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半夏

半 夏

半夏,味辛平。

主傷寒,寒熱,心下堅,

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

咳逆腸鳴,止汗。

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穀。

《神农本草经》言半夏性平,与现行教科书“性温”不一致。现代多数中医认为,半夏性平偏温,其温燥之性显著,长于燥湿化痰,温化寒痰。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云:“半夏,生微寒,熟温。有毒。”是对古今半夏药性的最好解读,乃生、熟(炮制前后)之故也。

半夏具有《本经》所言“下气”作用的处方举例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半夏

半夏为“散经络寒邪”而治疗咽喉肿痛的处方举例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半夏

半夏

天南星科Araceae.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 。

半夏,性温,味辛。有毒。归脾、胃、肺经。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外治痈肿痰核。

【禁忌】半夏不宜与川乌、草乌、制川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半夏

【鉴别要点】半夏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0.5~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习称“凹窝”,在凹窝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习称“棕眼”;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拓展阅读

中药材鉴别术语

【凹窝】特指部分中药材根及根茎类顶端脱落后留下的痕迹。

【棕眼】系指根茎类药材在其凹陷的茎基痕周围有很多麻点状须根痕,又称“麻点”。如天南星科类药材。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半夏

拓展阅读

——半夏的炮制品种

与临床性效差异

【法半夏】为生半夏的炮制加工品。将生半夏大小分档,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沥净。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均匀搅拌,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 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低温干燥。辅料比,半夏100kg,甘草饮片15kg,净干石灰10kg。本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至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易破碎,破碎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甜,微有麻舌感。

法半夏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功擅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姜半夏】

为生半夏的炮制加工品。取生半夏,大小分档,用冷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沥净,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入白矾,与泡透的半夏共煮透心,取出,晾干或晾至半干时切薄片,或整粒干燥。辅料比例,净半夏100kg,生姜25kg,白矾12.5kg。姜半夏呈薄片状,或呈类球形至不规则颗粒,表面棕褐色。质较硬,断面淡黄棕色,具角质样光泽。气微姜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黏牙。

姜半夏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功擅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等。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半夏

【清半夏】为生半夏的加工炮制品。取净生半夏,大小分档,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并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用清水洗净,干燥。辅料比例,每100kg半夏,白矾20kg。清半夏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片。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红紫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清半夏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擅长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等。

名著论选

半夏,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磨涂痈肿不消,能除瘿瘤。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

——唐·甄权《药性论》

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温而味辛性温。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来源:本文选自《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从形味性效到临床(2)》,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主编:祝之友。人卫中医编辑整理。

诚邀稿件,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