平、陳雨5人,完成14天醫學隔離和10天自行隔離後,向我們講述了馳援雷神山的故事。

5名建筑工人驰援雷神山归来,讲述建医院的那些日日夜夜

↑ 劉明軍(左一)在講述雷神山醫院的故事。

提到他們,鄰居都豎起大拇指,稱他們是勇士。

馳援雷神山醫院建設的劉明軍是80後,是一名建築電工。提到在雷神山的日子,他說:“一天一個樣,我們這次參與了雷神山醫院的建設,是我們做得最正確的事,也許是一生難忘的事。生平第一次見到,8000多人同時在一個施工現場,場面太壯觀了。每個人都在忙碌,大家都不敢停下來。”

10天建成火神山醫院,15天建成雷神山醫院,這被譽為“中國速度”。而醫院的建設者們夜以繼日,兩座醫院的建成,離不開數以萬計的農民工兄弟,他們不顧個人安危,國難之際逆向而行,這是一場與病魔的生死競速。

2月6日深夜3點,這個有90後、80後、70後的團隊整裝出發…

1100公里路程,經過10多個小時的跋涉,2月7日凌晨3點多到達武漢。雖已是深夜,但工地仍然燈火通明,他們領取了生活和防疫物資,休息到天亮6點半,同工友對接,吃了簡餐後進入工地,瞬間感覺熱血沸騰。

“我們換下那些疲憊不堪的工友們,一批短暫休息、一批又頂上去,我們運輸材料、架設鋼管、水電安裝、氧氣管鋪設…由於和以往接觸的活路不太一樣,當地的師傅給我們講解了一遍,更多的只有靠自己摸索。”劉明軍很是感慨。

“工作期間,因為精力高度集中,沒有人講話,只聽見各種建設和裝修的聲音。累到有時講話感覺都很吃力,但現場每個人的工作狀態都很讓人感動。”“因為時間緊、任務重,人員不可避免地要超負荷運轉,但在這個時候,每個人都熱血沸騰,顧不了這麼多,即使再困難也要堅持到最後一分鐘。”提起在雷神山的日子,楊永學也十分難忘。

5名建筑工人驰援雷神山归来,讲述建医院的那些日日夜夜

最忙的一天他們從早上7點半一直忙到第二天5點,不眠不休,燈火通明。

可以說建設現場就是戰場,在等材料的兩分鐘、吃方便麵的兩分鐘、坐車回宿舍的2公里路上都有可能進入深度睡眠,一天只睡2個小時。

劉明軍是家裡的獨兒,最小的孩子才1歲多。2008年的汶川地震,當時21歲的劉明軍想出力,但到了現場,因為種種原因沒做到貢獻,至今仍是他的遺憾。所以這次他堅持要去馳援,父母、妻子都是由反對逆轉到支持。

5名建筑工人驰援雷神山归来,讲述建医院的那些日日夜夜

“鮮花獻給勇士,掌聲獻給英雄。”這是縣委領導慰問時對他們的讚譽,劉明軍等5名男兒用實際行動證明,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

5名建筑工人驰援雷神山归来,讲述建医院的那些日日夜夜

記者 賈華

編審 羅瑋 周密

5名建筑工人驰援雷神山归来,讲述建医院的那些日日夜夜

生命接力!貴州一天4位新冠肺炎康復者捐獻血漿

宅家也能雲賞花!貴州這些賞花聖地,美到無法呼吸

5名建筑工人驰援雷神山归来,讲述建医院的那些日日夜夜
5名建筑工人驰援雷神山归来,讲述建医院的那些日日夜夜

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不信謠不傳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