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士兵不哗变?

盐荒子孙V


首先澄清一下,《史记》中并没有记载霍去病殴打士兵的情况。《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从原文中我们看到发现霍去病不体恤士兵倒是有一点,就是霍去病在吃喝享受上讲究一些,并没有与士卒同甘共苦。这算是霍去病的一个槽点儿。这种现象,既有霍去病自身的原因,也有汉武帝的原因。


个人风格原因与影视剧中的名将形象

从个人风格和性格上来说,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名将中的非主流。像卫青和霍去病这种级别的名将一般来说都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类型。

可是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实干型的,没有经典的军事著作润色,而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的名将都喜欢把名将塑造成文武双全型的"诸葛亮式"的人物,相比之下霍去病的形象自然大打折扣,容易引起怀疑和招黑,这样的人物性格导致他们的的某一个瞬间被放大和误读。


霍去病没有那么多理论来指导,军功和胜仗才是他的追求。所谓"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而事实上正是这种酷酷的风格让他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他的手下有"校尉有6人封侯,2人做到了将军",跟着霍去病打仗获得的奖励是很可观的。

北地都尉邢山从骠骑将军获王,以千二百户封山为义阳侯。故归义因淳王复陆支、楼专王伊即靬皆从骠骑将军有功,以千三百户封复陆支为壮侯,以千八百户封伊即靬为众利侯。从骠侯破奴、昌武侯安稽从骠骑有功,益封各三百户。校尉敢得旗鼓,为关内侯,食邑二百户。校尉自为爵大庶长。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而大将军不得益封,军吏卒皆无封侯者。

汉武帝的用人政策偏向外戚

有句老话说"时势造英雄",霍去病的战功固然有他天才的原因但是还要考虑到汉武帝时期的用人政策,从卫青、霍去病、李广利、霍光这些人都和汉武帝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亲戚关系。他们在汉朝的闪亮登场是汉武帝利用外戚巩固皇权的一种变现,这是机遇也是幸运。

因为卫子夫的受宠让卫青展露头脚,后来的霍去病就不用遭受卫青那样低等的待遇,虽然汉武帝不可能火箭提拔但是在资源和机会上还是有倾斜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和皇帝见面并且得到照顾的。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这样的有利条件让霍去病享受一下也没什么值得非议的,评价一个将领主要就是看他能不能打仗,有多少军功。

至于在生活享受上超出一般士兵是常规现象,这是他的正常待遇,古往今来都是如此。难道我们会因为卫青不给田仁和仁安借钱买装备就认为卫青不是个好将军吗?


金锣山读史


好的部队是管出来的,不是惯出来的。霍去病和李广不同,李广爱兵如子、体恤士卒,但这样的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在面对匈奴人时只知道逃跑,因此李广是个好兄弟,但不是个好将军或好领导。

我们再来看霍去病,这位爷从小养尊处优,没有吃过什么苦,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并不为过。但霍去病不是废掉的一代,他跟的领导是大汉天子汉武帝刘彻。霍去病虽然靠着外戚的身份入仕,却是靠着自己的能力显贵的,这和邓通、董贤、韩嫣等一众面首不同。



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记载,霍去病经常宁可把汉武帝赏赐的酒肉放臭,也不分给士卒们分享,以此来说明霍去病刻薄寡恩。事实上,霍去病对待士卒的好不体现在体恤上,而体现在给予机会上。跟着霍去病的人尽管没有酒肉,这位上司也成天扳着个脸,但是他们跟随霍去病建立了不世之功,拜将封侯走向人生巅峰。

李广给士卒的是私恩,霍去病给士卒的是君恩,对此以后,二人的差距显而易见。没有铁一样的纪律,就不能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霍去病治军靠的是军纪而不是私恩,这样的军队无论人员如何更替,都具备极强的战斗力,而李广的部队则完全是其个人的秀场。

士兵们不会因为军纪严苛而哗变,但却可能因为纵容娇惯而背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中华第一史的《史记》记载霍去病的确是不太爱护士兵,比如司马迁写了两个事件:有一次霍去病率军出塞前,汉武帝赐给他几十辆车的精粮,当得胜回朝时,有的士兵据说还挨着饿,然则这几十车精粮还没吃完。又有一次在漠北攻击匈奴,有些士兵饿得双脚发软,而霍去病却跟近待们踢玩着羽球(公元前中国已经有玩足球不?)。但是史记未见有霍去病欧打士兵的记录。

