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药——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原植物生于湿地、农田、溪边、林下。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用名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炒半夏曲。


每日一药——半夏

但生半夏有毒,禁止内服,否则可引起舌、口腔咽喉麻木、肿胀,造成流涎,张口困难,言语不清,声音嘶哑,甚至窒息,停止呼吸等症状;又因其有毒,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妊娠妇女忌用。半夏使用时多需要炮制,半夏因炮制的方法不同,炮制后的半夏功效也就不同。


每日一药——半夏

清半夏

清半夏:用白矾炮制的半夏。炮制后的半夏为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锥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有燥湿化痰的功效。


每日一药——半夏

姜半夏

姜半夏:用姜炮制过的半夏。炮制后的半夏为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或类球形,表面棕色至标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有降逆止呕的功效。


每日一药——半夏

法半夏

法半夏:用生石灰炮制过的半夏,为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粉末淡黄色至黄色。健脾燥湿要用法半夏。

此外还有化痰消食用的半夏曲,燥性大减、多用于湿痰兼阴虚者的青盐半夏,功善清热化痰的竹沥半夏,生半夏多外用于痈疽肿毒。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平。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名医别录》:生微寒、熟温,有毒。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胎堕,治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药性论》:使,忌羊血,海藻,饴糖,柴胡为之使,有大毒。汤淋十遍去涎方尽,其毒以生姜等分制而用之。能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

《景岳全书》:味大辛微苦,气温。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有毒。其质滑润,其性燥湿降痰,入脾胃胆经。生嚼戟喉,制用生姜。下肺气,开胃健脾,消痰饮痞满,止咳嗽上气,心痛胁痛,除呕吐反胃,霍乱转筋,头腹胀,不眠气结,痰核肿突,去痰厥头痛,散风闭喉喑,治脾湿泄泻,遗精带浊,消痈疽肿毒,杀蜈蚣蜂虿虫毒。性能堕胎,孕妇虽忌,然胃不和而呕吐不止,加姜汁微炒,但用无妨。若消渴烦热,及阴虚血证,最忌勿加。李时珍曰: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味辛而性温也。滑则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丹溪曰: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成聊摄云:半夏辛而散,行水而润肾燥。又《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滑润也。世俗皆以半夏、南星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伤打扑皆主之。

【现代药理研究】
1. 半夏有镇咳、祛痰作用。制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祛痰作用。有人认为,半夏所含挥发性生物碱有抑制中枢和末梢神经的作用,镇咳可能与其抑制咳嗽中枢有关。


2. 半夏有抗矽肺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是炮制过程中加入的明矾。


3. 半夏有镇吐和催吐作用。半夏加热炮制或加明矾、姜汁炮制的各种制剂,对去水吗啡、洋地黄、硫酸铜引起的呕吐都有一定的镇吐作用。其镇吐作用极可能与呕吐中枢的抑制有关。而生半夏研末口服,反有催吐作用,高温处理可除去其催吐成分。


4. 半夏对唾液腺分泌有抑制作用。


5. 半夏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6. 半夏有抗生育与致畸作用。


7. 半夏对胰蛋白水解有抑制作用。


8. 半夏对心血管系统有抑制心功能、降低血压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9. 半夏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半夏能显著抑制小鼠的胃液分泌,降低胃酸酸度,能抑制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能促进家兔胆汁的分泌,降低奥狄氏括约肌张力,显著增强肠道的输送能力,在体外还能松弛乙酰胆碱、组织胺、氯化钡所致的肠管平滑肌收缩。


10. 半夏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抑制作用。


11. 半夏有催眠、抗惊厥作用。


12. 半夏有抗肿瘤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