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明清時期駐淮會館共九座,有人認為潤州會館是鎮江藥材商會館

 

淮安明清時期駐淮會館共九座,有人認為潤州會館是鎮江藥材商會館

淮安明清時期各地商賈駐淮會館共計九座。有一種說法認為潤州會館是鎮江藥材商會館。近年來,筆者為撰寫《細說老淮安醬園業及其會館》一文,曾幾次登門請教河下湖嘴大街的百年老店“王興懋醬園”業主王嵩餘。今年已82歲高齡的老先生曾對我說:“北角樓旁的潤州會館是經營醬園、旱菸的業主聚會議事的會館(這兩個行業的業主都是從鎮江,古稱“潤州”的丹徒岱江,遷居淮安),他七歲時常隨祖父去會館吃飯”。他確認潤州會館並不是各種版本的書中所陳述的“潤州會館是鎮江商人,在淮經營中藥店同業的會館”。
  究竟淮安是否有經營中藥店同業的會館呢?經筆者多處拜訪有關人士,查閱地方文史資料後得知,據有關資料不完全統計,直至建國前淮安城內外的中藥店共有36家之多,他們在淮建的會館又在哪兒?
  筆者不斷探訪,但由於時隔半個多世紀,當年中藥店的先輩多已作古,探訪此事一時無了頭緒。 庚寅年陽春三月,經河下“怡石軒”曹雲富先生牽線搭橋,我拜會了居住文樓附近已85歲高齡的葉承芃老先生。他15歲就去城內南門一家中藥店鋪學徒。老先生不假思索,十分清晰地說道:“建在蓮花街西端,三皇會館是中藥店同業的會館。”(現河下湖嘴段的城河邊杉木防空林身底)


  三皇會館馬喚芝、孫ⅩⅩ兩位主事人,還在會館內兼開中藥材批發行。貨源大都是從江南等地採購,從水路運至河下湖嘴運河邊碼頭口。城內、河下、河北等處的中藥店業主,遇到生意上的事情需要磋商,都錯開營業時間,選在清晨、傍晚的時辰來三皇會館碰頭議事。
  筆者在河下湖嘴大街聽一群市民介紹,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為維護古運河東堤的安全,水利部門在舊稱“小壩”的三皇會館所在地段栽植杉木防護林,拆毀了三皇會館僅存的三間大殿。
  又一次偶然機會,我巧遇一位熟悉社區情況的熱心人,在他引導下有幸拜訪了居住城內雙刀劉巷,已89歲高齡的朱煥生老先生,他少年時從高郵老家來淮安城中心的府上坂“方天福”中藥店學徒,從此便在淮安居住下來。據朱老先生回憶,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是“藥王爺”生日,中藥店老闆都去三皇會館給“藥王爺”敬香,屆時同行到一起共敘鄉情,議談生意之事。
  筆者又查閱兩本地方文史書籍。1993年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淮安市衛生志》記載:民國36年(1947年)3月2日,在河下三皇會館成立“淮安縣國藥業同業公會”。2005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古鎮河下》,“見證當年商業繁華的古會館” 欄目,“河下會館分佈圖” 標有從淮城西門的慶城門外至河下湖嘴段的運河沿線,共有江西會館、潤州會館、三皇會館。這三處會館均設在運河的東堤附近,是考慮到人員來往、貨物運輸的便利。

  據此,我們可確定三皇會館是淮安中藥店同業的會館,而潤州會館卻是在淮經營醬園、旱菸的同業聚會議事的會館。(作者:章來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