霍去病出塞攻打匈奴总6次,其中二次是大将军卫青的辅将,而有4次是主将身份。先后斩杀、俘虏匈奴军兵11余万,并且促使了驻守匈奴地盘西边的浑邪王率领数以万计匈奴人投诚西汉。

可以说…在卫青与霍去病两舅甥的轮翻攻击下,匈奴兵被歼、被掳近18万。一时间,能力可以横扫欧亚大陆的匈奴精锐之师几乎被殆尽,也使得匈奴西迁,在这日后的几百年,匈奴对中、西亚与欧陆各国产生巨大的威胁。

然则为什么军兵在一位不那么爱士卒的将领率领下仍無愄战斗呢?原因有二:一是士兵最终效忠的是大汉王朝而非骠骑将军。二是在将旅中,奖罚分明较爱兵如子更为重要!因为其可以令真正有能力者取得荣耀。



霍去病出塞向来没设副将,然而尽管如此,仍有随其出征的六名校尉封侯!这样使有战功者获得無上荣誉。

可惜霍去病死得太早,年仅廿四岁(古人出生就是一岁实则23岁)便去世了。骠骑将军的离世令汉武帝非常悲伤,一则霍去病战功标炳。二则汉武帝是太阳星座巨蟹座,霍去病是太阳星座天蝎座,同为水象星座,物以类聚,俩者潜意识中比较默契的缘故吧。


洪范书斋


士兵不会哗变的,因为跟随霍去病打仗能获得更多的功劳封赏。

从军的原因一般是有两种因素,第一个是需要服兵役;另外一个就是获取功名。

俗话讲得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诚然,根据史记的记载呢,霍去病这家伙确实不怎么体恤士兵,但是经常殴打的士兵的纪录到时没有看到。当然也可能是我没有细看,忽略也也有可能。

史书是怎么记载的的呢:

就是说这位爷,出去打仗,大老板就送好多车酒肉给他。打仗回来,还有剩余的酒肉,这位爷直接就扔掉了,但是你细细看看那些士兵,一个个面黄肌瘦的,一看就是没有经常饿肚子的;还有一个就是在塞外的时候,士卒缺衣少吃的,有些人站都站不起来,这个家伙可好,吃的饱饱的,穿的暖暖的,和近侍在玩游戏。史书上说这种状况很多。

面对这样的黑心领导,你作为士兵生不生气,心里爽不爽?但是为什么没有哗变,且往下看:

上面其实士卒没有哗变的核心原因啊。

尽管跟着这位爷,老是忍饥挨饿的,但是打仗回来,封赏多呀。从上多下,都有很多的赏赐;而且这位爷运气好,一打仗基本上都是大胜仗大功劳,细数一下,斩首最多的是那个部队,就是这位爷的部队。

而且赏赐甚多的另外一个隐含的点在哪里呢?这位爷不会贪图自己部下的功劳,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

所以跟着这位爷,那叫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诸位再看看跟着卫青的那些部队,史书怎么写的,“大将军不得益封,军吏士卒皆无封侯着”也就是跟着大将军出去,可能吃得好穿得好,但是就是白忙活啊,辛辛苦苦跑一趟,出生入死的,我为了什么呀?


围观历史的吃瓜群众


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第一汉武帝当时对立下军功的人赏赐十分优厚,特别是跟随霍去病出战的人,第一次和霍去病去塞外的人仅仅800人,但是十几个人封了侯,比例之高奖励之丰厚不夸张的讲,估计现在都没有超越,哈哈,这个馅饼画的足够大,所以霍去病手下将士心理琢磨忍一下就过去了!当然这个也可能是霍去病飞扬跋扈的一个原因,霍去病心理肯定想,不是跟着我,你们屁也不是,哈哈!第二,当时中国第一次对外族大规模战争,匈奴辱汉久矣,匈奴侮辱圣母皇太后,这个在古代可是天大的事情,当然现代也是大事,这个相当于侮辱先知,哈哈,全国人民是群情激奋,当时中国人取名字都取什么破奴极多 ,憋着劲要和匈奴打一场,不过这一场大战之后,全国人民很多人终于明白了,汉武大帝比匈奴危害还大,哈哈,第三,就是实际霍去病没有打多少仗,军事生涯仅仅只有5年就结束了,手下将士没有来得及哗变,但是霍去病早亡不排除他手下将士玩阴招将其弄死的可能,这个相当于哗变了,或者说对付霍去病,根本用不着哗变,哈哈!


