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一週年,7座橋與11座城市的未來

一道寬闊的珠江口,將東西兩岸在產業定位和經濟發展上,各行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在於突破珠江兩岸的瓶頸並加強與港澳的互聯互通。一座座跨海大橋能否成為破局之道?未來有多座大橋連通的深圳,將在粵港澳大灣區扮演怎樣的角色?

1

樓市:大橋正在改變房價

在中國,大約有80w座橋樑。總長度在4.3萬公里以上,首尾相連可以繞地球一圈。它們將中國960w平方公里的土地連接在一起。橋樑跨越天塹,創造了更多的連接;橋樑連接的地域,讓更多的經濟要素得以流通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一週年,7座橋與11座城市的未來


粵港澳大灣區一週年,7座橋與11座城市的未來


珠江口東西兩岸,產業結構差異巨大,房價懸殊明顯。但隨著環珠江口立體交通網的閉合,以珠海中山為代表的西岸房價會迅速拉昇,與此同時珠江東岸的房價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粵港澳大灣區一週年,7座橋與11座城市的未來

粵港澳大灣區一週年,7座橋與11座城市的未來

2

困境:

1997年至2018年,珠江口僅有的一座虎門大橋。

珠江三角洲,是中國最早的先進製造業基地。繁榮發展的背後,東西兩岸在經濟形態上存在巨大差異。東岸,以深圳東莞為代表的的信息製造業,主要出口國外;西岸,以珠海佛山為代表的家電製造業,主要面向國內。然而,截止2018年整個珠江口僅有一座虎門大橋,卻嚴重影響了大灣區的融合發展。

自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實施以來,多座大橋加速建設、規劃。而珠江東西兩岸、深圳和香港之間,也將走向互聯互通之路。

粵港澳大灣區一週年,7座橋與11座城市的未來

破局之道:

港珠澳大橋——從提出構想到設計、通車歷時35年,代表了中國橋樑最先進的水平。自2018年投入使用,在中國境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被稱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脊樑”。

粵港澳大灣區一週年,7座橋與11座城市的未來


粵港澳大灣區一週年,7座橋與11座城市的未來


深圳灣大橋,中國公路幹線網中唯一與香港連接的高速公路大橋。2007年投入使用,緩解了落馬洲、文錦渡和沙頭角的交通壓力,加快了深圳和香港的經濟要素跨區域流動。

粵港澳大灣區一週年,7座橋與11座城市的未來

南沙大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佈後首個通車的“超級工程”,2019年投入使用,南沙大橋的通車推動了區域交通閉環的加速,串聯起廣州南沙自貿片區、東莞濱海灣新區、深圳大空港新城等重大平臺。

粵港澳大灣區一週年,7座橋與11座城市的未來

深中通道,通航淨高達76.5米,是世界之最,將於2024年投入使用,是粵東通往粵西的便捷通道。深中通道使得深圳有了珠江西岸更廣闊的經濟腹地,從而在大灣區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粵港澳大灣區一週年,7座橋與11座城市的未來

3

即將被顛覆的大數據地圖

交通是區域一體化的基礎,也是空間一體化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從2018年跨城交通聯繫強度來看,跨城出行聯繫最緊密的是陸地連接,如:深圳-東莞和廣州-佛山。隨著環繞珠江口跨江、跨海大橋的加密,基於大數據產生的這幅畫面將被顛覆。

未來,深圳-中山、深圳-珠海之間將產生更多連接。

粵港澳大灣區一週年,7座橋與11座城市的未來

4

展望:

粵港澳大灣區一週年,7座橋與11座城市的未來

粵港澳大灣區一週年,7座橋與11座城市的未來

深中通道、南沙大橋、深珠通道等基礎設施開通或建設,預示著大灣區進入互聯互通時代,人才、信息、資金等經濟發展要素的將會快速流通,大灣區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和價值鏈也將進一步迎來深度調整和融合。

未來大灣區11座(9+2)城市的命運,將因越來越多的跨江跨海大橋而改變。致力於打造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深圳,是未來大橋連接最多的城市,已經站在了大灣區棋局的核心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