血山飞虫


秦汉时期,北方草原上崛起的匈奴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尤其是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多次与匈奴发动战争。在漫长的汉匈战争史上,涌现了众多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霍去病就是其中一位。

冠军侯霍去病多次率领汉军深入漠北、大破匈奴,17岁便因战功拜将封侯,与卫青并称为帝国双璧。霍去病抗击匈奴时所取得的功绩令后人震撼,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也是大汉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这样的一位少年将军,据说在带兵打仗时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辛苦。这究竟是真是假,如若此事为真,为什么他手下的士兵从不哗变呢?

霍去病剧照

《史记》、《汉书》中记载,并无霍去病殴打士兵的记载,但是,他确实有值得受人非议的地方。史书中记载,霍去病每次率兵出征时,汉武帝都会为他准备充足的生活用品和作战装备,待到返程之日,那些没有吃完的米和肉,霍去病又会下令让士兵丢掉,但是士兵中明明还有未曾吃饱饭的人;有时候霍去病在塞外带兵打仗,士兵们缺乏粮食萎靡不振,霍去病却要在那里踢球玩乐。至于霍去病殴打士兵一事,正史中并未记载,极有可能是编造的流言蜚语,而非事实。

霍去病雕像

不过显然,霍去病并不是如韩信一般“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大将,爱兵如子也从来不是霍去病的标签。这就令人十分奇怪,霍去病毕竟是带兵打仗的将军,除了有指挥、谋略以外,一场战争想要获胜最需要的就是人力、士卒,霍去病为何如此不爱惜士兵,从来不体恤他们的辛苦?他手底下的这些士兵为什么不哗变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第一:汉武帝对霍去病的“专宠”极高,士卒自然不敢不听令于霍去病。《史记》记载,霍去病18岁时就成了汉武帝身边的天子侍中,自此以后,汉武帝对于霍去病的喜爱要远胜于大将军卫青。

霍去病剧照

霍去病每次出战,汉武帝都要给他最精壮的士卒、兵马;他去世以后,汉武帝又下令让他陪葬茂陵,并在他的目前修建了马踏匈奴等石刻,以此来表彰他的显赫功绩;他出葬之日,那些归降的匈奴身披黑衣黑甲为霍去病送葬。

霍去病去世以后,就连他的儿子都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打算将他的幼子培养成将军。能够受到皇帝如此恩宠之人,那些军中的无名士卒自然得罪不起,敢在霍去病手下造反,就等同于与皇帝为敌,正因如此,士兵们才不敢哗变。

汉武帝剧照

第二:霍去病少年得志,他英勇果武、凶狠顽强,冲着他的这份勇猛,手下士兵也不敢哗变。霍去病每次带兵打仗,都是冲杀在前,甚至赶孤军长驱直入匈奴阵营。

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只有义气之勇的匹夫,他与匈奴打过的无数硬仗、恶仗,都取得了胜利,也足以显示出他的勇猛不羁。在这样的将军手下有叛变之心,无异于自寻死路,所以那些士卒,宁愿在霍去病手下多吃点亏,也不愿意因反抗将军而丧命。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霍去病的身份其实与士兵的关联并不密切。霍去病之所以能够在十几岁就进入军队并屡立战功,除了他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之外,也与其身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霍去病是汉武帝最为重视的外戚成员之一,也就是说,作为皇帝的亲戚,而且是皇帝最为宠信的一名亲戚,霍去病的地位是极高的,他跟普通的士兵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霍去病像

而且,霍去病因其赫赫战功和卓越的军事天赋,在士兵中拥有崇高的声望,也能够在诸多将军中拥有极高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霍去病与士兵们的关联就很密切。作为一个统帅数万甚至数十万军队的大将,霍去病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更没有精力去接触他麾下数以万计的士兵。

因此,姑且不论霍去病殴打士兵和不体恤士兵的传言是否真假,即便是真的,几名士兵被殴打显然也远不足以让军队哗变。更何况,作为一支军队,无论士兵还是将军们,追求的必然是胜利和功名利禄,而这一切,恰恰是霍去病能够给予的。

汉朝地图

作为最具天赋的少年将领之一,霍去病在短暂的军事生涯中立下了无数战功,而每一个战功,都会给其麾下的将士们带来丰厚的收益。霍去病麾下也成为大汉军队中封侯最多的军队。就凭这一点,即便是霍去病对于士兵们有些苛刻,士兵们也只会忍受这些缺点,仅仅的跟随这位常胜将军。


鸢飞九天2018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不过这个问题有一定瑕疵。霍去病确实不体恤将士,不过史书却没有记载他经常殴打士兵。司马迁曾经这样评价霍去病: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

根据司马迁的评价,我们可以得知霍去病确实不知道体恤将士。霍去病在艰难的战争情况下,自己却不忘“享乐”。汉武帝为了满足霍去病的欲望,竟然为霍去病准备专门厨师。士兵们有时候都吃不饱,霍去病专车上的肉甚至吃不完,还要扔掉一部分。士兵们在塞外打仗经常缺乏粮食,霍去病却不管士兵们有没有粮食,只顾着自己在军营中玩蹴鞠。

这样的霍去病和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战必取攻必克的战神似乎不大一样。我们印象中名将似乎都能体恤士兵,和士兵同甘共苦。只有这样,将军才能够获得将士们的拥护,才能上下一心,最终达到战必胜攻必克。霍去病不愧是霍去病,为人处世的方式就是和别人不一样,他并没有选择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霍去病“如此不体恤”将士,手下将士为什么从来没哗变过呢?


根据史料记载,霍去病并没有经常打骂士兵,也没有压榨士兵,霍去病只是受有一定特权而已。霍去病做为一军统帅享受这些待遇也在情理之中。霍去病这样做,可能给人的感觉是不体恤士兵,但是也没有什么过分之处。霍去病做为骠骑将军,做为一军统帅,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是情分,享有一定特权是本分。霍去病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汉武帝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士兵们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

汉朝军队里,历来讲究军功制度。你能不能封侯,能不能享受赏赐,一切都取决于军功。霍去病能够享受汉武帝特许的“特权”也是军功积累的结果。士兵们不会感觉霍去病因为军功享受种种待遇有什么不妥,更不会因此发动军事哗变。相反他们可能会以此激励自己,建立更多军功。

在军队里面,最重要的事情是服从命令,最严重的事情是违抗军令。如果非要找一个比违抗军令最严重的事件,那就是军事哗变。一般情况下,士兵不被逼到迫不得已的地步,不会选择哗变。军队哗变的成本非常高,即使理由全部都在士兵一边,军事将领全错,士兵哗变之后依然要承担非常严重的后果。军事哗变的后果,轻则主要策划者被斩首;重则整支军队被定义为叛军,军队遭到解散,甚至哗变士兵全部被处死。士兵们选择哗变的时候,自然会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也会考虑自己哗变的成本。霍去病本人的行为并不足以让士兵哗变,士兵也不会因为霍去病的“特权”而冒险哗变。

霍去病是当时汉武帝最喜欢的将领,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程度甚至超过了卫青。汉武帝是古代社会少有的雄才大略的皇帝,在当时拥有绝对权威,没有人任何敢对汉武帝提出异议。汉武帝如此宠爱霍去病,任何人对霍去病有看法都得憋在心里。汉武帝如此宠爱霍去病,给他一些特权也在情理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反对霍去病就是反对汉武帝,反对汉武帝就等于造反。在封建社会中,造反可是极大的罪行,搞不好会全族被诛杀。

霍去病是能够成为古代少有的军事名将,绝对具有超凡的能力,尤其是驾驭士兵的能力和军事能力。霍去病十六七岁就能率领一支八百人的队伍深入匈奴腹地,斩杀匈奴两千多人,一战封侯。霍去病仅用几年军事生涯,便取得了多少人一辈子都无法完成伟大功绩。这样的霍去病肯定能摆平自己手下的军事将领和士兵。霍去病敢于这样做,不仅仅有汉武帝的宠幸,更重要的是自己有能力。军事主官是霍去病这样军事天才,士兵想哗变无疑比登天还难。

军队组建的目的不是为了大家在一起欢乐,也不是在一起同甘共苦,而是打胜仗、保家卫国。军事主官最需要做的是率领军队打胜仗,而不是与士兵同甘共苦。当时的另外一位名将李广和霍去病正好相反。李广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而且经常和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们也非常爱戴李广,司马迁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评价李广。但是李广却无法打胜仗,跟随李广的将士也得不到封赏,李广本人到死都没有封侯。霍去病则不一样,霍去病军事生涯没有打过败仗。霍去病手下的不少将领都能够因功封侯,比如高不识、李敢、赵破奴等人都跟随霍去病封侯。霍去病所统帅的士兵也能因为功劳,得到其他部队得不到的赏赐。霍去病手下的将士每一次出征都能获得一定封赏,他们怎么会反对霍去病呢!

军事天才霍去病用极短的军事生涯,创造了极大的军事成就。霍去病的军事成就,足以掩盖霍去病身上一些不足之处。霍去病帮助大汉朝击败了强大的匈奴,也能给手下将士带来极大的封赏。这样的霍去病,手下将士崇拜还来不及呢,又怎么会哗变呢!


依稀说史


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天才,他从18岁开始担任皇帝侍卫,擅长骑射。公元前123年,匈奴进犯,霍去病跟随卫青抗击匈奴。卫青坐镇大营,霍去病以校尉之职带八百士兵追赶匈奴兵,他们向北追出几百里路,才发现匈奴营帐,于是带士兵迂回包抄,瞅准最大的帐篷冲杀过去,杀死一个匈奴贵族,活捉两个,并趁乱杀死两千多匈奴兵。一战成名,被封冠军侯。

公元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各领五万精兵,合击匈奴。霍去病带领人马穿越沙漠,长途行军两千多里,大破匈奴左贤王,并追赶匈奴残余部队到狼居胥山下,这就是封狼居胥的由来!

按常理来说,像霍去病如此的军事天才,理因是爱兵如子,士兵纷纷效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历史记载,他出征的时候,自己享受,对士兵却粗茶淡饭,甚至常常打骂。但是为什么士兵不哗变?战斗力还这么强?原因其实很简单,当兵为了什么?就是建功立业!霍去病是当时少有的猛人,跟着他出去打仗,建立的都是不世之功,前途一片光明,只要你能活着回来,必能加官晋爵,所以吃点苦算什么?而且他军纪严明,赏罚分明!大家心服口服,又怎么会哗变呢?


倾城之恋138747927


主要原因是跟着霍去病能打胜仗,打了胜仗,能获得更多奖励。

哗变大部分发生在即将到打败仗或者已经打了败仗的队伍里。

放在今天来说,就像,你去华为公司上班,拿着华为公司的股票和股权,即使华为公司有那么几年不发分红,你也能坚持下去,因为前途似锦,

但是换一家公司。比如你去聚美优品公司上班,人家也给你股权,但是公司一年比一年没落,如果碰上几年不分红,几月不发工资,你会不会叛变,会不会跳槽。


神龙大师


霍去病分别在17岁、19岁、22岁时,先后只有4次领兵出征匈奴,不知这经常殴打士兵是怎样的一个经常,为何正史难见记载;战场本就瞬息万变,难免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而且今日不知明白生死,已然远超辛苦的概念。难道士卒说困乏了就让大家睡觉,或者士卒说累了就让大家休息,这才是体恤将士吗?

显然,不能将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同“殴打士兵或不体恤兵士”相提并论。假如,军纪严明、令行禁止都能引起将士哗变,这样的将领也不可能名垂青史。但是,霍去病却是名垂青史的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更是汉武帝寄予厚望的重臣,又岂能真做出“经常殴打士兵”和“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呢。

假如,霍去病和张飞是一样的人物,动不动就会醉酒 “鞭挝健儿”,而他身边的队伍又多为匈奴降将降卒组成,不要说麾下将士随他浴血奋战,一旦到了匈奴人的地盘,哗变的机率岂不非常的高。结果,张飞被帐下将张达和范疆(强)割下了脑袋,而霍去病领兵不但没有出现士兵哗变,反屡立战功。这也足以证明,霍去病不可做出“经常殴打士兵”或“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

正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那么,霍去病在带兵打仗上,究竟有哪些受人非议的地方呢?

从史书的评与议,分析霍去病的带兵疑点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都有记载:“霍去病率军出征时,汉武帝都会派太官为他带数十车生活用品。但回来时,又会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时,军粮不继,将士们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

太史公和班固说这些,难道是为了贬低霍去病吗?当然不是,因为后面还有一句话:“大将军卫青为人仁慈,热爱士兵,谦和礼让,靠和善柔顺来讨好皇上,但天下却没有称赞他的人。”

也就是说,天下人对霍去病的作法比较称赞,而对卫青的“为人仁慈,热爱士兵,谦和礼让”并不认可。

那么,霍去病“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难道是故意让士兵挨饿吗?答案当然不是。

其一:“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说法存疑。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率领轻勇骑八百出征,斩获敌人2028人,并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因此被封为冠军侯。此战,显然是大胜,返回时又岂能没有军粮缴获。既然有缴获,返回时就不应该出现士兵挨饿的情况。

同样,在公元前121年春、夏两次攻占河西和公元前119年春的漠北战役中,霍去病率领的将士,均取得大胜,当然缴获不会少,又怎么会出现士兵挨饿的现象呢?

假如确实存在士兵挨饿,而霍去病却将剩余的米和肉丢掉,这岂不证明他想和将士同甘共苦。

或许有人会问,他为何不将剩余的军粮分给士兵呢?这是否与韩信的“背水一军”和曹操的“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谁又会说韩信不顾将士的生死、曹操不顾体恤将士呢?或许,霍去病是为了激发大家加快返程的脚步,早一天返回,早一天有饱饭吃,以免因一、两餐的饭食而影响返程的速度,反而造成消耗增加。

同时,霍去病实施的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奇袭战略,本就是以战养、就食于敌,忍饥挨饿岂不非常正常。

其二:对史书记载的“在塞外作战时,军粮不继,将士们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说法理解有误。对此,可能有人认为霍去病“丝毫不体恤将士”,将士们都饿得爬不起来了,还要踢球玩乐。假如,将士们确实饿得爬不起来,又怎么能踢球玩乐呢?显然是将士们饿得不想动而已,而霍去病为了保持将士们的战斗力,便以踢球的娱乐形式,激发将士们时刻处于战备的亢奋状态。反之,将士们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又何来战斗力可言。

其三:军旅之中,有时出现将领对士兵“动粗”实属正常现象,并不算“殴打士兵”。例如,经历过至少连续24小时野营拉练的军人都会深有休会,一旦中途停下吃饭时,许多官兵就会倒下呼呼大睡,既不想起,也不起吃饭,这时指挥官在叫不醒的情况下,就会动粗,对着不起来的士兵踢上几脚,督促他们尽快吃饭赶路。因此,霍去病的军营也绝对存在此类“殴打士兵”的现象,但并不会遭到士兵记恨。

其四:也不排除史家感性左右理性的“有心之言”。太史公本就没有过从戎经历,只是将一些军中将士的言论片面记载下来也是有可能的,但不一定符合“军事”常识。同时,太史公出身于士族门阀之家,对于卫青和霍去病这类出身低微,而且通过战功身居高位者,心中就算存有一点感性上的偏见,也实属正常。如:他在《史记·佞幸列传》写道:“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竟然将军功赫赫的卫青和霍去病,与邓通、赵同、李延年之类的佞臣相提并论。

以此来看,霍去病应该不会真正做出“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士兵哗变之说了。

假如这些还不足以证明霍去病是否“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话,那么再看看“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对其治军之能的记载。

从霍去病的将与帅,解析他的治军之能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认为卫青是个帅才,而霍去病只是个冲锋的将才。其实,霍去病是历史上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帅才。例如:他的用兵之道,已超越古人;治军之道,更是难有相提并提者。

用兵,超越古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汉武帝想要教霍去病学习孙武兵法,但是他却说:“打仗应该随机应变,审时度势,而古人的兵法已不适宜当前的形势。”

正所谓:“能发现问题者不算人才,而又能解决问题者才是高手。”当时,霍去病应该还不到17岁,也不曾随军征战,但他却能发现汉军作战观念的陈旧,而又能在战场上身体力行革新汉军战术的陈旧模式,采取“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奇袭战略,从敌人的薄弱环节切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并实行毁灭性打击。

可以说,霍去病的战略思想,已极大革新了汉军长久以来实施的“水来土掩,兵来将当”的被动抵御战略,不但通过以战养战将战火引到匈奴的腹地,而且极大减轻了国家的后勤供应压力。可见,他绝对是一位超越古人的用兵奇才、领兵统帅,又哪里来的闲功夫“经常殴打士兵,关心所有将士的冷暖”呢?倘若如此,还要其它的中低层将领干什么呢?

显然,“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说法,应该和他关系不大。

但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漠北执行“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战略,最难的应该就是准确定位打击目标。例如:戍边数十年的老将李广就曾因迷路,未能及时赶到围歼地点,致使匈奴单于逃脱,自己也忧愤自杀;再如:老将合骑侯公孙敖和博望侯张骞也曾因迷路而贻误战机,最终交了赎金,这才免于死罪,并被贬为平民百姓。

但是,作为年轻将领的霍去病,为何每次都能准确定位打击目标,并立下赫赫战功。因为,这与他的用人之能和驾驭将士的出色本领是分不开的。

治军,驭下有方

霍去病19岁时的两场河西之战,麾下三大战将分别是:高不识(匈奴句王)、仆多(匈奴人)和赵破奴(匈奴籍汉人),而麾下士卒的匈奴人更是高达三分之二。但是,他却能带领这样一支几乎是匈奴人组成的队伍去反攻匈奴,斩杀匈奴人,而且还屡立战功。

他21岁时的漠北之战,麾下有匈奴将官高不识、赵破奴、赵安稽(匈奴某王)、复陆支(匈奴因淳王)、伊即轩(匈奴楼剸王),另有汉军将领李敢、路博德、卫山、徐自为。此战,霍去病麾下的匈奴将官占了50%,而匈奴士卒则占了40%以上。同时,他还能一路收编匈奴降卒,一路使用匈奴降卒去攻打匈奴人,并抢夺匈奴人的物资,最终“封狼居胥”,名扬天下。

如果没有这些匈奴人,霍去病怕也难以实现对精准目标的打击;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统帅,战场上难保不会落个张飞的下场,当然也难保不会发生士兵哗变的事件。

但是,用匈奴人的风险还是非常大的,一旦有临战反叛者,必然会给汉军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如:在两年前的漠南之战中,投降匈奴的匈奴降将赵信,将汉军的大量情报带给匈奴人,并被匈奴单于封为“自次王”,成为匈奴单于的主要谋士。

但是,霍去病却能成功驾驭这些彪悍的匈奴将士反攻匈奴,可见其治军之道和驭下之术的不凡,又怎么可能做下“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呢?难道想要逼着匈奴的将士哗变不成。

胆略,威震匈奴

公元前121年夏季,霍去病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但是,当汉军出现时,匈奴浑邪王的多数副将们却不愿投降,并引发叛乱。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机,稍微处置不当,4万多匈奴人可能会出现复反的现象。

如果,大军攻击,匈奴人必然惊恐,进而造成叛乱的加剧。见此,霍去病果断带领少量将士冲入匈奴叛军之中,并迅速平定叛乱,而匈奴人却未敢趁机围攻霍去病。可见,霍去病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威慑力之强,而只有恩威并重才会有这样的威慑力。因此,他又怎么可能做下“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呢?也难怪,汉武帝会对霍去病那么的宠信。

从霍去病的功绩,看他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

漠北之战结束后,为了彰显霍去病的功绩,但又不能设立两个大将军岗位,因此汉武帝搞了个“大司马”,并且“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即:卫青的大司马大将军和霍去病的大司马骠骑将军的秩禄是一样的。

显然,汉武帝此举,有让霍去病接掌卫青帅印的意图。但令人既遗憾又意外的是,年仅23岁的霍去病却突然因疾病不治而亡,而当时霍去病正在谋划征伐匈奴之事,只是此后长达19年之久,朝廷也未曾对匈奴用兵。可见,汉武帝失去霍去病,如同失去了讨伐匈奴的“挂帅”之人。

因此,对于霍去病的死,汉武帝是非常痛心的,这才征调属国“玄甲军”组成送葬队伍,一直从长安排列到茂陵,而这些“玄甲军”几乎都是由匈奴人组成,岂不显示霍去病在这些匈奴降卒中的威望非常的高。

综上所述,霍去病绝对是一位为国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将帅之才,全力谋划战局的时间怕都非常的紧迫,又那里有闲功夫 “经常殴打士兵”,当然也不存在“丝毫不体恤将士”之说,更不会发生士兵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